基本概況
臥佛鎮原名太平場,明末遭焚,清初復建,定名復興。1951年建復興鄉,1985年更名臥佛至今。臥佛鎮是一座極具現代化氣息的小城鎮,作為潼南縣確定的縣級中心鎮,鎮黨委、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工業強鎮”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發揮骨幹企業的帶動作用,努力開創了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臥佛鎮現有程控電話用戶2770餘戶,實現村村通電話工程。光纖電視用達1300餘戶。自來水廠1家,日供水量達2500噸以上。“潼大”公路穿鎮而過,西直達大足寶頂石刻45公里,南距國道319線15公里,與199公里的村道公路,縱橫交織成網,交通十分便捷。
臥佛鎮勞動力資源豐富,總人口40851人,其中城鎮人口2237人,外出務工人員5287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1905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389人,第三產業人員3576人。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達到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素質普遍提高。
全鎮金融、保險體系完備,醫療教育設施齊全,現有營業所1個,信用社1個,人壽保險公司1個,電信所1個,郵政所1個,自來水廠1家,乙級中心衛生院1所,計生服務站1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國小3所,村級國小17所,私立國小1所,幼稚園21所,有教職員工206人,在校學生總數798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2002年,臥佛鎮國內生產總值達1.8億元,全額財政收入3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1元。工業方面,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築建材業、養殖業、交通運輸業、藥材行銷業、餐飲旅遊業為主的主導產業。現有大中小企業49家,從業人員725人,企業總產值達11631萬元,實現利潤288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406元。農業方面,盛產糧、油、蔬菜、水果、水產等。2002年糧食總產量達24000噸,油料616.8噸,水果產量達232.2噸,水產品產量達281噸,全年出欄優質瘦肉豬30002頭;小家禽出欄81030隻。
歷史沿革
清鹹豐末年,先在馬桑嘴處建場,名曰太平場。後遭焚,至同治年初,湖南入川人漸多,遂遷場於青槓嶺重建,改名復興場。1950年建復興鄉。1958年成立復興人民公社。1983年在鎮境發現一尊大臥佛,居全國釋迦牟尼涅磐造像之首,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更名為臥佛鄉。1993年撤區並鄉建鎮為臥佛鎮。內設機構
臥佛鎮現有在職幹部職工82名,設定黨政綜合辦事機構7個,即:黨政辦公室(掛監察室牌子)、人民代表大會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掛勞務辦公室牌子)、社會事務辦公室(掛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牌子)、民政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掛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牌子)、城鎮管理辦公室。設定事業單位4個,即:農業服務中心(掛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牌子、社會保障服務所牌子)、文化服務中心、財稅所、人口和計畫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一、黨政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黨的組織建設、紀檢監察、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統戰、政協、武裝、機構編制、人事、民宗僑台、工青婦、老齡、目標管理、文秘等方面職責。
二、人民代表大會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負責承辦人大工作方面的具體事務。
三、經濟發展辦公室
主要職責: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規劃與指導服務、社會經濟統計、扶貧開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等方面職責。
四、社會事務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人口和計畫生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方面職責。
五、民政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民政、殘疾人事業等方面職責。
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法制建設、人民調解、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共應急事件、救災搶險、車輛、船舶、礦山、食品衛生安全、森林防火、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方面職責。七、城鎮建設管理辦公室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轄區規劃建設、市政公用事業、市容環境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職責。
