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宮

聽宮

聽宮穴是手、足少陽和手太陽三經之會,屬於手太陽小腸經,位於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3支的耳顳神經。主治耳疾、齒痛。操作方法為張口,直刺1~1.5寸。

基本信息

名稱釋義

聽宮聽宮
(1)聽宮。聽,聞聲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內走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髎穴傳來的冷降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地,雨降強度比顴髎穴大,如可聞聲,而注入地之地部經水又如流入水液所處的地部宮殿,故名。
(2)多所聞、多聞。多,大也。所,修飾詞。聞,聞聲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氣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為空洞之處,產生的回聲既響又長。理同聽宮名解。
(3)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本穴中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經耳門穴地部流來的經水又有足少陽經瞳子髎穴流來的地部經水,故本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功能作用

回收地部經水導入體內。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定位

在面部,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及三叉神經的第3支的耳顳神經。

主治

1.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
2.齒痛。

操作

張口,直刺1~1.5寸。留針時應保持一定的張口姿勢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耳聾中耳炎、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等。

配伍

配翳風、外關主治耳鳴、耳聾;
配頰車、合谷主治牙關不利、齒痛。

附註

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

相關論述

1.《針灸大成》:“主失音,癲疾,心腹滿,聤耳,耳聾如物填塞無聞。”
2.《循經考穴編》:“耳虛鳴癢,或閉塞無聞,或耳出清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