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腸袢發生扭轉的原因有三個重要的因素:
1、腸袢和其系膜的長度比腸袢兩端根部間的距離相對地過長,即容易發生扭轉,所以腸袢和其系膜的長度雖在正

2、在上述解剖因素的基礎上,如腸袢本身的重量增加,由於重力的關係容易促使扭轉發生,扭轉後也不易自行復位。所以在臨床腸扭轉常見於飽餐、食物內纖維殘渣多、大便秘結,腸腔內有蛔蟲團、腸壁上有較大腫瘤、先天性巨結腸等情況下。
3、外力推動,強烈的腸蠕動和體位的突然改變,如身體突然鏇轉用力彎腰,也能促使腸扭轉的發生,因些,避免在飽餐後立即進行重體力勞動,尤其是需要身體前俯和鏇轉的勞動,對預防腸扭轉有一定意義。
臨床表現

小腸扭轉:急性小腸扭轉多見於青壯年。常有飽食後劇烈活動等誘發因素,發生於兒童者則常與先天性腸鏇轉不良等有關。表現為突然發作劇烈腹部絞痛,多在臍周圍,常為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腹痛常牽涉腰背部,病人往往不敢平仰臥,喜取胸膝位或蜷曲側臥位;嘔吐頻繁,腹脹不顯著或者某一部位特別明顯,可以沒有高亢的腸鳴音。腹部有時可捫及壓痛的擴張腸袢。病程稍晚,即易發生休克。腹部X線檢查符合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另外,還可見空腸和迴腸換位,或排列成多種形態的小跨度蜷曲腸袢有等特有的徵象。
乙狀結腸扭轉:多見於男性老年,常有便秘習慣,或以往有多次腹痛發作經排氣、排便後緩解的病史。臨床表現除腹部絞痛外,有明顯腹脹,而嘔吐一般不明顯。如作低壓灌腸,往往不足500ml便不能再灌入。鋇劑灌腸X線檢查見扭轉部位鋇劑受阻,鋇影尖端呈“鳥嘴”形。
輔助檢查
1、腹穿:可抽得血性滲出物,腹脹嚴重者應慎重選用或禁用。
2、X線:腹透見長跨度固定液平面則支持該診斷。
3、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常增高。
診斷

2、突發劇烈腹部絞痛,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重,頻繁嘔吐及特殊體位。
3、腹部壓痛,腹肌緊張,局限性叩濁區,捫及扭轉腸袢或穿刺抽出血性腹液。
4、X線透視,攝片見一般腸梗阻征及脹長雙袢腸曲;或鋇灌腸通過障礙及“鳥嘴”征。
鑑別診斷
凡急性腸梗阻患者均應考慮有本徵的可能性,X線檢查可證實診斷。但需和腸套疊、機械性腸梗阻、糞便嵌塞、腫

1、腸套疊:腸套疊是指一部分腸管套入相鄰的腸管之中,在中國發病率較高,占嬰兒腸梗阻的首位,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血便、腹部腫塊等。常見問題包括:①體溫升高;②舒適的改變;③體液不足;④營養不足;⑤有感染的危險;⑥潛在併發症-腸壞死;⑦潛在併發症-切口裂開。
2、機械性腸梗阻:由於腸管受壓、腸壁病變、腸腔內堵塞,引起腸腔狹小所致,常見於腸道無天性異常、炎症、腫瘤、腸內蛔蟲團、絞窄性疝,以及腸套迭、粘連帶壓迫或牽拉等。
3、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5%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為2-3:1。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治療

1、扭轉復位術 將扭轉的腸袢按其扭轉的相反方向迴轉復位。復位後如腸系膜血液循環恢復良好,腸管未失去生機,則還需要解決預防復發的問題,如為移動性盲腸引起的盲腸扭轉,可將其固定於側腹壁;過長的乙狀結腸可將其平行折疊,固定於降結腸內側,也可行二期手術將過長的乙狀結腸切除吻合。
2、腸切除術 適用於已有腸壞死的病例,小腸應作一期切除吻合。乙狀結腸一般切除壞死腸段後將斷端作腸造瘺術,以後再二期手術作腸吻合術,較為安全。
3、非手術治療 雖有非手術治療成功的報導,但非手術治療一旦無效,則需迅速改為手術治療,以策安全。
適應徵:
(1)全身情況較好,血壓、脈搏基本正常的早期腸扭轉。
(2)無腹膜刺激症狀,體徵或經初步非手術治療明顯好轉者。
(3)對年老、體弱、發病超過2日的無絞窄的扭轉也可試用。
常採用的方法有:
1、顛簸療法:病人取膝肘體位,加大膝肘間的距離,充分暴露下腹。術者立於病床一側,兩手合抱於病人下腹,然後抬起腹部突然放鬆,逐漸加重顛簸,重點在臍部和臍下部。如果腹脹明顯,可將腹部左右搖晃,上下反覆顛

2、推拿療法:病人取仰臥位,在腹部塗以滑石粉,再以輕柔手法由劍突向下腹的方向撫摸2~3分鐘,病人可感舒適。然後進行繞腹周推拿,但一定要與扭轉方向相反,否則可使扭轉加重。推拿有效時腹部抵抗感變為柔軟,此時常可聽到腸鳴音亢進,也有氣過水聲。根據需要可改變體位,重推拿有脹感的部位。如腹壁過緊可取胸膝體位,以使放鬆。經推拿10~20分鐘如無便意,可讓病人起床活動,間隔1~2小時,再推拿一次。一般在1~2小時內有大量稀便排出,腹部鬆軟凹下,腸型和陣痛消失。
健康教育: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富含營養易消化的食物,講究飲食衛生,不宜暴飲暴食,忌食生硬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腹部受涼和餐後劇烈活動。腹部手術患者,鼓勵術後早期下床活動,防止發生腸粘連。發生腹痛、腹脹、嘔吐或腹部不適時應及時複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