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馬氏吸蜜鸚鵡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23到25公分,體重43-55克。鳥體為綠色,頭頂和頸部橄欖棕色,並帶有暗黃色的條紋;鳥喙和眼睛之間為黑綠色;臉頰帶有淺綠色的條紋。喉嚨、胸部、腹部、翅膀下覆羽和內側飛行羽的寬廣帶狀為紅色;尾羽上方綠色,尖端黃色,尾羽外測底色為紅色,內側橙黃色;鳥喙淺黃,虹膜橘紅。幼鳥體色較深,胸部和腹部的紅色零星分布些許綠色羽毛。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西伊里安和佛吉克普半島(VogelkopPeninsular)。
生活習性
馬氏吸蜜鸚鵡主要棲息于山區森林、森林邊緣、部分開墾過的區域、高大的次生植被區、介於1200米到2800米之間小面積孤立的森林地區或是耕種區;主要的活動範圍介於1600米到2500米之間。平時大多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有時候會聚集高達50隻左右的數量於花朵盛開的樹上覓食;有時候也會和其他種類的吸蜜鸚鵡一起集結,例如巴布亞吸蜜鸚鵡(PapuanLories),在比較高的緯度則會和同屬中的翠綠吸蜜(EmeraldLorikeet)一起群聚活動;有時候馬氏吸蜜鸚鵡會到地面雜草覓食,大部分都是在樹木的中間層活動;在林間非常活躍,時常用鳥喙輔助靈活的於枝葉間攀爬覓食;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會伴隨尖銳的鳴叫聲,相當刺耳和易見。
馬氏吸蜜鸚鵡主要以花朵、花蜜、花粉、漿果、軟性種子、較小的硬種子、昆蟲以及幼蟲為食。
生長繁殖
馬氏吸蜜鸚鵡在野外確切的繁殖季不詳,推估一整年都可以繁殖;人工豢養的馬呈氏吸蜜鸚鵡資料相當有限,它們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為25-27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7到8周。如果驚擾親鳥育雛,親鳥很可能會咬死幼鳥或是拔去幼鳥的毛。
亞種分布
1.Neopsittacusm.musschenbroekii(Musschenbroek'sLorikeet)
2.Neopsittacusm.medius(WesternMusschenbroek`sLorikeet)3.Neopsittacusm.major(SouthernMusschenbroek`sLorikeet)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吸蜜鸚鵡亞科
黑色吸蜜鸚鵡 | 黃額褐吸蜜鸚鵡 | 黃紋綠吸蜜鸚鵡 | 暗紅吸蜜鸚鵡 | 紅藍吸蜜鸚鵡 | 紫頸吸蜜鸚鵡 | 紅色吸蜜鸚鵡 | 藍紋吸蜜鸚鵡 | 黑翅吸蜜鸚鵡 | 藍耳吸蜜鸚鵡 | 煙色吸蜜鸚鵡 | 華麗吸蜜鸚鵡 | 虹彩吸蜜鸚鵡 | 褐頭綠吸蜜鸚鵡 | 黃綠吸蜜鸚鵡 | 紅喉綠吸蜜鸚鵡 | 紫紅吸蜜鸚鵡 | 鱗胸吸蜜鸚鵡 | 雜色吸蜜鸚鵡 | 五彩吸蜜鸚鵡 | 戈氏吸蜜鸚鵡 | 喋喋吸蜜鸚鵡 | 紫枕吸蜜鸚鵡 | 黑頂吸蜜鸚鵡 | 紫腹吸蜜鸚鵡 | 白枕吸蜜鸚鵡 | 黃領吸蜜鸚鵡 | 綠領吸蜜鸚鵡 | 藍冠吸蜜鸚鵡 | 孔氏吸蜜鸚鵡 | 施氏吸蜜鸚鵡 | 塔布吸蜜鸚鵡 | 翠藍吸蜜鸚鵡 | 紅耳綠吸蜜鸚鵡 | 紫冠吸蜜鸚鵡 | 棕櫚吸蜜鸚鵡 | 紅頦吸蜜鸚鵡 | 米氏吸蜜鸚鵡 | 藍額吸蜜鸚鵡 | 縱紋吸蜜鸚鵡 | 威氏吸蜜鸚鵡 | 紅斑吸蜜鸚鵡 | 藍臉吸蜜鸚鵡 | 新喀吸蜜鸚鵡 | 紅喉吸蜜鸚鵡 | 貴妃吸蜜鸚鵡 | 仙吸蜜鸚鵡 | 約氏吸蜜鸚鵡 | 巴布亞吸蜜鸚鵡 | 紫頰吸蜜鸚鵡 | 馬氏吸蜜鸚鵡 | 翠綠吸蜜鸚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