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

網癮

{網癮}是指上網者由於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路時空當中,對網際網路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由於投入過多時間上網,以至於損害了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和學業事業。由於某些不法業者惡意炒作、無照經營“戒網中心”在社會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已於2009年11月被衛生部疾控局明文予以否定。

基本信息

主觀看法

逃避學習,沉迷網路

長時間的沉浸在網路中,放棄學習,以至於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心理問題

孩子網路成癮讓很多的父母倍感焦急,於是四處尋求戒除網癮的良方。

因為需要,所以催生了很多戒除網癮的機構,戶外拓展、軍訓、行走學校等應運而生。有的機構甚至出台了網癮就是精神病的診斷標準,讓很多的父母談網色變。

根據精神病的診斷標準,很容易就把“網癮是精神病”這種結論給推翻。

網癮是一種心理問題,表現在孩子身上,其實根源在父母;與其說孩子有心理問題,不與說父母的教育有問題。因為孩子在家庭、學校、社會受到太多的指責,因為需要出口,所以孩子會選擇一個虛擬的網路,讓他傾吐內心的情感,因為在網路中,沒有人指責他,也沒有人對他做出評判,所以對孩子來說,網路是一種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切斷這種心理需求,孩子又會做出其他的叛逆行為,如賭博、偷竊、打架等,這些在上個世紀沒有網路時期那些年輕叛逆者的行為。所以心態決定人生,心態決定了孩子是不是迷戀網路。

解決孩子網路成癮不能靠堵的辦法,因為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的根本是孩子的心態。當孩子沒有心理問題時,孩子的網路成癮也就自然消失了。

由於孩子很小,很多的時候,父母又會無意地把問題解決好的孩子倒退回去,因為他們並沒有變,或者說他們並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輕則訓斥、重則打罵,所以解決網路成癮的關鍵是父母的教育問題,一個良好的教育理念是父母應當遵循的。當然教育理念有理解還不夠,還需要“心”證,有了“心”證,才能行!因為我們很多的時候是理智不能戰勝情感,要讓理智同情感合二為一,就需要我們修心。

曾子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何謂正其心呢?就是要我們平靜地對待我們的子女,同孩子真正交朋友。因為“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我們的父母要深思呀。

爭議:網癮並非彼“癮”,誘發原因不在網路

網路成癮症最初是由戈德伯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5年所提出的一種精神錯亂,他比照在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上對病態賭博的定義來比照,定立了有關病態上網的理論,但它不被最新的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收錄,IAD認為是否被劃為心理障礙仍須研究。然而,他對網路成癮的定義被媒體廣泛報導,使得這問題是否應該被歸為一種精神錯亂而有所爭議。後來戈德伯格已經聲明該假設是玩笑。

精神病學家戈德伯格醫生認為,網路成癮症不是真正的成癮,真正的成癮症比網路成癮症嚴重很多。成癮定義過於空泛而令每種補償行為都能被稱為上癮。例如,某人長時間地與朋友用電話交談,以宣洩不愉快的情緒也可以說成“電話上癮”,同理喜歡上網與渴望與朋友交流無異。

此外,有人認為,許多患者過度或不適當地使用網路,只是他們抑鬱、焦慮、衝動的表現。如同IAD對進食成癮分析,病人暴飲暴食只是抑鬱,焦慮等的自我慰借,而非是真正的進食成癮。

或許,部份與網路有關的行為如沉迷拍賣、色情影片、線上遊戲等是病態行為,但不能說網路媒體本身就會令人上癮。還有一些重要的網路活動,如電子郵件、聊天、上網等和病態賭博有很大的差異。網路有利於社會,而沉迷賭博被視為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行為。網路也是另一種社會形式。不上網如同在荒島生活,反而是病態。

網癮 網癮

醫學界認為,成癮一般用來形容人對毒品、菸草、酒精等物質的依賴,這些依賴都是被醫學可以論證的。但是網路是內容多樣化的媒體,並非如毒品、菸草、酒精那樣單一的化學或其他特定單一性行為對大腦那樣施加刺激。對於網癮這個問題是否是病症無論醫學還是理論上都是有爭議的。

社會上的稱呼

在中國,媒體會把沉迷網路者稱為“網癮患者”,有時媒體會用直接或間接的方法把沉迷網路者甚至適度使用網路者(包括網路遊戲玩家)稱作“吸毒者”或“精神病人”,許多民眾對這些稱呼表示不滿,他們認為,這些稱呼帶有貶義和歧視性。 在日本,他們把這些沉迷網路者族群戲稱為“引き篭り”(隱蔽青年)。這個名詞指個性較內向,成天除了工作,就是窩在家中,且成天和網路為伍,極少面對面社交行為的此症罹患人士。

“電子海洛因”

在現實生活中,海洛因作為一種毒品,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中國,部分學術界人士、媒體和青少年家長借用“電子海洛因”一詞形容電子遊戲、網上聊天工具或淫穢色情、暴力等網上內容,有時也泛指單純的上網行為。他們認為,這些信息或娛樂手段都具有使人沉迷的能力並且可以對人的身心造成危害。這個詞語的界定範圍有時非常模糊,是一個貶義詞。

中國的專家學者們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比較容易在言論中使用這種詞語,它的出現如同“黃色歌曲”、“靡靡之音”等詞的出現一樣,基本可以看作是特定意識形態作用下,對新興事物認識不足的產物。然而在網際網路早已成為不少中國人的一種平常的生活方式的今天,這個詞不僅沒有絕跡,而且還常被一些自己子女沉迷於網路不能自拔的家長使用。但是,新興教育界認為,把網路和遊戲比喻為毒品是一種不符合邏輯的理論,沉迷於網路和遊戲的現象確實客觀存在,但這並不是網路和遊戲本身的原因,其成因在於教育問題或其他社會問題。

