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車禍患者貫通傷的膿液中分離出1株。該患者因車禍,左大腿被一鋼釺貫通,傷口化膿,用各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膿液經接種血平板,同時接種於改良羅氏培養基,置35℃下培養。6天后在血平板上生長灰色、中等大小的菌落,在改良羅氏培養基斜面上生長出淡黃色菌落,均為純培養。塗片革蘭染色為陽性分枝桿菌,抗酸染色為陽性。膿液直接塗片抗酸染色亦可見少數陽性短小桿菌。經鑑定本菌非光產色,45℃不生長,28℃生長,麥康凱瓊脂及M-H瓊脂生長,硝酸鹽還原試驗陰性,不利用枸櫞酸鹽,鐵吸收試驗陰性,50g/LNaCl肉湯生長。根據以上特徵,確認為龜分枝桿菌膿腫亞種。 用M-H肉湯稀釋法做了八種藥物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分別為阿米卡星2mg/L、妥布黴素4mg/L、卡那黴素16mg/L均為敏感;環丙沙星32mg/L、複方磺胺甲唑256mg/L、克拉黴素32mg/L、多西環素64mg/L、伊米配能/西司他丁鈉(泰能)64mg/L均為耐藥。本菌對多種抗菌藥物耐藥,遷延難治。臨床上對久治不愈患者,普通培養無菌生長時,應考慮為龜分枝桿菌感染存在的可能。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貫徹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以下簡稱化療)的“十字方針”:
⑴早期:應儘可能早發現和早治療。
⑵聯合:聯合套用多種抗結核病藥物,提高殺菌力,防止產生耐藥性。
⑶適量:劑量適當,減少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⑷規則:按照化療方案,按時、規範服藥。
⑸全程:必須教育患者堅持完成全療程治療。
2.化療方案的制訂與調整用藥的基本原則:
⑴按照患者不同的病變類型選用國際和國內推薦的標準化療方案。
⑵對獲得性耐藥患者的化療方案中,至少包含有2種或2種以上患者未曾用過或病原菌對之敏感的藥物。
⑶切忌中途單一換藥或加藥,亦不可隨意延長或縮短療程。掌握好停藥或換藥的原則。
⑷治療過程中偶爾出現一過性耐藥,無須改變正在執行的化療方案。
3.痰結核菌陽性的肺結核病患者是治療的主要對象,痰菌陰性但病灶活動者亦應予以治療。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一般分為強化治療階段(強化期)和鞏固治療階段(鞏固期),標準短程化療(療程6~9個月)方案中強化階段以3~4種藥物聯合套用8~12周,鞏固階段以2~3種藥物聯合套用。
2.用藥方式:(1)全程每日用藥;(2)強化期每日用藥,鞏固期間歇用藥;(3)全程間歇用藥。
3.治療慢性傳染性肺結核、耐多藥結核病的可選藥物:對氨基水楊酸、丙硫異煙胺、捲曲黴素、環絲氨酸、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氟喹諾酮類和克拉黴素、氯法齊明等。
4.治療慢性傳染性肺結核、耐多藥結核病的療程:強化期至少3個月,鞏固期至少18個月。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不同種類的非結核分枝桿菌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一,故應儘早進行病原檢查和藥敏試驗,選用抗菌藥物。
2.結核病用藥的“十字方針”也適用於非結核分枝桿菌病,通常需聯合用藥,一般以3~5種藥物為宜。
3.多數非結核分枝桿菌病,療程為6~24個月。
4.某些快生長型非結核分枝桿菌病,可能需要同時外科手術治療。
5.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愛滋病患者合併鳥分支桿菌複合群感染者須終身用藥,但應避免使用利福平。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非結核分枝桿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有鳥分枝桿菌複合群(MAC)、龜分枝桿菌、膿腫分枝桿菌、偶然分枝桿菌、潰瘍分枝桿菌等。
常用的藥物有克拉黴素、阿奇黴素、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利福噴汀、氯法齊明、喹諾酮類、阿米卡星等,阿米卡星用藥不可超過3個月。
麻風分枝桿菌感染
麻風分枝桿菌感染主要通過與麻風病患者的長期密切接觸傳播。
治療原則
1.明確診斷後應儘早開始規範治療。
2.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多種藥物聯合化療,可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
3.應密切注意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功能。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成人麻風病患者治療方案如下:
1.多菌型:利福平+氨苯碸+氯法齊明,療程24個月。
2.少菌型:利福平+氨苯碸,療程6個月。
本病為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用藥前,取咽喉部假膜邊緣處分泌物做塗片革蘭染色及細菌培養,以明確病原。
2.塗片見到疑似白喉棒狀桿菌、有白喉患者接觸史或去過白喉流行區、以往未接種過白喉疫苗者,應立即予以白喉抗毒素及抗菌藥物治療。
3.塗片找到疑似白喉棒狀桿菌,即使無白喉患者接觸史、未去過白喉流行區,亦需立即採取上述治療措施,並等待細菌培養結果。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用藥前,取咽喉部假膜邊緣處分泌物做塗片革蘭染色及細菌培養,以明確病原。
2.塗片見到疑似白喉棒狀桿菌、有白喉患者接觸史或去過白喉流行區、以往未接種過白喉疫苗者,應立即予以白喉抗毒素及抗菌藥物治療。
3.塗片找到疑似白喉棒狀桿菌,即使無白喉患者接觸史、未去過白喉流行區,亦需立即採取上述治療措施,並等待細菌培養結果。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抗菌藥物首選青黴素。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可用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或克林黴素。療程7~10天,直至咽拭子培養陰性。
2.同時用白喉抗毒素。青黴素不能代替白喉抗毒素。
3.用青黴素及白喉抗毒素前均須先進行皮膚過敏試驗。
本病為百日咳博德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在給予抗菌藥物前先取鼻咽分泌物標本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明確病原。
