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鎮

糜鎮

糜鎮位於陵縣城東28公里處,是魯西北經濟重鎮和德州市中心鎮,現有4.8萬人,8.2萬畝耕地,是山東省棉花產業化示範基地。境內臨南路、永館路兩條省道縱橫過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適合創辦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各類項目。尤其在棉花產業化上優勢更加明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種植、收購、加工、紡紗於一體的產業鏈條。特產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等。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圖)陵縣糜鎮工商所陵縣糜鎮工商所

糜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土地廣闊而肥沃。墾殖率達67%,每個農業人口平均近2畝。土壤質地,砂質土占84.34%,粘質土占4.63%,適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瓜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其中棉花種植尤為突出。水資源豐富。地上,黃河水可供利用;地下,可供開採的淡水47765萬立方米。糜鎮處於315和249省道在魯西北交叉點上,處在陵縣、寧津臨邑商河四縣組成的不規則菱形的中心點上,距離每個縣20公里路程。交通十分不便利,糜鎮是一個偏遠鄉鎮,縣域經濟的優勢難以輻射到。糜鎮在氣候上有著山東省大部分地區一樣的季風氣候,利於作物生長,但是交通十分不利,地處偏遠地區,因此對工農業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交通是制約糜鎮發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地理

(圖)宋代舍利塔宋代舍利塔

糜鎮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跨東經 116 ° 27 ˊ 、— 116 ° 57 ˊ ,北緯 37 ° 13 ˊ、 — 37 ° 36 ˊ 之間。地域寬闊,地勢平坦,地面高度在海拔 24 — 13 米之間,坡降為 1/7000 — 1/12500 之間。糜鎮土壤分潮土和鹽土兩大類。潮土分布糜鎮,潛水埋深一般在 1 — 3 米,土壤耕層質地較好,淋溶作用強,適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按表層質地劃分,分壤質土和沙質土兩大類。陵縣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天氣乾旱少雨多風沙;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冬季多西北風,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為 12.5 ℃ ,全年無霜期平均為 202 天,穩定積溫一般在 4000 — 4250 ℃ 之間,全年光照時數為 2679.9 小時,年日照率為 60% 以上。

糜鎮社會事業發展迅速。程控電話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為人們提供了便利通訊。電力充足,能源豐裕。隨著糜鎮高級中學和縣人民醫院病房大樓的相繼投入使用,糜鎮的教育、衛生事業邁入一個新台階。“政府啟動,市場運作”的模式使糜鎮的社會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自然資源

(圖)糜鎮糜鎮

糜鎮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良好基地。這裡是陵縣糧、棉重點區,有糧棉瓜果區,有糧棗牧區,有棉糧林牧區,有糧棗牧漁區,有林果油漁區,各區有各區的優勢,有獨具的特產。這裡瓜果栽培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分布廣,品種多,產量大,質量優。西瓜蘋果沙果葡萄山楂桑葚石榴等果樹品種資源達300多個。所產的杏、李子、桑葚等果品是罐頭食品的主要原料。糜鎮的胎黃梨、鴨梨是陵縣的代表作物。天然草場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種類多,品種優。德州糜鎮大驢以個高、力大、耐性強,被列為國家三大名種驢之一。

工農業發展

(圖)棉產業棉產業

糜鎮充分利用本地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提出誠信糜鎮的口號,堅持走棉花興鎮的口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抓投入,抓管理,抓銷售,使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利稅連年增長,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鄉鎮。糜鎮擁有各類大中型企業70家,其中棉花加工企業56家,榨油廠4家,紡紗廠2家,浸出油廠1家,與棉花加工業相關的飲食、維修等服務行業方興未艾。2003年實現稅金300萬元,同比增長50%。全鎮棉花面積每年都在5萬畝以上,因勢利導,棉花面積可突破6萬畝。全鎮從事棉花販運的機動三輪車達2500多輛,從業人員達6000人。棉花加工企業除消化本

(圖)糜鎮糜鎮

棉籽外,每年還吸引寧津、樂陵、德城河北河南濱州等地的棉花110多萬擔,產值達3億元以上。糜鎮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已引進縣外項目18個,引進資金2億元。個體工商戶已突破2000個。糜鎮堅持把小城鎮建設同民營經濟相結合,以永館路和臨南路交匯處為中心,規劃出戰第4平方公里的城鎮小區,新建東西4條、南北5條大街,開闢集貿市場1個,美化、綠化、亮化設施齊全,40棟樣式各異,美觀實用的樓房正拔地而起,成為糜鎮對外交流交往的名片和亮點。

