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兜村[揭陽市普寧南溪鎮下轄行政村]

籃兜村[揭陽市普寧南溪鎮下轄行政村]

籃兜(Lndōu)村,又名林兜村,位於普寧市區北偏東23.6公里處,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該村東臨大隴村和仕林村,南接東一 東二兩村,西靠南溪村,北與新溪張村接壤,現全村總人口約5500,約占全鎮人口的4.6%,有耕地1200畝,以種柑橘為主,兼種水稻,聚落呈塊狀分布,有新德里、後潮里、中和里、和泰里、德和居、耀安里、碧園祖廳、時吉祖廳、睦先祖廳、口圍等十幾座寨圍。全村只有一姓,即黃姓,是南溪鎮黃氏主要聚居地,也是南溪鎮唯一一個純黃姓村落,另外在南溪鎮的加興村、湖內村也有少數黃氏聚落。

基本信息

簡介

籃兜村風光 籃兜村風光

籃兜(Lndōu)村,又名林兜村,位於普寧市區北偏東23.6公里處,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人口約5500,有耕地1200畝,以種柑橘為主,兼種水稻 ,聚落呈塊狀分布,有新德里、後潮里、中和里、和泰里、德和居、耀安里、碧園祖廳、時吉祖廳、睦先祖廳、口圍等十幾座寨圍。全村只有一姓,即黃姓,是南溪鎮黃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南溪鎮唯一一個純黃姓村落,另外在南溪鎮的加興村、湖內村也有少數黃氏聚落,據老一輩的村民說以前籃兜村還有姓許人氏居住,但是後來由於和黃姓有矛盾,又鬥不過黃姓人氏所以就紛紛遷走了,現在在籃兜村還有一個地方叫做“穩仔許”,這是用來紀念許氏先民曾經在這裡創下業績的。地圖上所顯示的藍兜村地名是錯的,正確的名字是籃兜村,而藍兜村和林兜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村,也就是籃兜村。

基本情況

明末,黃姓一支從福建省莆田遷此定居,當時村前屋後樹林茂密,故名。村民種植柑橘歷史悠久,對控梢保果、整枝復壯等栽培管理技術富有實踐經驗。1952年創畝產5噸紀錄,1985年柑總產量達2000噸,有從事鋼鐵、服裝等加工的個體企業各5家,有文娛室、老人活動室、國小各1所,有橋樑三座,雙忠古廟(俗稱老爺宮)一座,有集市一處(早市),有9米寬(含路基,實際路面約8米)長約2公里兩車道的水泥化村道一條,屬革命老區,水運方便,木船可達揭陽榕城、汕頭。

籃兜村是普寧市南溪鎮下轄行政村,潮語中,樹林之“林”,發音“籃”,“兜”者,有環抱之意,由此可想像,黃氏先祖初居此處,村前屋後樹林茂密而埕環抱之狀,是何等世外之境!村內聚落周遭綠樹成蔭,仍保持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狀態,而這一切皆為籃兜村水源充沛所賜予!村西北有洪陽河來水,水繞村前往東北而去,使得河北岸上的整個村莊有半島之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

籃兜村曾經有耕地1200畝,但是由於近年來的修路、建學校、建房子等,如今耕地已不足1000畝,人均不足2分地,嚴重製約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發展,所以村民紛紛外出謀生,如今全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外出,只有老人、小孩和少數中年人以及一些婦女留在家鄉,外出者多為15~40歲的青壯年,包括在外讀書、經商、打工、創業等等,有的是整個家庭都在外的。

民俗風情

籃兜村風光 籃兜村風光

每年春節期間,農曆正月初八、九會舉行傳統的潮汕抬神活動,俗稱“營老爺”(“老爺”,潮汕語,為神明,各路神仙的意思,具體為道教,有玄天上帝,玉封五將軍、孔宣明王、大聖佛祖等),營老爺”是一年一度的慶典儀式,那個時候,不管在家的,在外打工的,有錢的,沒錢的,除了信西方宗教的,所有的人都回家,大家一聚在村裡的老寨前面拜“老爺”,年輕力壯、新婚男孫(新婚是指結婚那一年,男孫是指生男孩的那一年)的就要抬著“老爺”從整個村子繞一圈,意思是“老爺”巡視了整個村子,這一年村裡的人就能平平安安,風調雨順,並且每個人都以能抬“老爺”為榮。正月初八是大房(大房包括大房、二房、四房)的抬神日,初九是三房的抬神日,關於為什麼分大房、二房、三房、四房,據說是黃氏家族四兄弟來到此地時,各創基業、自立門戶,後來老大排斥老三,而老二、老四又比較軟弱無能就投靠了老大,所以老三隻能自食其力,後來便逐漸形成了大房和三房兩個集體,村裡有什麼活動都分開來辦,大哥先來,再老三。初八的抬神活動是走內安路,初九是走外安路。抬神活動最有趣的是“走班溪”和“轉老爺”潮語“班”有河流堤壩坍塌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抬著老爺飛奔的跑起來,連河流堤壩都震塌了,可想而知抬“老爺”時那個奔跑速度、那個氣勢多磅礴,而在雙忠古廟前 有一塊刻著“神在制水祈宏”字樣的石墩,叫“轉神石”,這石墩正是“轉老爺”時用的,“轉老爺“是”老爺“進宮之前由村民八抬大橋扛起四尊“老爺“神像,分別站於“神在制水祈宏”石墩四面,然後順時針逆時針進行“轉老爺”! 順、逆各轉四圈。“轉老爺”是正月抬神活動結束時請”老爺“入宮前舉行“轉神”儀式。

重要事件

籃兜村曾是普寧市蕉柑主產區之一,蕉柑種植面積達1200畝,年均蕉柑產量300萬公斤以上。為改善村裡的交通環境和生活環境,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種植蕉柑的積極性。籃兜村在村幹部領導下完成了若干重大建設:

2005年該村幹部利用當時泰國華僑回鄉探親的契機,募集善款50多萬元,成功實施了水改工程,讓村里110戶貧困家庭也用上了自來水,解決了他們飲水難的問題,實現了家家戶戶都用上自來水。

2006年該村在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投入104萬元修建了1條寬9米、通車裡程5.2公里(包含除村道之外的寨內路)的水泥化村道,大大方便村民出入。

2009年籃兜國小建成,耗資500多萬並於9月1日投入使用,服務半徑達1.5公里,服務範圍為籃兜、東一、東二等3個自然村。

2010年在村黨支部書記黃列彬、村委會主任黃樹填的帶領下,該村集中整合資源,合理調整土地布局和農業產業結構,與王慶文、王永林等玉環縣瓜農簽訂協定,將村裡的700多畝田地出租給瓜農,由瓜農們自行租藉機械挖掘蕉柑樹根,對田地進行翻耕。同時該村則利用土地租金作為啟動資金,再想方設法進行籌集,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投資96萬元建設了總長6.8公里的機耕路,投資10多萬元修築了13座小橋,投資50萬元修建了“三面光”的引水溝渠。

2011年為使學生安全上學,該村又投入80多萬元在大橋頭沿河修築一條新的學校路,路長約500米、寬9米,並在河邊砌石籬。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