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名解】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位處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名稱
中髎 (BL 33)定位
在骶部,當次髎內下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淺層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第三地神經和骶外側動、靜脈的後支主治
1.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2.便秘,泄瀉。
3.腰痛。
配穴
大便難:中髎、承筋、承山、中脘、石門、大鐘、太溪、太沖。月經不調、帶下:腎俞、中髎、膀胱俞、關元、三陰交。
操作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直刺1~1.5寸
現代研究
針刺中髎穴為主治療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
患者,男,34歲,2001年6月11日初診。9月前覺會陰部墜脹疼痛,排尿不暢伴疼痛不適,偶爾有白色粘液自尿道口流出。直腸指診前列腺稍增大,表面規則,質軟觸痛。前列腺液鏡檢WBC11個/HP,卵磷脂小體少許,菌培(-)。B超:慢性前列腺炎。曾用抗生素、中藥等治療2月效果不明顯。患者形胖倦怠,腰膝酸軟,耳鳴,素喜甜食,口不渴,不多飲,大便粘膩不爽,苔膩微黃,脈滑。此為下焦、膀胱濕熱兼腎虛。治宜清利濕熱,調補脾腎。取膀胱經中 穴為主,配以三陰交,治療3次症狀消失,繼續治療3周以鞏固療效。針刺中髎穴對活動過度型膀胱的治療作用
觀察年齡51~82歲活動過度型膀脫患者8例,包括急迫性尿失禁7例,尿急1例,均在治療前後測量膀脫內壓。治療前均見無抑制性收縮。使用60mm,30號不鏽鋼針,針刺雙側中骼穴,進針40一somm,得氣後捻針10分鐘,每日針刺1次者4例,每周3次者3例,每周2次者1例,洽療次數4一12次(平均7次)。針刺治療的評價是根據表示針刺前後自覺症狀變化的排尿日誌(明治針灸大學式)及測量膀膚內壓觀察所得初發尿意、最大尿意、最大膀朧內壓、最大膀膚容量和順應性(~plianee)進行。而殘尿量則就7例(l例留置導尿管)進行了探討。針刺前後不予藥物治療,顯著性檢驗進行了配對的t檢驗。結果,與針刺前比較,初發尿意、最大尿意及最大膀朧容量改善有顯著差異(P<0.05)。最大膀耽內壓、順應性和殘尿量變化無顯著差異(P>0.05)。無抑制性收縮8例中,有4例(50%)消失,急迫性尿失禁7例中有6例(80%)消失,尿急1例症狀也消失。針刺中骼穴治療本病可使膀脫容量增大,改善急迫性尿失禁和尿急症狀,因此,對本病進行針刺治療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