形成原因

家庭

網癮,大致由三方面原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

家庭中最主要的是親職教育方式和家庭關係。有的家長喜歡暴力、批評的教育方式,即“控制型”的,造成孩子沒有長成應該長成的“自我”;同時,夫妻關係不和諧,甚至存在夫妻雙方利用孩子向另一半開戰的情況,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網路成癮。專家尤其強調了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他說,父親在傳統家庭中代表著權威、榜樣、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網癮患者,多數缺乏父愛。

學校

造成網癮的第二個因素是學校。

部分網癮患者的老師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情緒暴力,愛發脾氣、愛訓人;學校評價體系過於單一,用成績好壞評價學生。有的孩子可能學習不是特別好,但是其他方面很優秀,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得不到肯定,就可能投向網路世界的懷抱。

自身

第三個因素是孩子自身。

如果一個孩子有多動症、抑鬱症等,就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網路成癮。

機制

在現實的遊戲中,人們需要進行實質性的物理接觸;而網路遊戲則無須對參與者進行現實身份的鑑定,大家撇開了年齡、性別、職業、地位等客觀制約因素,在一個遊戲中平等相處。身在其中的人們可以放下現實中的種種“面具”,大家都顯得那么“平易近人”。虛擬環境中,人們可以隨意設定自己的性別、姓名和經歷等要素,而在現實的遊戲中,這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這種虛擬的“平等”使得網路遊戲風靡全球。

在網路遊戲中,玩者並不是直接參與遊戲,而是藉助人機界面對遊戲進行操控,這種“身體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玩者產生“控制”遊戲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玩”遊戲的感覺,遊戲者掌控整個遊戲,具有極大的主體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等。在這個虛擬空間人們是平等的它使人扮演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角色,是對未來的“預先占有”,是對那些令人煩惱的現實世界的一種超越。在遊戲中,人世間的現實突然成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東西。他們將解除所有的顧慮,使自己成為自由和主宰世界能力的人。虛擬現實技術和仿真技術為人們製造了極具現場感和沉浸感的遊戲世界,遊戲者對於遊戲的沉迷也是遊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但問題在於遊戲的創造者不再是遊戲者,而是設計者。設計者操縱著整個遊戲的規則和過程,而遊戲者只是設計者的控制對象。在傳統的遊戲中,設計者和遊戲者是同一個群體,規則是共同約定的規則,這表現在遊戲是“自導自演的”,即使是歷史傳承的遊戲,也是遊戲者創造的。網路遊戲的設計者從遊戲共同體之中分離出來,以技術作為媒介“製造”和“生產”遊戲,從這一刻起,遊戲者走入了一個別人(非遊戲者)的世界並被這個世界所囚禁。

網路遊戲能讓玩家嘗到“甜頭”,通過殺怪升級突然得到一件極品裝備或者寶物,使玩家產生興奮感,興奮感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每當對現實世界感到疲憊和無法面對的時候,選擇網路遊戲,尋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刺激。虛擬的滿足,會讓人留戀,即使殘酷的現實就在眼前,自己也知道逃避的後果,卻是欲罷不能。越是逃避,精神對虛擬刺激的依賴就越大,就離現實越遙遠,也就越加不願意面對現實。於是,網路遊戲成癮。

每個人都有社會屬性和參與社會、希望得到社會肯定的本能需求,則網路遊戲的社會性也就必然導致大量人群投入其中,用另一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而網路遊戲的虛擬性使得投入其中的人們可以任意改變自己的角色、任意嘗試自己所想體驗的經歷、並為人們提供了大量在精神世界中取得成功的機會,這就更使人們對網路遊戲趨之若鶩。不能認為虛擬世界的成功是不真實、不可取的並去忽視它的危害,就像偶像人物的價值主要靠精神領域的魅力和廣告效應來實現一樣,在2006年虛擬物品交易超過70億人民幣之下,更不知造就了多少利用這種精神需求而獲得百萬、千萬元財富的玩家和阻止。遊戲中的虛擬物品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因為它本身沒有價值,也沒有任何部門能認定它的價值。人們玩遊戲付出了時間、心血和金錢,“幾分耕耘,幾分收穫”這句話在遊戲中不再是真理,即使人們付出的再多,到最後換來的只不過是二進制的0、1代碼。

基本特徵

1、網癮患者大多是14-18歲的青少年,且男孩居多。

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生理的迅速發育和心理的相對滯後的矛盾比較突出,他們對現狀不滿,喜歡尋求刺激,喜歡乾冒險的事情。希望擺脫家長的束縛和管教,討厭家長和老師空洞無味的說教。這一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極強,容易與家長衝突。

叛逆期 叛逆期

2、學業很多處在高中階段。

很多網癮孩子,國小、國中階段成績十分優秀。國小、國中階段,家長老師盯得比較緊,課程不多、不難,很多孩子基本靠被動的學習就能掌握,表現的很優秀。可到了高中,有一部分孩子開始住校,沒有了父母在學習上的監督,生活上的照顧,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出問題。高中一開始難度加大,進度加快,並且高中階段高手雲集,很多在國中成績優異的孩子在這裡變得成績平平,甚至落後,經過努力感覺無濟於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灰心,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進而尋找精神寄託和安慰。但這時,尤其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一味地指責孩子不努力,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家庭關係緊張。