文化建設

(圖)棉花棉花

糜鎮經濟快速發展,先後獲得“全國十大新型纖維紡紗基地”、“全國最大的棉花良種繁育基地”、“山東省十大最具發展潛力的鄉鎮”和“德州市特色產業鄉鎮”使其具備了發展文化的物質基礎;而民眾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使文化建設提上黨委政府議事日程,2008年5月份投資50餘萬元的糜鎮文化站開始建設,9月底投入使用,為民眾文化活動提檔升級創造了新的條件。

文化站占地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0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文化資源共享室、文體培訓室及多功能廳等“三室一廳”。圖書閱覽室總面積120平方米,現存20000餘冊圖書,安排專人進行微機化管理,配置齊全了高檔桌椅,能容納100餘人同時閱覽;並且安裝了高檔投影機一台,可以放映各種教育科教影片。文化資源共享室占地40平方米,新進高配製的電腦10台,全部開通了網際網路,安裝了遠程教育信息接收系統,可隨時為民眾提供各種信息。文體培訓室占地40平方米,內有電子琴架子鼓二胡笛子等各種樂器和跳繩壓鈴鉛球、坐墊等體育器材,並有專職教師一名,定期進行文體常識培訓。多功能廳占地300平方米,採用弓型鋼半透明結構,地面全部鋪設高檔地瓷,集體育健身、書畫展覽、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於一體,設有桌球桌、檯球桌、跑步機、動感腳踏車等體育器材,四周牆上懸掛裝裱鑲框的50餘幅書畫作品,全部為民眾親手創作,並且有專門為文藝演出設計的活動戲台一個。另有占地300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地,安裝有划船器、漫步機、扭腰踏步機等健身器材,地面用花紋磨石磚鋪成,並進行了綠化。文化站現已對民眾開放,人們到裡面讀書、健身、休閒、娛樂,鍛鍊身體,陶冶情趣,愉悅身心。文化站負責指導實施全鎮的文化建設,是全鎮文化活動的主陣地,發揮著龍頭作用。

創新方式傳播文化。以文化站為載體,將文化資源向各村輻射。為了讓人人都享受“文化大餐”,他們創新方式,成立了兩個流動劇團,一個流動圖書室,一個流動電影放映隊,定期送文化下村。流動劇團現有成員30餘人,兩輛演出車,可以演出歌曲、戲劇相聲小品、三句半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至今流動劇團已進村演出30餘場,受到民眾們的熱烈歡迎。民眾流動圖書室採取送書到村的形式,由包村幹部負責,根據民眾需要,將文化站內的圖書送到農民手中。至今,已無償為民眾送圖書2000餘冊次,解決了民眾到鎮文化站借書不方便的難題。鎮籌資3萬元購置新型投影機一套,深入村莊免費放映教育片和科技片,每場都吸引大批民眾觀看。

文化發展

(圖)刺槐花開的季節,如香雪海般美麗怡人.刺槐花開的季節,如香雪海般美麗怡人.

陵縣糜鎮經濟發展較快,“全國十大新型纖維紡紗基地”、“全國最大的棉花良種繁育加工基地”、“山東省十大最具發展潛力鄉鎮”使其具備了發展文化的物質基礎。為滿足民眾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當地黨委、政府按照“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原則,在紮實推進民眾文化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室一廳”,建設文化陣地

08年9月底,投資50餘萬元的糜鎮文化站投入使用,為民眾文化活動提檔升級創造了新的條件。文化站占地80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文化資源共享室、文體培訓室及多功能廳,並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

文化站負責指導實施全鎮的文化建設,是全鎮文化活動的主陣地。以文化站為載體,將文化資源向各村輻射。為了讓所有人都享受“文化大餐”,他們成立了兩個流動劇團,一個流動圖書室,一個流動電影放映隊。流動劇團現有成員30餘人,演出車兩輛,可以提供歌曲、戲劇、相聲、小品、三句半等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受到民眾的歡迎。流動圖書室採取送書到村的形式,由包村幹部負責,根據民眾需要,將圖書送到農民手中。

“三友聚會”,組建文化隊伍

票友相聚,農家劇團紅紅火火。該鎮有兩個民間劇團。一團的活動中心在李家寺文化大院,能演出京劇豫劇評劇等劇種,吸引了周圍村莊及鄰縣的近百名戲迷參加。二團以張習橋村為“根據地”,每“逢四排九”張習橋村大集時戲迷自發聚會,劇團已有老老少少的戲迷50餘人。兩個劇團經常同台演出,切磋技藝。

