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穴義】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名解】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治法】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名稱
下髎 (BL 34)定位
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淺層布有臀中皮神經。深層布有臀上、下動、靜脈的分支和屬支和臀下神經,第四骶神經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主治
1.小腹痛,腰骶痛。2.小便不利,帶下,便秘。
配穴
蒼汁陰痛:中髎、下髎、太沖、獨陰。操作
直刺1~1.5寸注意
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證基本相同,其功用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時當按不同情形對證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調節的經水量大,用時當為體表大寒或體內大熱之狀,而下髎穴調節的經水量最小,用時當為體表微寒或體內微熱之狀。余類推。現代研究
胎盤組織液與慶大黴素下髎穴封閉治療急慢性盆腔炎1 臨床資料
1.1 對象 選擇2003年4月—2004年9月230例的急慢性盆腔炎,年齡20歲~45歲。其中急性盆腔炎110例,慢性盆腔炎
120例。均有人工流產、診刮史或上環史,宮內上環時間最短1個月,最長15年。1.2 診斷標準
1.2.1 急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 1周內有發熱、腹痛並伴有墜脹感、陰道分泌增多,內診檢查,下腹部有壓痛,宮頸觸痛,宮體略大於正常,壓痛明顯,宮旁組織增厚,有觸痛,陰道分泌物呈黃色並混有血性味臭,體溫均為升高,細菌培養40%為大腸桿菌生長(未做厭氧菌培養),血象增高。
1.2.2 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 有或無急性盆腔炎病史,發病時間難以推測,多以腰腹酸痛,經前期加重,白帶增多,就診體檢,體溫多為正常,下腹部有微壓痛,宮頸肥大或糜爛Ⅱ度~Ⅲ度,宮體正常略增大,有壓痛,活動度差,宮旁組織增厚,呈索條狀或能觸及不規則的包塊,陰道分泌物呈黃色,稠狀,味臭量多,血象正常或偏高。
1.3 操作方法 病人取俯臥位,取穴位第四骶骨後孔中雙側,碘伏局部消毒,取胎盤組織液2mL或慶大黴素4×104U直刺,緩慢注射液,病人無特殊不適,施術後定期複查尿常規,如發現尿常規有改變立即停藥。本方法需在月經乾淨3d後治療,每日1次,兩種藥交替注
射,10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可間隔10d。1個或2個療程即可痊癒。
1.4 療效判定標準 痊癒:自覺症狀消失,體溫、血象恢復正
常,宮頸、宮體壓痛消失,宮旁組織增厚及炎性包塊消失,陰道分
泌物正常,菌培養轉陰性。好轉:主要症狀消失,炎性包塊明顯
縮小。無效:宮旁組織包塊無明顯縮小,並有壓痛。
2 結果
本組所收治的230例急慢性盆腔炎經下 穴封閉2個療程,213例痊癒,好轉15例,無效2例。
在慢性盆腔炎中2例無效者通過B超檢查屬盆腔有實質性包塊,考慮不是單純性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