有的家長缺乏基本的素質,不懂得經營家庭的技巧,經常吵架,致使家庭的成員關係非常緊張,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對孩子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也有部分夫妻,感情破裂,成為單親家庭,對孩子成長也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形成不良的個性特徵。

4、家境優越。

有的家庭經濟條件好,什麼都滿足孩子,造成孩子非常任性、自私,不合群,不體諒別人,花錢大手大腳,沒有節制。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當然也就不懂得努力,不珍惜當下的時光,得過且過,無所事事,把精力就會轉移到學習以外的事情上。

5、家境貧窮。

有的夫妻從小過窮日子,雖然條件不太好,但不願讓孩子再吃自己以前吃過的苦,有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想法,平時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千方百計的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自私、任性、不尊重別人的勞動,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習慣和品質。張天翼先生的小說《包氏父子》就是很好的明證。

網癮 網癮

6、父母缺乏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有的家長總是拿自己當家長,拿孩子當孩子,無視孩子的成長,不知道尊重孩子,不會與孩子溝通。造成孩子沒有傾訴的對象,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預防治療

1、家長與孩子要建立平等、信任的朋友關係,切忌不要擺出“家長的架子”。

強硬的教育方式也會造成孩子的壓抑。家長本身要以身作則,以理服人,並且要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人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從而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成員關係。

對於內向、好勝的孩子,還會引發孩子的強迫傾向。要避免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後一蹶不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產生逃避現實世界、對網路容易形成成癮的傾向。

3、生活中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讚揚。孩子成長過程中,適當的鼓勵是對其發展的促進。

孩子的興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會幹的他就越想乾,會了就不幹了。孩子是培養的對象,不要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是他的後盾,而及時的讚揚是對每一階段成績肯定。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對未來現實生活的追求。

4、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加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興起,從而分散孩子對網路的單一興趣。

不要一味反對孩子使用電腦,電腦在當今社會作為一種學習、生活的工具有其獨特優勢,不能絕對被禁止。絕對禁止孩子使用電腦並不現實,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結果適得其反。

治療:治癮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

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預防比補救要容易的多,效果好得多,經濟得多。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是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對眾多網癮孩子的調查研究,甚至包括厭學、早戀、暴力、冷漠等等問題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背後都有家庭、家長的問題,因此預防網癮的核心是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改善家庭的親子關係。家庭和睦了,矛盾就減少,可以大大減輕孩子不必要的思想壓力和煩惱。在培養孩子情商上下功夫,包括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學習習慣,培養孩子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學習減負 學習減負

適當減少課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孩子改變對學習的態度,讓孩子嘗到學習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增強孩子的內驅力。

網路是現代社會的根基 網路是現代社會的根基

當今社會,作為年輕人,不可能離開網路,作為父母要幫助孩子掌握好網路這把雙刃劍,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使孩子不孤單、寂寞,還可以增進感情,從而可以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同時,鼓勵孩子做家務,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遊戲。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分散孩子對網路的注意力。

合理疏導孩子生理、心理變化大的幾個時期。這時即便是非常稱職的家長,孩子都有逆反的時候,家長要懂得避讓,儘量不與孩子正面衝突,事後在說明理由,講明道理。

至於治療網癮的方法,還沒有十分理想的方法,有機構採取強制戒癮的方法,但筆者認為這樣治標不治本,離開特定的環境會很快復發,不能根除。

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

解鈴還須系鈴人,最好的方法還是從改善親子關係入手,從改變家庭環境開始,治癮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如果盲目採取強硬的方法,勢必事與願違。

情況應對

網路使用不當的干預原則

(一)提倡採用綜合的心理社會幹預措施,開展規範的心理指導、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實施干預的人員應為受過專業訓練的合格人員。

(二)干預目標是矯正被干預者的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其健康使用網路,改善其社會功能,而非中斷或終止其上網行為。

(三)嚴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預方法(如封閉、關鎖式干預),嚴禁體罰。

(四)對網路使用不當者中伴發明顯焦慮、抑鬱、強迫等精神症狀的個體,應到醫療機構進行診斷,並依照有關臨床診療規範進行治療。治療使用精神科藥物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嚴格禁止損毀性外科手術。

(一)網路使用正常

大多數上網者具有良好的生活和發展狀態。

表現為:網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把網路作為生活、學習、娛樂、發展自己的工具。適度上網而不沉迷,養成了比較均衡的由學習、運動、娛樂等組成的生活方式,能夠客觀地判斷自己的意識,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網路使用正常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應繼續支持其保持良好狀態。

幫助未成年人有效利用網路對其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把網路作為學習、生活、娛樂的工具,並客觀評價網路中存在的消極影響,讓未成年人對網路建立全面、正確的認識。

(二)網路使用不當

1.一部分上網者受不適當使用網路的干擾,出現網路使用失調。

表現為:可以基本完成在校學習,能與家人、同學、師長等保持基本正常的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絕大部分時間能夠控制上網行為,但有時會因為無法克制住上網的衝動而影響了其它重要事情。

對網路使用失調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應該分析原因,及時提供社會心理支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其學習、運動、娛樂等方面均衡、協調發展。同時家長和教師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多關心、多愛護,不要隨意譴責,甚至打罵未成年人。如必要,可以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心理指導。

2.極少數上網者沉迷於網路,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表現為: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身體發育和健康受損,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和情緒問題,現實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惡化,與周圍人交往困難、不合群。未成年人是否存在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的情況,需要由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判斷。

對因上網造成社會功能受損的未成年人,並符合以下情況時,家庭和學校應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① 對上網有強烈的渴望或衝動,想方設法上網。

