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這首革命老歌概括了“紅軍餐”的核心內容。紅軍餐主要是紅米飯,蒸紅薯,糯米糍粑,南瓜湯,黃豆湯,乾辣椒,山野菜等。
老區流行的“紅軍餐”非常健康,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像“紅軍餐”這樣的飲食方式倒是應該多多提倡。
“紅軍餐”里的紅米是井岡山的一絕,據說只有井岡山出產。在井岡山吃到的紅米飯顆粒和大米飯差不多,但是米粒有點硬,顏色偏棗紅,米香非常濃。當地人介紹,紅軍當年吃的紅米飯很硬,現在都是高壓鍋煮,口感要柔軟多了。如今,井岡山的紅米還被釀製成紅米酒,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紅軍可樂”。
據介紹,“紅色風味”系列食品大約有七道菜或湯,基本用野生植物的葉和根為原料,輔以時下人們樂意接受的烹調手法,價格從幾元到十幾元人民幣不等。
背景
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建立了蘭花坪,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了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組織領導和配合下,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 3月,在永興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 3月底,由於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堅持鬥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 3月下旬,毛澤東率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4月在酃縣的十都與朱德見面。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
主菜
醬蘿蔔湯
主料:醬蘿蔔。
輔料:高湯,精鹽,味素,薑片,小麻油,胡椒,蔥花。
製法:將蘿蔔切成薄片待用,取鍋上火倒入高湯和醬蘿蔔燒開移小火慢燉,待煮出醬蘿蔔味後調味,再加入少許胡椒,淋上小麻油,灑上蔥花即成。
香粉泥鰍
主料:泥鰍。
輔料:米粉,蔥、薑末,精鹽,花椒,蒜蓉,烹調油,八角,料酒。
製法:①泥鰍去頭洗淨,入容器加入精鹽、花椒、蒜蓉、八角、料酒醃製30分鐘待用,再加入米粉拌勻,上籠蒸約1小時。
② 上油,加入薑末煸香隨即將粉蒸泥鰍倒入鍋中翻炒,而後加入高湯、味素拌勻淋明油,灑上蔥花裝盤即成。
特點:鮮香可口。
農家酥肉
主料:五花肉。
輔料:早稻草,料酒,醬油,蔥、姜,烹調油,高湯,蔥結,紅乳汁。
①肉改刀成3厘米見方,汆水去除血水,用紅乳汁上色,下油鍋炸至紅色,再用稻草綑紮成型。
②熱鍋上油,放入蔥、姜煸炒,隨即下入肉、高湯、料酒、紅乳汁、醬油少許,燒開移置小火燉至肉酥爛即成。
特點:色澤醬紅,稻香撲鼻,具有濃郁的客家風情。
魚茸釀茄
主料:茄子,魚茸。
輔料:雞蛋清,薑末,精鹽,料酒,烹調油,澱粉,味素。
① 茄子改刀成長3厘米、寬2厘米、厚2厘米的長段,而後再改刀成V形。
②魚茸調味,加入雞蛋清、澱粉攪拌打上勁,再將魚茸釀入茄中。
② 鍋置旺火,倒油燒至三成熱,放入茄子炸至金黃即成。
龍潭石雞
主料:石雞腿。
輔料:雞蛋清,澱粉,精鹽,味素,蔥、薑汁,料酒。
製法:①將石雞腿製成棒槌形,取一容器放入精鹽、味素、蔥薑汁、石雞腿醃製待用。
②蛋清打上勁成蛋泡,插上筷子不倒即可。
③ 取鍋上火,倒入烹調油燒至三成熱,再將石雞腿滾上蛋泡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即成。
④裝盤散上胡椒粉。
特點:色澤金黃、外酥里嫩。
營養分析
北京軍區總醫院營養科高級營養師荀曉霖稱,紅軍餐的三大主角紅米飯、南瓜湯和秋茄子,正好代表了紅色、黃色和紫色這三大類顏色的食物,營養搭配比較豐富。
其中紅米屬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秋天有些老年人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就和缺乏維生素B1有關。
南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鉀和β-胡蘿蔔素,具有降壓、排毒和抗氧化的功能,老年人多吃可以防止眼睛的黃斑變性。
茄子是少有的紫色蔬菜,且難得含有維生素P,可以保護血管。同時茄子皮中的大量多酚更是強抗氧化劑,所以吃茄子一定要吃皮。
評價
一位食客評價說,紅軍當年的條件很艱苦,沒有油鹽,基本只能靠白水煮的方式加熱食物,味道一定很單調,我們現在吃的加了很多豐富的調料,當然不是當年的味道了,但是,通過這些食物形狀,可以讓我們體會當年紅軍風餐露宿的艱險,這種感覺是魚翅撈飯難以比擬的。
另一位帶著孩子來的家長就說:現在的孩子年紀小小就知道什麼是魚翅海鮮,但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艱苦環境,帶他來體會一下,很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