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
![米氏彈鼠](/img/8/026/nBnauM3X3MDM5MDO4E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xE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米氏彈鼠分布於澳大利亞南部。
名字由來
體貌和動作特徵類似於老鼠,長著一對大耳朵,前肢小而短,但後腿細長而有力,還是因為它們的行動以跳躍為主所以叫米氏袋鼠。
形態介紹
![米氏彈鼠](/img/4/f82/nBnauM3X0IzM4QjM5Y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2E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米氏彈鼠的背部呈灰褐色。在澳大利亞全部9個種類的彈鼠中,其他種類的腹部呈白色,惟獨米氏彈鼠的腹部呈淺沙黃色。米氏彈鼠的體毛緊密而柔軟,尾尖部分的毛相對來說較長,看上去象一把刷子。成年雄性米氏彈鼠的頸部或胸部長有腺體,分泌腺液以用來標識自己占領的活動區域。成年雌性米氏彈鼠僅僅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才用乳腺標識自己的地盤,這個地盤就理所當然的規定了新生兒的活動範圍。米氏彈鼠穴居在沙丘和灌木地帶。它們挖的洞一般進深不會超過1.5米,出口處呈大約40度的傾角。白天,為了躲避當地氣候的極度炎熱和乾燥,它們總是在洞中;到了晚上,它們才從洞中爬出來,動作滑稽地四處奔走著尋找食物和補充水分。日常食譜由漿果,葉子,種子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構成。
生活習性
成年雄性米氏彈鼠的頸部或胸部長有腺體,分泌腺液以用來標識自己占領
![米氏彈鼠](/img/d/3d7/nBnauM3XwYDOxETOxI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yE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米氏彈鼠穴居在沙丘和灌木地帶。它們挖的洞一般進深不會超過1.5米,出口處呈大約40度的傾角。白天,為了躲避當地氣候的極度炎熱和乾燥,它們總是在洞中;到了晚上,它們才從洞中爬出來,動作滑稽地四處奔走著尋找食物和補充水分。日常食譜由漿果,葉子,種子和其他可食用的植物構成。
多數嚙齒類在夜間或晨昏活動,但也有不少種類白晝活動。冬季活動量一般減少,在冬季到來前,或在體內貯存脂肪供蟄伏時用;或秋季開始儲存食物。有些口中生有臨時貯放食物的頰囊。生活在中亞沙漠區的細趾黃鼠有夏眠習性。
林區的種類常在樹杈上、樹洞內或樹根下築巢,而巢鼠在高草的上部做巢。兩棲的個別種類在水邊築巢,部分洞口開向水中,河狸修造浮在水面上的巢和水壩。
多數種類取食植物,有些也吃動物性食物。許多鼠類與倉鼠類的臼齒咀嚼面都有適於碾磨植物種子的結構,有2~3列丘狀齒尖或複雜的齒紋;以啃食樹木為生的河狸則具有巨大而鋒利的門齒和適於壓嚼木質的闊臼齒。米氏彈鼠的牙齒數一般不超過22枚,但非洲的多齒濱鼠屬有28枚牙齒,而紐幾內亞的一齒鼠只有4枚門齒和4枚臼齒。
繁衍
![米氏彈鼠](/img/0/fe5/nBnauM3X1gTN4kjM0I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yE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所屬種類
![米氏彈鼠](/img/b/dd7/nBnauM3X0EDN5MDN2I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yE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哺乳綱
哺乳動物是全身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的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中軀體結構、功能行為最為複雜的最高級動物類群。身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
![米氏彈鼠](/img/b/941/nBnauM3X1MzM1EjM3E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xE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獸類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中國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綱的先進性表現在:腦高度發展;恆溫和胎生哺乳。
齧齒目
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能終生生長。均無犬齒,門齒與頰齒間有很大的齒隙。下頜關節突與顱骨的關節窩聯結比較鬆弛,既可前後移動,又能左右錯動,既能壓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纖維。聽泡較發達,盲腸較粗大。雌性具雙角子宮,雄性的睪丸在非繁殖期間萎縮並隱於腹腔內。該目種數約占哺乳動物的40%~50%,個體數目遠遠超過其他全部類群數目的總和。
鼠科
鼠科muridae有500餘種,是哺乳動物的第二大科,其成員非常多樣化,可以分成幾個亞科,其中多數成員屬於鼠亞科murinae。鼠科中鼠屬的黑家鼠rattus ratt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小鼠屬的小家鼠mus musculus隨著人類到達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最常見的哺乳動物,一般視為害獸,也被培養出白化品種供醫藥試驗用。除了人為擴散的種類外,鼠科的自然分布則只限於舊大陸,其中有不少種類分布局限,也有一些種類瀕於滅絕或者已經滅絕。鼠科有兩個分布中心,一個分布中心是亞洲南部到大洋洲一帶,其中以南洋群島屬種最為豐富,另一個分布中心是非洲,其種類少於上一地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擁有各自的屬種,只有小鼠屬mus等極少數為兩個地區所共有。除了隨著人類傳播的幾種家鼠以外,鼠科只有姬鼠屬apodemus和巢鼠屬micromys兩個屬可見於歐洲和亞洲北部,擬家鼠rattus rattoides等少數種類分布於亞洲其它地區以外,鼠科的其它種類均局限於這兩個地區,其中巢鼠屬僅巢鼠micromys minutus一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廣大地區,體小輕盈,是體型最小的嚙齒類之一,尾部具纏繞性,可以在禾草上攀爬,又稱舊大陸禾鼠,與新大陸倉鼠類真正的禾鼠相對應。鼠科成員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形態和習性都比較多樣化。典型的鼠科成員形態和習性與家鼠類似,但也有些則有較大區別,如澳洲的澳洲水鼠hydromys chrysogaster體型較大,體重可達一公斤,半水棲性,以魚和其它水生動物為食;澳洲的竄鼠notomys為雙足跳躍行動,主要生活於荒漠地帶,類似美洲的更格盧鼠;非洲的刺鼠acomys、琉球群島的琉球刺鼠tokudaia和從睡鼠亞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platacanthomys等身上的毛成為了有保護作用的棘刺;還有不少種類適應樹棲生活。鼠科中光是鼠屬一個屬內就有水棲、樹棲以及有刺成員等多種不同的成員。鼠屬rattus是嚙齒類最大的一個屬,也是最混亂的一個屬,有人認為超過180種,是哺乳動物的最大一屬,也有人將一些成員合併或移出,只剩下分布基本限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大約80種,種類少於食蟲目麝鼩屬,但即使這樣,仍然是齧齒目的最大一屬。
滅絕時間和原因
![米氏彈鼠](/img/7/dc4/nBnauM3X1QjM3cTMxUTM4gTMxITMxYTNxcTMwADMwAzMxAzL1E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米氏彈鼠的滅絕原因:導致米氏彈鼠滅絕的原因究竟自然災害,還是由於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態環境,如今已不得而知,或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或者袋鼠家族裡較小的種類.它的滅亡應證了一句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完全是因為搶不過比他塊頭大的其他有袋類動物而滅絕的。
動物的世界5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