② 經常想著與上網有關的事,回憶以前的上網經歷,期待下次上網。

③ 多次對家人、親友、老師、同學或專業人員撒謊,隱瞞上網的程度,包括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④ 自己曾經做過努力,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

⑤ 若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怒和厭煩等症狀,上網可以減輕或避免這些症狀。

⑥ 儘管知道上網有可能產生或加重原有的軀體或心理問題,仍然繼續上網。

網路不當使用的預防

(一)個人預防

1.遵守網路規則,保護自身安全。

未成年人在上網時,要遵守《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同時保護好自身安全。做到:①保守自己的身份秘密;②不隨意回覆信息;③收到垃圾郵件應立即刪除;④謹慎與網上“遇見”的人見面;⑤如果在網上遇到故意傷害,應該尋求家長、老師或者自己信任的其他人幫助;⑥不做可能會對其他人的安全造成影響的活動。

2.學會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提高上網效率。

3.積極應對生活挫折,不在網路中逃避。

未成年人要認識到成長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遇到困難和挫折要積極應對,向家長、老師和其他人請教解決辦法,不在網路中逃避。

(二)家庭和學校預防

網癮 網癮

1.構建全面的評價標準,促進未成年人的身體、智力和心理平衡協調發展。改變主要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的單一、片面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家庭、學校要從學習、體育、文藝、實踐動手能力等角度建立全面的評價標準,讓每個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獲得自信和價值感。

2.豐富學校課餘活動。學校和家長要注重培養未成年人多方面的興趣,支持未成年人間建立多種互動,適當開展有利於未成年人身體、智力、心理全面發展的以娛樂、創新性為主題的課餘活動,使未成年人能從多渠道獲得成就感。

3.家長應關注和陪伴未成年人成長。在未成年人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擔負起關注、陪伴的責任,幫助他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環境中保持適當的人際距離,促進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和親密關係。

4.教師和家長要了解網路,關注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做到:①了解未成年人常訪問的網站,與他們一起上網和討論,用成年人的經驗幫助他們離開網路垃圾。②儘量了解網路的多種功能和作用,並指導未成年人學會使用。③了解過度使用網路的消極影響,不時評估、判斷未成年人使用網路的狀況。若發現有網路使用不當的問題,及時處理。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增加未成年人對教師、家長的信任感。教師和家長要善於發現每個未成年人的優點和特長,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自身潛能。

(三)社會預防

1.開展宣傳和健康教育,指導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科學使用網路。

2.加強部門協作,通過管理和技術手段,制約不當的上網、無節制地玩網路遊戲;依靠群團組織和社會支持,在現實生活中為未成年人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成長途徑,避免其過多依賴、依靠網際網路。

參考療法

音樂療法

青少年網癮音樂療法 與傳統的網癮治療方法(強制電擊身體神經損傷治療、團體軍事化魔鬼殘酷訓練、服用副作用精神藥物治療。)不同,美國“弗里斯”網癮音樂療法是2009年3月美國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教授、美國音樂治療師管理委員會高級認證師—安德烈■弗里斯 教授(Andrea Frisch Professor)運用其15年臨床套用心理醫學的科學診斷方法和臨床實踐經驗,精心設計的一套主要面對青少年網癮的音樂心理診斷治療方法。該方法首先讓疑似網癮青少年回答特定的問題,然後根據其診斷的網癮程度,讓網癮青少年選擇相應的“弗里斯”特製心理音樂,按照一定的方法傾聽,隨著音樂本身特定的節奏鏇律,讓網癮青少年的身心得到深度放鬆,引導網癮青少年進入游離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狀態,進行深層次無意識的音樂心理暗示和安撫。

美國“弗里斯”網癮音樂療法是目前眾多網癮治療方法中最安全有效、最健康科學和最深層次的治療方法。它的本質作用在於解除網癮青少年心理的緊張急促,治癒被傷害的身心,達到鎮靜催眠、安撫心理、緩解緊張,消除抑鬱、振奮精神、穩定情緒等作用。從根本上改善網路成癮青少年的情緒波動和社會認知度,幫助他們走出網路成癮,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樹立健康良好的性格心理。

“弗里斯”網癮音樂療法自2008年3月創立以來在美國音樂治療協會和美國兒童發展中心的推廣下,已經成功的拯救治癒康復了5.32萬名不同程度網癮的青少年,約4.78萬家庭因此受益,為網路時代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依據。

體育療法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從時間、空間和生理三個方面來避免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第一,從時間上,體育運動“占用”了學生的課餘時間,也就減少了上網的時間,而且,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一般交際比較廣泛,參加的社會活動也較多,這樣就不容易沉迷於網路的泥潭之中。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比一般學生要參加更多的學校活動和社會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展,性格比較外向,更多的參加社會交往等活動,從而可以降低網路成癮的發生;第二,從空間上,學生在運動場上暢快的釋放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能量,享受運動的快樂,宣洩不良情緒,能夠達到消除心理緊張,放鬆身心,調節心理狀態的目的,從而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調控人的情緒。運動場上學生參與各種體育活動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運動場上鬥智鬥勇,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樂趣。而網咖那種偏僻黑暗的室內環境以及網路的虛擬環境與學生張揚、陽光的個性是格格不入的;第三、從人體運動的生理學角度看,運動作為一種應激刺激,導致人體釋放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內啡汰、腦啡汰和其他神經汰,進行適宜科學的體育能有效地提高人的免疫力,預防一些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同時人體運動的興奮性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肌肉活動積極,從肌肉到大腦傳遞的衝動就多,大腦的興奮性水平就高。情緒就會高漲。體育鍛鍊之所以能有效調解人的情緒,正是這個道理。還有,國外有位精神病專家研究發現,慢跑一段時間後,人體大腦可以分泌一種心理“愉快”素——β—內啡汰,這種物質能使人體保持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預防和改善軀體疾病和心理疾病。由此可見體育活動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活動能使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嘗試到體育鍛鍊帶來的愉快、競爭的刺激、合作的歡樂。體驗到勇敢與頑強、勝利與失敗、挫折與勇氣、拚搏與成功所帶來的興奮與快樂。