八、農業服務中心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農技、農機、林業、水利水保、水產蠶桑等方面的重大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資源環境保護、災害防治、村鎮規劃建設服務、就業、再就業,勞動和社會保障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優撫救濟等工作。
九、文化服務中心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文化、體育等方面服務工作。
十、財政所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組織本級財政收入,管理本級財政支出,負責村財民理鎮代管工作。
十一、人口和計畫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
工作職責:主要承擔宣傳諮詢、技術服務、人員培訓、藥具發放等工作。
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農業形成了糧食、水果、蠶桑、生豬、油菜、生薑、辣椒、西瓜等主導產業,是全縣最大的養雞業基地、最大的生薑種植基地;
工業形成了食品、機磚、建材等支柱產業;商貿、旅遊、文化、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8380萬元,比2001年增加13074萬元,是2001年的1.4倍,增幅達28%;
工業總產值完成13563萬元,比2001年增加9213萬元,是2001年的2.1倍,增幅達42%;
農業總產值完成11306萬元,比2001年增加6350萬元,是2001年的1.3倍,增幅達25.6%;
固定資產投入完成544萬元,比2001年增加300萬元,是2001年的1.22倍,增幅達24.5%;人均純收入達到2328元,比2001年增加1018元,增長77.7%,增幅達15.5%;農村居民儲蓄餘額達到1.35億元,比2001年增加6973萬元,是2001年的1.06倍,增幅達21.2%;
商品零售總額達到2.74億元,比2001年增加1.54億元,是2001年年1.28倍,增幅達25.6%;本級財稅收入完成217萬元,比2001年增加25萬元,增長13%,增幅達2.6%。
特色介紹
臥佛鎮在穩定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按照“集中連片”的開發原則,積極發展生薑、海椒等農作物,努力推進了多種特色經營的迅速發展。(一)生薑 全鎮生薑常年種植面積達3000餘畝,產量達14500噸,遠銷雲南、貴州、重慶、四川等地。
(二)海椒 積極引進海椒新品種,以文曲村、獨田村、新都村、河口村、金馬村、玉蕉村、大堂村等村為重點,常年發展海椒麵積2500餘畝,與四川郫縣豆瓣公司簽訂了“保技術、保價格、保回收”的“三保”協定,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路子。
(三)養雞業 全鎮實施了“百萬隻蛋雞工程”,規模養雞數量已達40萬隻,3000隻以上養雞大戶80餘戶,禽蛋產品暢銷市內外。
風土人情
馬龍山臥佛景區,佛名“吉星寺”,後改名為“臥佛寺”,在五代十國時稱“丁香寺”,後遭火焚僅遺石佛三尊,人稱“三尊佛”。1983年在全國文物普查中得以發現,1987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7月潼南縣人民政府決定將吉星寺作為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寺廟。
寺廟內有全國最大最年輕的佛祖釋迦牟尼涅磐造像----馬龍山臥佛。佛向右側橫臥,上半身為實刻,下半身被縷縷祥雲及其它石刻造像虛掩。實刻部分長36米,頭長9米,面闊5.4米,胸闊7.5米手掌長3.8米,佛頭枕於高台,佛像雙目閉,似睡非睡,神態安祥。佛像開鑿於1930年,完成於1932年。五百羅漢石刻造像共有201龕,每龕在直徑約一米的圓龕內深浮雕有一至三尊羅漢造像。石像千姿百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深刻體現了“忠”、“孝”、“禮”、“仁”、“真”、“善”的佛教思想和儒家文化,被專家們譽之為一顆久藏深山人未識的明珠。
發展展望
臥佛鎮借中塘路、小臥路順利通車的浩蕩東風,強抓“重慶1小時經濟圈”戰略機遇,確立了“創建生態旅遊名鎮、打造商貿中心大鎮”的戰略定位,全鎮廣大黨員幹部民眾致力於“科學發展、最佳化結構、夯基立柱、壯大財力”這一總體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了“工業強鎮、農業穩鎮、流通活鎮、旅遊興鎮”戰略舉措,不斷改善投資環境,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全力樹立了“文明臥佛,誠信臥佛”的對外開放新形象,新一輪投資熱潮正在形成,正逐步駛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臥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快車道。
臥佛竭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觀光、考察和投資興業。我們將恪守真誠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相關資料
[1]、http://tn.cq.gov.cn/web/web.asp?id=606&type=15[2]、http://my2002best.blog.163.com/blog/static/1763057200752975746668/
重慶市行政區縣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40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19個區、21個縣(自治縣),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路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