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攢竹
英文名稱:cuánzhú;B2;BL2
定義:足太陽膀胱經穴。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所屬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 ;針灸學(二級學科) ;腧穴(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定位
自兩眉中間至前髮際呈一條直線。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穴義
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上行。別名
天門、眉本,眉頭,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員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名解

1)攢竹。攢,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睛明穴上傳而來的水濕之氣,因其性寒而為吸熱上行,與睛明穴內提供的水濕之氣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量小,如同綑紮聚集的竹桿小頭一般(小頭為上部、為去部,大頭為下部、為來部),故名攢竹。小竹名意與攢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氣血為眉發的根本。眉發與人的頭髮、鬚髮一樣,它皆為血氣之餘物,由人的腎之所生、血之所養。眉頭鬚髮始生於內而榮長於外,其氣血來源在於本穴,本穴的氣血強弱虛實直接關係到眉發的榮枯,故名眉本。眉頭、眉柱、眉中名意與眉本同。
3)始光。始,開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由寒濕之狀變為陽熱之狀。
本穴氣血為睛明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變為陽熱之氣,氣血的變化如同從黑暗處來到光明處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與始光近同。
4)員在。員,周圍之意。在,存在也。員在名意指本穴氣血聚集於穴周,所處的範圍不太大。本穴物質為睛明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雖吸熱脹散,但所擴散的範圍不太大,故名員在。員柱名意與員在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水氣,其氣血溫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頭面其它經脈穴位中的氣血溫度要低。
運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吸熱生氣。
解剖
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淺層布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眶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布有面神經的顳支或顴支。
人體穴位配伍
配陽白穴治:口眼歪斜、眼瞼下垂。
主治
(1)頭痛,眉棱骨痛;
(2 ) 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眼瞼下垂,迎風流淚(俗稱漏風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勞、眼部常見疾病、假性近視;
(3) 面癱,面痛;
(4)腰痛。
(5)感冒發熱,精神萎靡,驚風,口眼歪斜等。
古代文獻摘錄
《大成》:“主目 目巟 目巟 ,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瞢,眼中赤痛及瞼瞤動不得臥。”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臨床治療
筆者自1983年至2000年運用本人研創的指針攢竹穴一法治療呃逆96例,經臨床觀察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6例中,男性43例,女性53例,最大年齡60歲,最小13歲。除1例住院病人外,均為門診病人。
2、治療方法
患者背靠牆而座或仰臥於床上均可,醫者立於患者對面或側面,醫者用雙手拇指尖(以指代針)分別點按在患者兩側攢竹穴上(該穴在眉頭凹陷中,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之一),然後由輕到重向後上方用力,持續指按1-2分鐘,用力以病人能夠忍受為度。
3、治療效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優:呃逆停止,三天內無復發;良:呃逆停止,二天內無復發;可:呃逆停止,一天內無復發;差:治療後與治療前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優:91例,占94.79%;良:5例,占5.12%,優良率達100%。絕大部分患者只需1次治療即愈。
4、典型病例
潘某某,男,46歲,幹部。自述於1999年5月1日中午飲酒後半小時開始呃逆不止,曾口服阿托品、針灸等治療未見好轉,經他人介紹而來我科診治。檢查:患者面紅目赤,形體消瘦,舌紅苔黃,脈弦數。此乃肝火犯胃,胃氣上逆動膈所致之呃逆。當即採用上述方法治療1分鐘後呃逆立止,1月後隨訪未見復發。
5、討論
中醫認為呃逆的產生主要是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攢竹穴屬鼻針的胸穴,祖國醫學認為肺居胸中主氣,主宣發肅降,對維持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起著重要作用。膈位於胸、腹腔之間,胃氣上逆引起膈肌痙攣,必然導致氣機的失降失調指針攢竹穴具有調節氣機升降出入,降逆止呃顯著功效。經臨床觀察,此法無論對寒、熱、虛、實諸症所致之呃逆均有立竿見影之效。但呃逆只是某些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症狀,因此,在用本法止住有必要尋因根治。本法具有比其它療法見效快、療效可靠,經得起重複、無副作用、病人樂於接受、簡便易學等特點,值得推廣。
現代報導摘錄
腰扭傷 刺攢竹向鼻尖方向,再刺水溝穴向上斜刺,均刺5分鐘,得氣後提插捻轉1—2分鐘,留針20分鐘。
呃逆 兩手拇指重按雙側攢竹穴,由輕到重持續壓5—10分鐘,一般呃逆即止。
在學生的眼保健操中,其中有一節就是指壓按摩此穴,用兩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髮際,約推30~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