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礦業集團公司中學

肥城礦業集團公司中學

礦中始建於1960年,1998年改制為肥城礦業集團公司中學。學校占地面積4329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校園環境優雅,布局合理。現有教職工160餘人,在校學生1800餘人。有30個教學班,是一所集國中高中為一體的完全中學,是山東煤炭系統規範化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以教學為中心,以管理為抓手,以培養德智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大面積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特別是近年來,學校以改制為契機,贏得了發展的新機遇。自1997年以來,學校高考成績年年都有新突破,連續五年超額完成集團公司考核目標,高考升學率連創新高。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生,走進清華、北大、浙大、北廣、同濟、南開等高等學府。亓晨同學更以869分的優異成績,榮膺2000年山東煤炭系統理科狀元。僅2001年,就有17名學生升入全國重點大學。良好的信譽,嚴幫的管理,優異的成績,為礦中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也樹立了礦中良好的社會形象。學校還被省文明委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兩屆被泰安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是山東煤炭系統“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

領導班子

團結實幹、求真創新的領導班子
近年來,學校領導班子以銳意改革、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爭一流精神,逐步加快學校改革步伐。從改革管理體制入手,全面推行了教師全員聘任制、教師教學工作綜合考評制、教師技術職務聘任制以及靜校制度、標準化封閉式管理制度等,徹底打破了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按考核結果進行職務評聘,實行末位淘汰,切實把各項教學常規的檢查、考核與教師的切身利益掛鈎,抓住了教學實踐中的弱項,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競爭、激勵機制,廣泛有效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使學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保證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學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大提高。

教師隊伍

業務過硬、甘於奉獻的教師隊伍
目前學校共有高級教師69名,中級教師35名。這樣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其他學校不具備的,也是礦中的特點和優勢。學校開展的以“傾園丁情、鑄師德魂、創千秋業、塑未來人”為內容的教師樹形工程,有力地促進了師德建設;以“名師帶動工程”和“育青工程”為突破口,使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迅速成為學校教學骨幹,逐步形成了學校的強學科,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在教師中湧現出了以全國優秀教師杜凡勝,省級優秀教師、煤炭系統勞動模範王慶海,省煤炭系統優秀教師唐冠峰、省煤炭系統十佳職業道德建設標兵詹愛東為代表的優秀教師群體。

教育理念

瞄準教改前沿,樹立嶄新教育理念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的世紀。從適應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出發,學校積極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強化學生主體地位,重視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心理活動的作用,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加大對現代教育設施的投入,大面積推行新的教學模式。今年學校又與北京大學附中合作,建成了遠程教育示範學校,充分利用名校的資源優勢,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幾年來,一大批教師潛心教學科研,創出了豐碩的教研成果,在全國及省、地市各級學術刊物和教學評比中,獲得了大量榮譽。

中學課程

初級中學

初一/七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歷史(歷史與社會)、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 初二/八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歷史(歷史與社會)、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 初三/九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化學、歷史(歷史與社會)、體育、音樂、美術。
國中課程學業說明 1、一般國中畢業後要參加中考(高等中學招生考試),中考內容大致包含國中9科基礎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和體育考核。而少數地區會在初二下學期舉行生物、地理考試,初三不再複習。 2、進入國中後,英語,物理科目將會被視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大主科。政治(思想品德),化學的主科地位在目前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高級中學

總體安排 高中課程基本包含: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高中課程區別不按年級劃分,分為必修,選修兩大部分。 必修課程 一般高一年級全部統一學習必修課程,每科都有必修課程,大致需要一學年加半個學期(高一至高二上學期期中)。 選修課程 高二文理分科後,繼續學完剩下的必修課程,學完必修課程後即進入選修課程的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的選修課程為限選,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6冊教材。其餘科目的選修課程為任選,根據自己的文理科別或選修科目,一般文科選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理科選修物理,化學,生物,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

趣聞

中國第一所公立中學

中國一批高等學府迎來了他們建校百年華誕,北京和平門附近一所古樸幽靜的學校———北師大附中也迎來了它的百歲生日,這是一所中學的生日,就像以往,它慶祝生日不過是請校友返校走一走,聊一聊,慶祝方式低調安靜。但是,當你打開該校鄭潔老師那本厚厚的校友錄,看到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錢學森、趙世炎姜泗長馬大猷、張岱年、于光遠、李德倫、于是之、李健吾、林琴南、錢玄同、石評梅、黃廬隱……這些在中國的近百年歷史上留下過聲音和烙印的名字。 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友中,有兩個現象很特別,一是成名成家的多且雜,二是他們對母校都有很高的評價,據介紹,錢學森每到校慶都會追憶起當年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園生活。他曾經說:“附中6年,對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的師大附中培養了2萬餘名學生,其中包括6位共和國的正副教育部長、30多位院士,知名人士更是數不勝數,那也許就沒有什麼慶典比讓昔日的學生、今日的英才回來看看更隆重的慶典了。

成立之時創立“中學”概念

1901年,滿目瘡痍的清王朝拖著沉重的腳步蹣跚著走進了新的世紀,就在這一年的11月2日,五城學堂奉旨成立。這就是今日北師大附中的前身。國小大學都是我國固有的名字,那時候還沒有“中學”這個詞,故稱學堂。 在此之前,中國也曾模仿西方辦學,設立了一些洋學堂,這些學堂都是培養洋務人才———翻譯、海軍、陸軍、工業、交通等服務的專業學校,相當於今天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901年成立的北京五城學堂是第一所獨立設定的普通知識學堂。但當初學堂的成立也是打算為北京電話局服務的。如果沒有後來的壬寅學制,五城學堂很可能就在普通學堂的基礎上成立一所電信專業的高等學堂。

五四之後實行男女同校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公立中學開始力求超越教會學堂,逐步取得了信用,證明中國人自己辦的學校能夠勝過外國人辦的教會學堂。在轉移風氣方面的工作,附中功不可沒,當時的情況是北京的風氣在全國各大都市領先,附中在北京領先。為了端正學校體育風氣,革除教會學堂傳染的陋習,附中率先展開全校普及的體育運動,並限定從優秀學生中培養體育選手。它開創了課間操制度,成立各種運動隊,規定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1921年附中開始招收女生,成為我國最早實行男女同校的中學之一。同時成為各種新教育思想的試驗田。在已故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回憶中,“附中味兒”就是濃厚的學術空氣、文化氣息、好學精神、文雅富於幽默的談吐和愛好體育、健康活潑的作風。不死讀書,而是生氣勃勃,這股風氣一直流傳至今。

抗戰期間在戰火中苦讀

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以後,師大附中的部分教師和數百名學生背井離鄉,輾轉遷移,先至西安,後隨西北聯大南遷,經過漢中500里行軍,到達城固,在東關關帝廟安營紮寨,在關帝廟大門上掛出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的校牌。當時在這裡學習、後來曾任北師大教授的趙慈庚先生說起過一件小事,1940年2月7日是除夕之夜,夜裡12點以後,當他走出屋子,想冷靜一下看書發昏的頭腦時,一位叫做賈晰光的老師也端著茶杯出來,輕聲說:“你看這大年三十兒夜裡,城固縣的人都睡著了,惟有我們這幾間靜悄悄的草房,窗明燈亮。”正是在這秋風欲破、沒有儀器設備的百間草房中,六七年間,送出了四百多名英俊少年。使得附中的薪火在戰火紛飛中也得以輩輩相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