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
【又 名】紅頦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Charmosyna rubrigularis
【英文名稱】Red-chinned Lorikee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吸蜜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17公分(7吋)亞種:目前有一種已知亞種為
卡卡紅頦吸蜜鸚鵡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Charmosyna rubrigularis krakari)
外型:這種鸚鵡的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下鳥喙和喉嚨附近有一塊紅色的羽毛,邊緣經常帶有黃色;耳羽藍綠色,並帶有淺綠色的條紋狀羽毛;翅膀內側覆羽黃綠色,內側飛行羽帶有黃色的條狀;尾巴上方為紅底綠色,尖端帶有很寬的黃色;鳥喙橘紅色,虹膜橙色。母鳥的下巴部分紅色羽毛比較稀少。幼鳥的鳥喙紅色較淺\,尾羽較短。
紅頦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因為鳥喙下方有著一塊紅色羽毛而得名。他們的外型和同屬中的棕櫚吸蜜鸚鵡(Palm Lorikeet)十分神似,因為體形相同,全身也都以綠色為主。可以作為區別的是,紅頦吸蜜的下巴紅羽非常明顯,面積較大,耳羽附近帶點藍綠色;棕櫚吸蜜的下巴紅色羽毛比較不明顯,耳羽為綠色。紅頦吸蜜在寵物市場和繁殖界屬於相當罕見的鳥種,在眾多羽色鮮艷的吸蜜鸚鵡中他們並不具知名度。紅頦吸蜜對飼養環境的衛生條件,要求的相當嚴苛,因為他們非常容易感染黴菌性疾病,尤其是剛引入新環境的鳥,除了會十分怕人和容易受到驚嚇以外,因為緊迫而抵抗力下降染病的比率非常高,超過90%以上的紅頦吸蜜都會在人工豢養的環境下毫無徵兆的暴斃,飼養難度很高。此外,均衡的飲食對紅頦吸蜜來說也非常的重要,他們對於溫度相當敏感,飼養環境至少需要維持於攝氏24度以上。飼養難度頗高也是他們在市面上如此罕見的原因。
關於紅頦吸蜜的亞種卡卡紅頦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爭議頗多,這種於1915年由魯斯柴德(Rothschild)和哈特(Hartert)兩人所描述的亞種目前已經相當難以分辨其特徵了,有些鳥類學家也並未將其納入亞種中。卡卡紅頦吸蜜(Karkar Red-chinned Lorikeet)主要也棲息於新不列顛和新愛爾蘭島上,他們的外型和紅頦吸蜜(Red-chinned Lorikeet)十分類似,但是下巴部分的紅羽延伸面積更大也更廣泛,邊緣也帶有黃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紅頦吸蜜主要棲息於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大部分皆為島內山區林地;此外,高大的次要植被區和其他充滿樹木的地區也見的到他們的蹤跡;他們在低地相當罕見,在山區林地比較容易被發現。他們平時大多成對或是小群體行動,有時候會組成至多10隻的小群體;他們大部份被人看見都是飛越過樹頂,或是在棕櫚樹頂和其他較高的枝葉上覓食的時候;隱身於濃密林中的時候則相當難以被察覺,因為全身皆為綠色,成為相當好的掩蔽;有時候他們會和虹彩吸蜜鸚鵡(Rainbow Lory)或是其他以花蜜為主食的生物一起集結活動;在覓食的時候戒心不重,非常友善,可以在很近的距離接進觀察;平時則個性相當謹慎小心,無法接近;在覓食的時候他們也會發出輕聲的鳴叫,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銳的叫聲,因此相當顯而易見。
食物:紅頦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粉、軟性水果、昆蟲和其幼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
新不列顛(New Britain)、新愛爾蘭(New Ireland)、紐幾內亞北方沿海的卡卡島(Karkar Island)【繁 殖】
在野外因為他們的數量相當稀少,因此繁殖資料不詳;人工豢養方面,因為飼養難度頗高,也未曾聽聞有任何成功的飼養紀錄,所以並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吸蜜鸚鵡亞科
黑色吸蜜鸚鵡 | 黃額褐吸蜜鸚鵡 | 黃紋綠吸蜜鸚鵡 | 暗紅吸蜜鸚鵡 | 紅藍吸蜜鸚鵡 | 紫頸吸蜜鸚鵡 | 紅色吸蜜鸚鵡 | 藍紋吸蜜鸚鵡 | 黑翅吸蜜鸚鵡 | 藍耳吸蜜鸚鵡 | 煙色吸蜜鸚鵡 | 華麗吸蜜鸚鵡 | 虹彩吸蜜鸚鵡 | 褐頭綠吸蜜鸚鵡 | 黃綠吸蜜鸚鵡 | 紅喉綠吸蜜鸚鵡 | 紫紅吸蜜鸚鵡 | 鱗胸吸蜜鸚鵡 | 雜色吸蜜鸚鵡 | 五彩吸蜜鸚鵡 | 戈氏吸蜜鸚鵡 | 喋喋吸蜜鸚鵡 | 紫枕吸蜜鸚鵡 | 黑頂吸蜜鸚鵡 | 紫腹吸蜜鸚鵡 | 白枕吸蜜鸚鵡 | 黃領吸蜜鸚鵡 | 綠領吸蜜鸚鵡 | 藍冠吸蜜鸚鵡 | 孔氏吸蜜鸚鵡 | 施氏吸蜜鸚鵡 | 塔布吸蜜鸚鵡 | 翠藍吸蜜鸚鵡 | 紅耳綠吸蜜鸚鵡 | 紫冠吸蜜鸚鵡 | 棕櫚吸蜜鸚鵡 | 紅頦吸蜜鸚鵡 | 米氏吸蜜鸚鵡 | 藍額吸蜜鸚鵡 | 縱紋吸蜜鸚鵡 | 威氏吸蜜鸚鵡 | 紅斑吸蜜鸚鵡 | 藍臉吸蜜鸚鵡 | 新喀吸蜜鸚鵡 | 紅喉吸蜜鸚鵡 | 貴妃吸蜜鸚鵡 | 仙吸蜜鸚鵡 | 約氏吸蜜鸚鵡 | 巴布亞吸蜜鸚鵡 | 紫頰吸蜜鸚鵡 | 馬氏吸蜜鸚鵡 | 翠綠吸蜜鸚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