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文名稱:Varied Lorikeet
身長 19 公分
雜色吸蜜鸚鵡:(又名:紅頂吸蜜鸚鵡)
外形特徵
雜色吸蜜鸚鵡身長17-20cm,體重50-60g。成鳥的頂部有紅頭冠,眼先紅色。臉頰和腮處有一塊亮黃色斑與淡藍色條紋環繞。上體的前半部是淺綠色和橄欖綠色,有明亮的淺綠色條紋滲透到臀部。上有黃色條紋。下體是綠色與黃色的交織。散布著黃色和藍綠色的羽紋。喉嚨及胸部顯示綠色,有滲透的粉紅色、黃色和橙色相雜。腹部為淺黃色,綠色與黃色條紋。尾部上方為綠色,下方黃綠色。喙橙色,在上頜骨基部有褐斑。眼環白色,虹膜黃色。腳灰色。雌鳥的羽毛偏暗,體羽的顏色差別不明顯。胸部也沒有明顯的粉紅色滲透。不具有紅眼先和紅冠帽。
生活習性
雜色吸蜜鸚鵡分布在澳洲北部,自金伯利斯到約克角,越往東邊數量越少。它們常與紅領吸蜜鸚鵡群居,所以常可以看到雜色吸蜜鸚鵡與紅領吸蜜鸚鵡雜交的後代。
生長在熱帶高原地勢較為低洼的地方,群居在尤加利森林中。食物與其他吸蜜鸚鵡一樣,以花粉、花蜜、以及水果為主。野生的雜色吸蜜鸚鵡繁殖季在4到8月。
分布
雜色吸蜜鸚鵡分布在澳洲北部,分布自金柏列斯到約克角,越往東邊數量越少。它們常與紅領吸蜜鸚鵡群居,所以常可以看到雜色吸蜜鸚鵡與紅領雜交的後代。
生活概況 : 生長在熱帶高原地勢較為低洼的地方,群居在油加利森林中。食物與其他吸蜜鸚鵡一樣,以花粉、花蜜、以及水果為主。野生的雜色吸蜜鸚鵡繁殖季在 4 到 8 月。
飼養 : 在澳洲當地鳥市算是很稀有的鳥種,也被視為最難繁殖的一種吸蜜鸚鵡。飼養一對紅頂吸蜜鸚鵡的籠子至少要有 45x45x60 公分的大小。他們可以與一些雀鳥或者是小型的鸚鵡共同飼養在一個籠子中,但這樣子並不適合繁殖。
繁殖
最好一對一個籠子來飼養,因為它們在繁殖期會變得相當好鬥。樹洞或者是巢箱它們都可以接受,但推薦使用巢箱。巢箱的大小應該要有 20x20x30 公分的大小、以及直徑 7 公分的入口。此外也必需提供他們有吸收力的墊材放在巢箱中,如木屑,並且應該要經常更換,以吸收水份很多的糞便。一次產卵的數量在 2 到 4 顆蛋,孵化需要 22 天,只有母鳥負責孵蛋,但是公母鳥會一同分擔雛鳥的餵食工作。羽毛 40 天左右長齊,長齊後兩個禮拜就會離巢, 12 個月大的時候就真正是只可配對的成鳥了。
吸蜜鸚鵡亞科
黑色吸蜜鸚鵡 | 黃額褐吸蜜鸚鵡 | 黃紋綠吸蜜鸚鵡 | 暗紅吸蜜鸚鵡 | 紅藍吸蜜鸚鵡 | 紫頸吸蜜鸚鵡 | 紅色吸蜜鸚鵡 | 藍紋吸蜜鸚鵡 | 黑翅吸蜜鸚鵡 | 藍耳吸蜜鸚鵡 | 煙色吸蜜鸚鵡 | 華麗吸蜜鸚鵡 | 虹彩吸蜜鸚鵡 | 褐頭綠吸蜜鸚鵡 | 黃綠吸蜜鸚鵡 | 紅喉綠吸蜜鸚鵡 | 紫紅吸蜜鸚鵡 | 鱗胸吸蜜鸚鵡 | 雜色吸蜜鸚鵡 | 五彩吸蜜鸚鵡 | 戈氏吸蜜鸚鵡 | 喋喋吸蜜鸚鵡 | 紫枕吸蜜鸚鵡 | 黑頂吸蜜鸚鵡 | 紫腹吸蜜鸚鵡 | 白枕吸蜜鸚鵡 | 黃領吸蜜鸚鵡 | 綠領吸蜜鸚鵡 | 藍冠吸蜜鸚鵡 | 孔氏吸蜜鸚鵡 | 施氏吸蜜鸚鵡 | 塔布吸蜜鸚鵡 | 翠藍吸蜜鸚鵡 | 紅耳綠吸蜜鸚鵡 | 紫冠吸蜜鸚鵡 | 棕櫚吸蜜鸚鵡 | 紅頦吸蜜鸚鵡 | 米氏吸蜜鸚鵡 | 藍額吸蜜鸚鵡 | 縱紋吸蜜鸚鵡 | 威氏吸蜜鸚鵡 | 紅斑吸蜜鸚鵡 | 藍臉吸蜜鸚鵡 | 新喀吸蜜鸚鵡 | 紅喉吸蜜鸚鵡 | 貴妃吸蜜鸚鵡 | 仙吸蜜鸚鵡 | 約氏吸蜜鸚鵡 | 巴布亞吸蜜鸚鵡 | 紫頰吸蜜鸚鵡 | 馬氏吸蜜鸚鵡 | 翠綠吸蜜鸚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