網癮標準

“網癮”四個判定標準

1.行為和心理上的依賴感

2.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喪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亂

4.身心健康受到較嚴重的損害

對於青少年,要注意不能一味採取封堵禁止,教師和家長的配合是戒掉網癮不可缺少的一環。多與其溝通,正確引導,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學習、掌握網路使用網路是進入新時代的必經之路,用什麼電擊厭惡療法都是不科學的

網咖青少年 網咖青少年

金柏莉·楊曾指出,網路上癮應該具備下列條件:

強迫性地非自由地使用

對人際交往失去興趣

被線上及時活動占據大部分生活的時間

不能自拔

上網指導

前言

網路是人類科學技術的產物。網路的誕生,為人類開啟了溝通世界、創造文明的嶄新視窗。網路給現代人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帶來了方便和快捷,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質量。未成年人作為國家的新生力量,對網路這種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接受和使用更超過成人。據統計,目前我國未成年人是網路使用者中最龐大的群體,占上網總人數的60%以上。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能夠適度、合理地使用網路,通過網路獲取知識、技能,進行娛樂、休閒等。但是少數未成年人因無節制的使用網路,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導致出現身體健康受損、不能與社會外界正常交往等問題。我國公眾對未成年人“網路成癮”問題給予很高關注。討論認為,“網路成癮”定義不確切,不應以此界定不當使用網路對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功能的損害。

為預防未成年人因不當使用網路而出現的身心健康問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特制定本指導。

目的

一、目的

(一)指導未成年人適度、科學、合理地使用網際網路;

(二)指導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網路使用不當進行預防;

(三)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和理解未成年人使用網際網路的積極影響和消極作用。

生活現狀

二、我國未成年人生活方式現狀

根據2009年“中國青少年生活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絕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在各個方面(包括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體育鍛鍊、娛樂活動、人際關係、應對方式、生活滿意度)都達到了比較健康的水平,並且其表現出的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均衡。在未成年人的業餘活動中,做作業、複習預習功課占第一位,其次為與朋友交往,同時還有上網娛樂、看課外書、體育鍛鍊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適應了未成年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滿足建立同伴關係、獲得尊重與成就感、提高自信與心理耐受力等發展目標的基本需要。

調查也發現少數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善。主要表現為:業餘活動不夠平衡,尤其缺乏體育鍛鍊;少數人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均存在問題或者偏重學習知識、技能,而運動、娛樂發展不足,造成生活方式不夠均衡,上網時間相對較長,業餘活動內容較為單一。

調查還發現,網際網路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很高。上網已經成為我國未成年人的主要生活內容之一。未成年人對網路各種功能的利用比較均衡,主要用作娛樂工具(線上電影、音樂、遊戲)、學習和生活工具(上傳或下載檔案、各類信息查詢)和交流溝通工具(網上聊天、部落格、電子信箱)等。上網娛樂成為未成年人主要的業餘活動之一。

不當治療

經歷過所謂“治療”的青少年往往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巨大創傷,甚至導致家庭關係破裂或被治療者非正常死亡。

這類不良網戒機構也存在著違法犯罪行為,如非法行醫、非法監禁、故意傷害等等。

一方面,中國對國區域網路癮治療行業的發展缺乏管理,此類治療機構泛濫;另一方面,家長在親職教育方面的無能,助長此類機構肆意妄為。

虐待

捆綁、毆打、虐待學員 捆綁、毆打、虐待學員

不良網戒機構對被治療者存在的虐待行為包括毆打、以工具毒打、捆綁、電擊、脈衝刺激等等。

在中國山東省,有一家由楊永信開辦的機構聲稱可以通過電擊來治療青少年上網成癮,事件在討論區內引起激烈的迴響。

廣州某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也使用過電擊治療。

一名16歲男生鄧森山於2009年8月2日凌晨在醫院不治身亡,“廣州勵志青少年成長輔導中心”數名所謂“輔導教師”涉嫌將其毆打致死。鄧父稱,孩子身體健康,只有網癮,無犯罪記錄。8月1日晚,鄧森山被“輔導教師”關禁閉;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測不到血壓和脈搏。

監禁

鐵門緊鎖 鐵門緊鎖

訓練營類似監獄,裝有有紅外線報警裝置或電網。懲罰措施包括監禁,長達若干小時保持蹲姿,甚至不允許吃飯或睡覺。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從法律上來說並沒有合法的可能性,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可以“合法經營”。

訓練營常被稱作“魔鬼訓練營”或“集中營”。

抓捕拐帶網癮少年 抓捕拐帶網癮少年

軍事化訓練

軍事化訓練 軍事化訓練

至少包括:

出操

跑步

蹲起

站軍姿

走正步

楊永信對他的“患者”實施軍事化管理。

楊永信要求“患者”每天磕200個五體投地的“跪拜操”。

洗腦

家長洗腦 家長洗腦

包括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在內的許多家網癮治療機構都存在對被治療者進行洗腦的現象。