筆友相聚,農家書畫妙筆生輝。2006年5月,齊老村農民齊寶江創辦了糜鎮第一個農民書畫社——“藏三堂書屋”,並以此成立了筆友會。筆友們經常在工作、勞作之餘進行書畫練習。現在,筆友會已有成員60餘人,分油畫、國畫、書法、剪紙等多個創作小組。

書友相聚,農家小院書香滿園。鎮圖書室的成立,為廣大農村讀書愛好者開闢了 “樂土”,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多個書友會相繼“誕生”。很多民眾還在讀書過程中受到啟發,搞起了文藝創作,徐閣村的賈道宏已在報刊上發表稿件10餘篇;寺後劉村的劉憲榮通過大膽想像,寫出了2萬餘字的《西遊記後傳》,現已形成初稿。

“三居成院”,唱響文化大戲

建設“三居”,疏通文化“關節”。在鎮文化站的輻射帶動下,村級文化大院成為傳播文化信息,引導文化方向的重要“關節”。健身房(場)、農家書屋、村民議事室,“三居”構成文化大院,紅紅火火。民眾每天早晨或晚上到健身房(場)里鍛鍊身體。文學、醫藥、科技、兒童教育等書種類齊全,農家書屋滿足著人們的文化需要。村民議事室更是民眾暢所欲言的好地方。

唱響大戲,豐富百姓生活。在村文化大院,一場場文化大戲掀起了高潮。孟胡村民眾自發編創了秧歌舞,老老少少在勞動間隙扭起了大秧歌。陳輦村在文化大院建設了燈光球場,並組建了籃球隊,每周六下午,“籃球迷”們都在球場上打幾場。在去年省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該村籃球隊取得了優異成績。糜鎮被命名為“山東省億萬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三資合力”,保障文化投入

政府啟動,打好基礎。糜鎮黨委、政府先後籌資200餘萬元用於民眾文化建設,為每個村文化大院補助活動資金1萬元,鎮政府的先期投資使鎮村兩級文化設施建設不斷規範,為民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戶投入,保障運轉。“德州市特色產業鄉鎮”為這裡培育了106家以棉花加工和牛羊宰殺為主業的經濟大戶,他們致富不忘鄉親,主動“反哺”社會,積極為文化建設事業“增磚添瓦”。銀海制油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躍勝,多年的“民眾文化投入”有50多萬元。

民眾投入,力促發展。民眾逐漸富裕起來,參與精神文化活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解孟村的“舞迷”們自發集資購買了VCD和音響等設備,每天傍晚跳起了健身舞。李寺村村民李瑞泉每月出資一二百元,用於組織戲迷演出。

風土人情

(圖)糜鎮寺後劉村文藝宣傳隊糜鎮寺後劉村文藝宣傳隊

一、木偶小戲

木偶小戲,糜鎮人民又稱“玩小戲的”,“耍人的”。這種街頭文藝、簡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區任何空閒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當,只需一人,一條扁擔挑著即可。一頭是木架制的小型戲台(長寬各約一米、高約80公分,支起來形似小廟),戲台下部四周,圍黃色布幕(好似個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時,內用木扁擔作支柱、把小戲台支起來(戲台後面須貼牆壁),另一頭是個大園籠,內裝鑼鼓,木偶小人及各種小道具。表演時藝人鑽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圓籠放置身前,便與隨取隨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木偶小戲生動活潑,詼諧有趣,逗人喜笑,老幼鹹宜,表演戲目有《豬八戒背媳婦》、《王小打老虎》、《小禿子賣豆腐》、《秦香蓮告狀》、《李翠蓮上吊》、《進香還願》……等。

當圍觀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處,突然中止,藝人鑽出幕布圍子,向觀眾要錢,觀眾急著往下看,紛紛給錢,一次可手幾角錢。若碰上運氣,被富有大戶人家叫進院內,為其佳人演唱幾齣戲,可得個塊兒八角的。那時物價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

假二人摔跤,實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對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為木製,頭戴假面具,外罩藍布或青布大褂,假人兩面對相,兩臂相搭連,做摔跤狀,肥大的大褂內,紗系人套褲、布靴子。表演時,藝人將假人木架用皮條系腰中背後面,鑽入大褂內,雙腳穿上一假人的套褲靴子,俯身雙手臂現插入另一假人褲筒靴子內,彎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樣。兩人互相使絆,翻滾在地,乾淨利落,不露破綻,博得圍觀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時,藝人頭從大褂衣襟下鑽出,假二人上半身橫背在藝人背後,向觀眾要錢。這項技藝非常吃力,人們紛紛給錢相助,一場下來,運氣好了,也能收得塊兒八角,為了賣藝餬口,演出一天,當黃昏收場時藝人已是筋疲力盡,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變戲法