2.有百日咳接觸史、典型陣發性痙咳(新生兒及幼嬰可無典型痙咳,成人或年長兒可僅有乾咳及長期咳嗽)、周圍血象示白細胞總數增高[(20~30)×109/L]、分類淋巴細胞明顯增加(0.60~0.80)者,百日咳臨床診斷成立,應立即開始抗菌治療。
3.痙咳後期患者不需用抗菌藥物,對症治療即可。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首選紅黴素或複方磺胺甲唑。
2.肝功能異常者可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療程7~10天。
本病主要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引起,極少數可由C、G組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開始抗菌治療前,應先作咽拭子培養,以明確病原。
2.有典型的猩紅熱臨床表現者,應立即開始抗菌治療。
3.治療結束後3天再進行咽拭子培養,如果仍呈陽性,應繼續用藥至咽拭子培養陰性。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首選青黴素,療程10天。
2.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可用第一代或第二代頭孢菌素(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史者不可用頭孢菌素類),或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療程均需10天。
本病病原菌為鼠疫耶爾森菌,屬甲類傳染病。一旦發現,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患者應強制住院,住單間病房,嚴格按甲類傳染病消毒與隔離,病房環境應達到無鼠、無蚤。
2.禁止擠壓淋巴結。
3.早期足量套用抗菌藥物。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宜選藥物:慶大黴素或鏈黴素
2.可選藥物:多西環素或環丙沙星。
本病病原菌為炭疽芽孢桿菌,屬乙類傳染病。一旦發現,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患者應強制住院,嚴格隔離。
2.皮膚損害禁忌擠壓及手術切開。
3.儘早套用抗菌藥物。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疾病宜選藥物可選藥物備註
皮膚炭疽環丙沙星多西環素,阿莫西林療程60天
吸入炭疽環丙沙星,多西環素+克林黴素±利福平青黴素G開始治療時用注射劑,療程60天
本病病原菌為破傷風梭菌。新生兒破傷風應按乙類傳染病報告。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患者應住院治療,環境要安靜,避免刺激。
2.皮膚損害的清創應在使用抗生素、鎮靜劑後1小時內進行。
3.及早套用抗毒素及抗菌藥物。遇有較深傷口或污穢創傷時應預防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抗毒素:人抗破傷風抗毒素用前不需要做皮膚試驗。馬抗破傷風抗血清套用前做皮膚試驗,陽性者應採用脫敏療法。
2.抗菌藥物:宜選藥物為青黴素或多西環素(靜脈給藥);可選藥物為甲硝唑。
本病病原菌為產氣莢膜梭菌。一旦發現,應立即以特殊感染病例報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患者住單間病房並實施床旁接觸隔離。
2.儘早進行清創術,清除感染組織及壞死組織。取創口分泌物做需氧及厭氧培養。必要時應截肢。
3.早期足量套用抗厭氧菌藥物,合併需氧菌感染時聯合套用抗需氧菌藥物。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宜選藥物:青黴素+克林黴素。
2.可選藥物:多西環素,氯黴素,頭孢曲松或紅黴素。
傷寒和副傷寒等沙門菌感染
傷寒和副傷寒是一類常見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除病原體、免疫性各不相同外,兩者在病理變化、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均相近。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1.擬診或確診患者應按腸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症狀消失後,每隔5天取糞便標本做細菌培養,連續2次培養陰性可解除隔離。
2.在給予抗菌治療前應留取血標本或糞、尿標本進行細菌培養,獲病原菌後做藥敏試驗。必要時可按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
3.療程一般為10~14天。病情較重者病程初期可靜脈給藥,病情穩定後可改為口服給藥。
4.抗菌治療結束後仍需隨訪糞、尿培養,以除外帶菌狀態。如為帶菌者,應予治療。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首選氟喹諾酮類,但兒童和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不宜套用。
2.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適用於兒童和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以及耐藥菌所致傷寒患者。
3.亦可選用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複方磺胺甲唑或氯黴素。新生兒、妊娠期患者及肝功能明顯損害的患者避免套用氯黴素。套用氯黴素期間應定期複查周圍血象,監測其血液系統毒性。
4.傷寒帶菌者治療可選用阿莫西林或氟喹諾酮類口服,療程6周。
本病病原菌為布魯菌屬,屬乙類傳染病。一旦發現,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分枝桿菌感染治療原則
早期足量套用抗菌藥物,療程需較長,必要時可重複療程。
分枝桿菌感染病原治療
1.宜選藥物:多西環素6周+慶大黴素(或鏈黴素)2~3周;
資料來源
1、http://www.cmt.com.cn/article/050929/a0509291901.htm
2、http://me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periodical.articles/yxyjsxb/yxyj2000/0004/000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