洗腦的內容包括樹立絕對權威(通常是對楊永信等網戒中心運營者的絕對權威)集體喊口號(比如“誓與網癮血戰到底”等)、特殊專用語(比如患者必須稱為“盟友”,電擊必須稱為“治療”)、不合理的制度(比如“不得自我矯情”等)等等,這種洗腦會引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被治療者會出現反常的情緒,包括因精神觸動而流淚、對絕對權威的感恩戴德等等。 這些網戒中心還會對被治療者的家長進行洗腦,被洗腦的家長也會表現出對絕對權威者的服從,接受他們包括索取金錢在內的要求,這些家長還承擔者機構內的義務,包括負責站崗,防止被治療者出逃,或對機構進行推廣。

藥物治療

非法藥物治療 非法藥物治療

楊永信網戒中心等網戒機構會要求被治療者服用精神病藥物。

楊永信還開發了一種名為“戒網飲”的用多種中藥製成的藥物。

牟利

軍事化管理2 軍事化管理2

許多網癮治療機構往往收費高昂。

陶宏開的打出戒除網癮口號的“素質教育家庭夏令營”,從其發布的廣告上來看,收費達5800元人民幣,活動時間為5天,但是陶宏開否認他收費一事。 中央電視台報導,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三年收入8100萬元人民幣,在該中心,存在著一種名為“加圈”的收費制度。若被治療者違反中心的制度,有可能會遭到電擊的懲罰,其家長必須上交罰款,少則10元,多則上萬元。

專家建議

在中國,相關標準的制定者對病因尚存不同看法——

姜奇平:和應試教育有關,應試教育越極端,網癮現象越多。

熊丙奇:可能源於心裡方面的原因,比如交流障礙,缺乏溝通。

陶然:“多動注意力缺陷”這種精神疾病是導致網癮的根源。

張振芬:網癮是一種心理習慣,是一種依賴行為。

心理諮詢專家陳智雄認為,制定《網路成癮診斷標準》的好壞,關鍵在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

他指出,人們先要有正確的認識。《標準》中,網路成癮所致的精神疾病,並非不懂得精神醫學的人們所理解的“精神病”、“神經病”。不是上網時間長就得了精神疾病,還要有具體的診斷標準,例如:具體症狀、病程、嚴重程度、社會功能、戒斷反應等。

陳智雄指出:如果“網癮”列為精神疾病範圍這件事能引起“準網癮者”的自覺和全社會對“網癮者”的關心,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對於部分不必要經常上網的人,如果上網時間開始增多了,就可以因此得到提醒:噢!上網是有可能成癮,並有可能發展成為精神疾病的!這就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在這裡也提醒網友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當我上網時,是我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利用它,還是它或者它背後的利益集團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控制著我?”

陳智雄認為:這個標準的出台,對真正有網癮的人可能會有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有的會被定義為精神病人,可能蒙上心理陰影,甚至自暴自棄。所以,有必要引起周圍親友們的重視,網癮者也需要重新考慮:“我的人生難道就在成為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後結束?”,“我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陳智雄提醒網路成癮青少年的家長們,要作好“八年抗戰”式的長期“愛的支持”的心理準備,“因為我接觸過的青少年網路成癮,部分責任在他們自己,也有部分責任在親友和社會。”

他指出,網路成癮者很需要社會功能的修通,這裡面往往需要親友們和全社會的長期關心和支持。他說:“其實,只要網癮者重新認識到愛與生活的美好,他們就不會再願意整天面對‘冰冷無情’的電腦了。”

家長如何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

網癮已成為阻礙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的最大因素之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沉迷網路,為網路遊戲而瘋狂,網癮這一問題困擾著千千萬萬的父母,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往往使孩子斷掉網癮也不是沒有辦法的,而辦法往往是需要學的。

家長開始要引導有“網癮”的青少年將對網路的吸引力轉移到其他正常的日常生活娛樂活動中去。控制孩子上網時間,幫助孩子正確了解網路,指出網路的益處和缺點,讓受治者學會去分辨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利用網路擴展知識做偶爾的放鬆和娛樂。

網癮 網癮

建議家長安裝一些學習軟體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遊戲,引導孩子登入一些好的教網站,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在取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參加如繪畫、航模、音樂等第二課堂的學習。

中醫治療

對於網癮的治療,在中醫而言,網癮病位在心。中醫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主神志(思維、意識)。心既產生上網的動機,而且又通過上網來獲得欣快感,而這種欣快感也是心理的一種需要。

本來,欣快感是一種積極的,是一種正常的情志反應。但是,網癮者長期處於通過上網而獲取欣快感,久而久之,心理就越來越饑渴,越來越希望獲得更多的欣快感。“七情過極”、“物極必反”,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欣快感反而成了一把雙刃劍,而用來傷害人的健康。欣快感的無限最求、無限滿足深深的傷害了主神明的心,從而出現思維紊亂、反應遲鈍等症狀。

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就是說,心受損傷則臟腑功能都有影響。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心收損,子盜母氣,則心之母肝失疏泄,可以引起易怒或者情緒抑鬱、孤僻、冷漠、頭暈眼花,肝功能失調又引起互為表里的膽氣不足,則引起膽怯、脆弱;母病及子,則心之子脾失健運,引起、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甚至厭食;相剋不及,反被肺辱,出現悲觀失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和行為產生。

心火濟腎水,心火不濟,殃及腎水,腎陰虧耗,則引起煩躁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而且,網癮者常常忘記上網時間,不能自控,少則三五個小時,長則通宵達旦、數日數夜。中醫說:久視傷血,日久傷肝;久坐傷肉,日久傷脾。如此長時間的上網,便引起了近視、肌肉無力。