“民間戲法”與“現代魔術”不同。魔術多是在劇場舞台上表演,觀眾距離遠,並且常藉助於幕布,燈光、電子道具……等,藝技逼真,而民間戲法則在街頭撂攤,沒有任何遮蔽,前後左右都是觀眾,在眾目睽睽之下表演,全憑藝人手疾眼快,技藝巧妙,乾淨利落,不露破綻,而贏得觀眾鼓掌喝彩,實在不易。

如:把一塊紅布平鋪土地上,藝人手拿一尺長木棍,在紅布面上翹,另一手向上撥,從土地上起出茶杯來,連起來三隻,這叫“土地獻杯”,別看“戲法”小,驚得觀眾目瞪口呆。再如:把三隻茶碗倒扣在土地上,每隻碗內扣一紅球,便跑到一隻碗內,藝人吹口氣,三球各又分開,再吹口氣,紅球不翼而飛,這叫“仙人摘豆”……等,還有很多巧妙的萬一。戲法藝人不但會變,更重要的是能說善唱,口才超群。如:四五十年代常在州城變戲法的王某(綽號王大辮子,吳橋縣人),不但戲法變的嫻熟精巧,而且說唱口藝高超,常把觀眾逗的哈哈大笑,撂場時,先敲鑼引人,隨著鑼點,唱念《歲時歌》。哎!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過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六十天。三月採桑忙養蠶,四月浴佛舍香錢,五月單五吃粽子,六月二十三整半年。七月十五孟堂會,八月十五月宮圓,九九重陽賞菊花,十月下元日漸寒,冬至數九天最冷,臘月三十又過年。我王大辮子給列位演個小玩藝,變個小戲法,變好了大家開心哈哈一笑,變砸了請多多包涵,哎變起來!那時花兩角錢看幾場戲法,也非常開心。

另外常年不斷雲遊來德演出的個體藝人,除變戲法外,還有“吞寶劍的”、“吞鉛球的”、“頭碰磚斷的”、“腰斷鐵絲的”……等氣功表演。

四、玩猴的

藝人手牽猴子,小叭兒狗,背著簡單道具,在廟會、市場、街頭撂場,表演時藝人一手敲鑼,一手牽著猴子,還拿著小鞭子(猴子性野,淘氣好動,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從小訓練,它懂主人的話,藝人叫它們幹啥,它就幹啥。如:猴子攀槓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烏紗帽、爬桿子,在桿子頂上坐著,端著盤子給觀眾要錢……等。小叭狗會蹦、會跳、會坐、會立、會作揖、會拜謝、會鑽圈、會跳圈等。藝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連說帶唱,使觀眾開心一笑……

五、拉洋片的

“拉洋片”,又稱“西洋鏡”。這種街頭文藝,歷史較短,產生與清末民初。德州拉洋片始於三四十年代,他們在藥王廟會和城隍廟市場西跨院演出。所謂洋片,是把彩印的畫片、鑲在大鏡框內,再吊置在大木箱裡,由繩拉動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撐,木箱正面有三至四個小視窗,小視窗前放一長板凳,觀眾坐著,眼睛正好貼在小視窗上,透過凸透鏡片,看到放大的畫片。藝人站在大木箱一側,側面按有木架、架上裝有鑼鼓和小鑔,鼓鍵子鑼錘與小鑔,用紅綠彩綢系在一起,一手拉動彩綢,即可打擊。放片時,藝人一手拉動上下換片的小繩,一手拉動系樂器的彩綢,隨著藝人的說唱而有節奏的伴奏。藝人唱腔滑稽詼諧。洋片一般有8—10張,看完一次為一場,小視窗內吊有布簾,演一場,啟落一次。如:往裡瞧來,往裡看。歐洲大戰照在裡面,飛機大炮坦克車呀,樓倒人死一片片。哎!往裡瞧來,往裡觀。非洲張牙舞爪大猩猩呀!獅子血盆大口把人銜。往裡瞧來由一片,康梁變法在裡面,張勛復辟辮子兵呦,還有小二姐後花園裡鞦韆……鑼鼓打擊出花點,非常好聽,招人觀看。

大木箱腰頂有一個透光方形天窗,上有蓋板,蓋板繫著許多小鈴鐺,放普通片時,天窗不蓋,放色情片是,藝人把天窗蓋板蓋上,並摁燃電池小燈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