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糖金杏有大、小兩種,大的一個有三四斤重,小的一個僅幾兩重。慣例是,在送日時,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個,要插上彩色絨球,用玻璃匣子裝好,擺在新房中,小的則視女家親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親友,就送多少個,表示祝賀新婚夫婦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
由來
石榴,為什麼叫“金杏”?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古代,溫州屬吳越地區,五代歸屬吳越國管轄。武肅王錢鏐為王,定都杭州。因“榴”字和“鏐”字諧音,犯了國諱,為避諱改“石榴”為“金櫻”。在發音時,用浙江方言口語(白讀),“櫻”字則讀作“哀”。溫州人就一直把石榴叫做“金杏”了。這種轉音,在民俗中例子很多,是允許的。後經過世代傳承,約定俗成,這個讀音也就成立了。並且在人們的語言中,也出現了“笑起糖金杏打裂一色(一樣)”、“囡兒大起換糖金杏”、“當心糖金杏角搗(碰)著”等諺語,可見此字已深入人心。
在溫州,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8世紀末,糕餅藝人趙慶庚從樂清搬到溫州定居,開始製作糖金杏,並在民間一直流傳。
糖金杏模具
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裡邊,居然有糖金杏模具。還是趙興隆提供的。
老趙應該感謝葉老師,是他第一次把糖金杏文化整理了出來。發表在《溫州民俗大全》里的原文是這樣的:“18世紀末,糕餅藝人趙慶庚從樂清搬到溫州,開始製作糖金杏,一度流行於民間,抗日期間溫州三次淪陷,糖金杏一度瀕於絕境,直到抗戰勝利,才恢復生產,當時由趙子琴松繼承父業,才得以保存這項傳統工藝,現經其孫興隆改革,在包裝,原料和牢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如今,在現代婚禮上,溫州人在結婚分糖果時都帶上糖金杏,以象徵甜蜜、興旺、吉祥如意,屬於祝賀性的象徵民俗,反映了人們美好的心愿和人際關係上的和諧,後者比前者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老趙有了葉老的文化支持,自然牛了起來。自以為自家的糖金杏才是正宗貨,所以才會在自己的花車上寫上那句殺傷力極強的廣告語——“買雜牌糖金杏太太生雜種。
不得不佩服老趙的穿透力,直奔主題,直接踐踏了這個行當賴以發展的內因:討彩頭。其實,又有誰授予過他”正宗“的牌子?糖金杏也沒有什麼國際認證。誰又能夠證明糖金杏是他爺爺的獨家發明?
民間傳說
關於糖金杏,下面這個民間傳說能夠說明些問題:
石榴的果實裡面含有許多顆子粒,口味甜中帶酸,浙南民間歷來將其作為吉祥之果。除了以甌繡、米塑、剪紙對其頌揚之外,女孩子婚嫁時以此作為禮物送往男家,諧“多子多孫”(酸)之意。
後來為什麼改用糖石榴(糖金杏)作為禮物呢?這裡面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從前有位書畫愛好者,名鄭德有,出身富裕之家,年過半百,生有二女,長女訂婚那天正是金杏成熟之時,其妻平時為自己未為鄭家生個男兒傳宗接代而煩惱,這次想把大女兒的婚事辦得既隆重又不失體面。一日聞小販沿街叫賣金杏,忽靈機一動,囑鄭德有在大女兒訂婚前一日將金杏全數購下,次日一部分送往男方,一部分送給左右鄰舍,以討口彩“多子多孫”。不料此事弄巧成拙,第二年正月初八,次女訂婚之日,因天氣寒冷,市場上何來金杏?二親翁卻故意作難,放出口風:“二女兒應該與大女兒一樣么,不知鄭家預備了多少只金杏?”鄭聞言暗中著急無計可施,一日對門一老者八十壽誕,用米粉做壽桃,從中得到啟示:何不將金杏改成糖制的?既好看又好吃,他找到一戶“糕間老司”,不惜代價請其製作糖金杏,自己親自在選來的桃木上畫好金杏圖樣,寫上“子孫滿堂”四字,又重金聘請雕刻老司刻制模具,用白糖與飴糖作原料,趕製了數百隻糖金杏。因糖金杏裡面是實心的,耗糖甚大,但外形逼真,所費財力、物力、精力遠勝真金杏。二親翁得知此事後,深為感動,贊鄭德有“爭氣不爭財”。後來溫州民間凡女孩子訂婚都仿效鄭家,形成“糖金杏”送人的習俗。
本來就是民間的東西,是真正的全民所有。老趙卻要據為已有,這個結果,肯定是葉老師沒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