總而言之,青少年在沉迷上網中追求快樂、追求成就感的同時,付出的卻是五臟皆傷、生長機能衰退的代價。而這一代價給小到個人、大到社會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正常發育與健康成長受到影響,甚至走上不歸之路。另外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周圍環境對人的生理病理也有影響。從網癮者的調查中顯示,環境不良是主要原因。更加細化一點,他們與社會、與家長、與老師缺乏健康正確的溝通渠道。溝通是人的本能,尤其是青少年這個時期,溝通的欲望更加強烈,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滿足的他們不得不走上了網路,並沉迷其中。

其他信息

治療網癮大旗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突然闖進了兩個全副武裝的綁匪,對著一家銀行一陣狂掃亂射,一邊射一邊說Party(晚會)開始了,就有三男一女的店員被抓,並被扔到地下室黑房子裡。六天以後,這幾個人不但拒絕外面的營救,而且他們認為營救她們的警察要害他們,而綁架他們的人是在保護他們。為什麼?因為在這幾天當中,綁架他們的人,除了對他們的生命進行威脅外,還讓他們相信隨時都可以開槍打死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打死人質,沒有開槍,他們已經感激不盡了。不但如此,綁匪還給他們食物,給飯吃。這兩個綁匪在人質的眼裡一下子就變得像神一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網癮 網癮

這是一種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強烈的求生的欲望,使人質認同了綁架者,甚至綁匪喜歡的,他們就喜歡;綁匪討厭的,他們就討厭。結果他們被營救出來時,你聽不到人質對綁架者的控訴,相反的是,一位女士說:他們兩個根本就不是壞人,她還和其中一個訂了婚。還有一個乾脆在全世界為其中一個綁架者籌款,還建立了一個為綁架他的人辯護的基金會,這時候全世界都傻了,這個病名就產生了,叫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經過分析,要使人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但是至於是不是要發生,卻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么做,是絕不猶豫的。

第二,如果你滿足施暴者的要求,他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產生最為關鍵的條件。如在你感到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三,只給你他所控制和篩選過的信息和思想,其它任何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杜絕了你得到外界信息和思想的可能性。

第四,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四個條件,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在央視《新聞調查》播出的《網癮之戒》節目中,我認為,家長們的表現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第一條在這裡的表現是:當家長把孩子送到網戒中心時,他們的孩子在這裡雖然沒有受到生命的威脅,但孩子長期上網的行為方式讓家長感到十分痛苦。這使他們感到,如果不把孩子送到這裡,他們孩子的人生就會一片黑暗,而且他們的家庭也全無希望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就會時時感到來自於網路的威脅。

第二條在這裡的表現是:在楊主任的“治療”後,孩子行為的改變使家長們看到了某種希望。

第三條在這裡的表現是:家長們看到的情景是楊主任願意讓他們看的,家長們了解的事情是楊主任想讓他們了解的。但是,楊主任並沒有讓家長們充分地知道這種行為治療的後果和危害,以及這種行為治療實施者應有的資質。的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的信息已被人為地篩減掉了。

第四條在這裡的表現是:只有這裡可以救他們的孩子,離開這裡一切就全完了。

自稱救星 自稱救星

因為以上四個條件在臨沂網戒中心都具備,所以“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就在家長群體裡不斷地泛濫著。也就出現了別人傷害了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卻異口同聲地不斷為施暴者叫好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況!

其實要想改變這點並不難,那就是要讓家長們從這四個條件中走出來,看到更多的內容。首先就是要讓家長看到孩子喜歡上網,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時代的趨勢,所以孩子喜歡上網不是這個家庭的完結點,也不是孩子人生的毀滅點。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們需要的既不是給孩子扣上網癮的帽子,也無需對網癮這幾個字產生恐懼,而是對自己進行網路知識及運用的掃盲!

關於第二條,應該幫家長看到,在楊主任的“治療”下孩子們所產生的行為改變,不是一個真實的成長,而是一種高壓下的欺騙。在這點上,前面我已分析過,這裡不再綴述。此外,如果去柴靜的部落格里讀一下她所寫的《掌聲----《網癮之戒》採訪手記》這篇博文,就可以從中知道,在這個網戒中心,有的孩子已是七進七出,僅從這一點上來看,楊主任的所謂治療就是失敗的,因為這個孩子的網癮沒有被戒斷,而家長送孩子進網戒中心的心癮卻產生了。當家長明白這其中的真實時,第二條的治療效果的神話也就隨之破滅了。

關於第三條,應該幫助家長認識到,在把孩子送到這樣的網戒所之前,他們可以通過一些渠道——比如網路或向其他專業人士諮詢,對這種治療有大致了解,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送到網戒中心之前與之後,對這種電刺激治療全無了解,一切都聽這裡工作人員的安排。要知道在實施電刺激類厭惡療法時,對實施者是有嚴格規定的:首先要求實施者具有行為治療的心理治療師資格證,光有精神衛生執業醫師證是不夠的;其次還要求專業機構對其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培訓。這些要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明文規定,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被治療者的權益,也是對精神衛生領域醫護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的進一步規範。山東省還沒有出台此類規定。

此外,即使可以向患者實施這一治療,也還是有許多基本注意事項是要患者本人及其監護人必須了解的:

網癮 網癮

三、進行厭惡治療時,注意幫助患者建立辨別性條件反應,也就是要對不良行為進行負強化,對良性行為進行正強化,必要時配合進行正性強化刺激。

在實施中還要進行以下這幾個步驟:

一、在允許使用計畫前,測試參加計畫人員的能力

(以上四條選自:《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第三版P315 美 RaymondG.Miltenberger 著 石林等譯 中國輕工出版社)

只有當家長了解清楚電刺激治療的每個要求、每個步驟時,才能由家長來決定是否還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這樣的治療。

只要家長有這個警覺性,從這四點著手,他們就可以很快看清事情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一旦出現實施者違反規定使用或者濫用電刺激時,家長就可以制止或者質疑對方,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孩子,也就不會出現片子裡那種別人傷害我的孩子、我卻為其叫好的古怪場面了。

我之所以要把看似這么專業的東西寫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目的。當我們家長不斷地用“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恐嚇孩子時,或是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沒有讓家長滿意,家長就會喝斥與打罵孩子時,就會讓孩子感覺到緊張、焦慮、恐懼、被拋棄感;如果孩子滿足了家長的期待,孩子就能得到獎勵;只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思考——那我們就已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製造者。可以說,這種症候群在我們的身邊並不少見,以後我會就此問題再寫其他博文。

網癮 網癮

如果你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這種症候群的受害者,也就請家長朋友們自己從以上四點著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平時在教育孩子時的言行,切不可為達到自己想要的所謂效果而不擇手段!

網癮:自導自演的笑話

網癮一說最早源於美國醫生戈登伯格。跟大多醫學術語一樣,“網癮”是一個舶來品。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玩笑。1995年,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萬·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惡搞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 -IV)》,模仿它對於賭博成癮症的描述,編造了“網路成癮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這個詞。沒想到歪打正著,這個詞受到同行的喜愛,很快在媒體上流行起來,而且沒有諷刺的含義。

“網癮”的創造者以及他的很多同行仍然把網癮視作一個玩笑。始作俑者戈登伯格醫生認為,網癮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癮,過度強調它會導致任何習慣都可以稱為病症,比如有人泡電話,有人沉迷於高爾夫運動,是不是都分別要開設專科來治療呢?另外有人認為,就算有電話癮和高爾夫癮存在,網癮也不成立,因為網路不是一個物品,而是一個生活的環境。你不能說一個熱愛自家小區的人,患上了戀家症。在中國倒真有一個詞叫“思鄉病 ”,只不過它是一種文學上的比喻,醫院裡並沒有專門的診室。

很多戒網癮設施都宣稱“網癮”在國外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2007年,美國醫藥協會拒絕了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的建議。同時,就國外而言,並沒有任何一個醫療機構宣稱“網癮”是一種疾病或是不良症狀。

實事求是地說,網路的確為一些心理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比如有性成癮的人,可以整天泡在網上看黃片;對購物狂來說,網上逛商店省時省力;一個拖延症患者,會發現網路上的各種信息讓他欲罷不能;更不用說一個遊戲狂或者一個賭徒了。但是,你要治療的是這些習慣和疾病本身,而不是讓他們戒掉網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你到“百度知道”去問:“我得了暴食症怎么辦?”有網友回答說:“到醫院去把胃切掉吧。 ”這是你想要的答案嗎?

中國媒體和醫學界很快就引進了“網癮”一詞。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你從中文資料中,幾乎看不出它存在爭議,更看不到爭議的另一面。你會認為,網癮作為一種新的疾病,已經向人類的未來宣戰,全世界最傑出的醫療專家,都勇敢地投入了這場戰鬥,正忙得不可開交。很多支持網癮治療的醫生,都在爭取自己國家的官方認定。

在中國醫療機構的宣傳資料中,網癮被描繪成了洪水猛獸,各種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症狀,比如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飲不振、想要自殺甚至危害他人,統統都可以寫進來。剛剛被衛生部叫停的電擊大師楊永信,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說,網癮讓人性退化,變成獸性。

很多家長不懂得和孩子溝通,也不明白網路是什麼東西,只知道孩子整天沉迷於網咖,聽到這種“權威專家”的威脅,自然認為幸遇救命恩人,花多少錢都願意把孩子交給他去電擊。

這是一種嚴重的自我欺騙。社會不承認自己的教育方案的失敗,家長不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的不當。當“網癮”這個詞出現的時候,家長、學校、社會一致地將責任推給了一個無法負擔任何責任的環境。人們寧可沉浸在自欺欺人的夢裡,卻不敢去直面自己的失敗。而這種自欺欺人的受害者便是無辜的孩子們。電擊等直接威脅兒童生理心理健康的手段被他們認為理所當然。很多孩子在這種迫害下選擇了放棄自尊。

對網路的依賴,這是歷史前進的大勢所趨。而網路遊戲,則是在現下的一種廉價的娛樂方式。社會需要的不是“網癮治療”這種物理上和精神上的雙重迫害。而是應該進行引導。好的家長應該學會如何引導自己孩子接觸網路,加深親子間的交流。而不是將他們交給所謂的網癮設施。這種做法,除了增加親子間的隔閡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那些宣揚“網癮”的專家,他們要靠它來獲取聲望和資源,治療機構要靠它來掙鈔票。他們多么希望,所有的網民都認為自己有病,都成為他們的客戶。如此一來,伊萬。戈登伯格醫生的這個玩笑,到中國來就開大了。很幽默的是,我還看見中國的專家一本正經地介紹戈登伯格的創見,把他當作網癮治療的開山鼻祖。

神經病學

精神病學

現代精神病學不單涉及各種精神病、神經症、心身疾病或伴隨軀體疾病的精神障礙的診治,還涉及到適應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偏異,以及諸多類別的兒童智力、能力或品德上發育障礙的防止、矯正和處置問題。  

上癮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