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箬坑鄉位於祁門縣城西,座落在國家級地質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南坡,距縣城56公里。東南、西南分別與歷口、閃里、兩鎮為鄰,西北與石台縣接壤。位置於東經117°17′-117°29′,北緯29°55′-30°02′,政區東西長18.8公里,南北寬12.2公里,地勢北主南低,總面積130.15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86%。歷史沿革
箬坑鄉古稱環溪,宋時屬仙桂上鄉新豐里。元、明、清三代皆屬十九都。建國初期分屬閃里區,1961年10月成立箬坑鄉公社,1983年9月改稱箬坑鄉至今。全鄉現轄7個行政村、54個村民組2000餘戶、7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6884人,均為漢族。自然資源
箬坑鄉地外深山,屬中低山丘陵區,農業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耕地面積4410畝,有林地18萬餘畝,有國家級公益林24156畝,級公益林15439畝,退耕還林6078畝,生態保護區總面積達3396畝,森林覆率為85%以上。境風多山海撥300料以上的山峰30餘座,其中千米以上山峰不下10座,占全縣千料以上高山總數的一半。舜溪河、馬山河、倫坑河、察箬河等清溪蜿蜒。境內氣候溫和,年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雨季多在春夏之交,秋冬少雨,由於山多田少,歷來以林茶生產為主。箬坑鄉境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物產,轄區內有山水秀麗田園迷人的降上,有天上人間之妙的馮家頂,有流光溢彩之艷的七彩玉谷,有展現小橋流水徽州風韻的倫坑,這四個景點都位列全市“百佳攝影點”之中,同時還是我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目蓮戲的演出之鄉。盛產享譽黃山的“仙寓早“名優特早有機茶,優質的瓷土、石英石、鉛、鋅等礦藏豐富。
經濟發展
2010年度鄉黨委、政府繼續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堅持以農業為全鄉主導產業,加快工業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全年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448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52.3萬元,占年任務的104.6%。糧食產量1565.8噸,油料152.7噸,茶葉產量達218噸,產值1820萬元,同比增長10.49%,林業收入520萬元,牧業收入501萬元,公益林封育全鄉已達61395畝,全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00萬元。全鄉外出務工人員1450餘人,創收達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57.49元,同比增長14.52%。社會事業
全鄉有國小14所,在校生1100人,教師63人。箬坑中學與中心國小合併為箬坑學校,設立國中部和國小部。同時爭取了香港沈炳麟先生20萬元捐資和縣教育危房改造資金25萬元,新建了一幢面積為105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箬坑鄉俗有“目連戲演出之鄉”之稱。該鄉栗木、馬山兩村舊有目連戲班,代代相傳,延續至今,並保存有明朝萬曆刻本《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2002年4月,中央電視台《徽州》攝製組前往馬山拍攝《目連戲》演出盛況。同年,該鄉倫坑村清朝建築“敬敖堂”古祠、上汪村“木牌樓”被列為第五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鄉有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11人,病床8張。設有內、外、婦幼保健、兒、中醫、牙6科和檢驗、心電圖、X光透視、B超、注射、西藥6室。旅遊資源
1、雙馬旅遊資源集合區本區位於箬坑鄉雙馬村,包括牯牛降、馬山九龍戲珠、馬山古村落、敘倫堂、敦本堂、永德堂、馬山古街巷、目連戲、馬山古桂花樹等資源點。此集合區的特點是自然環境良好,文化底蘊深厚,資源集中檔次較高,是箬坑非常有特色的山村文化、休閒景區。
2、紅旗旅遊資源集合區
本區位於箬坑鄉紅旗村,包括仙寓山、鬼門關峽谷、圓通庵遺址、馮家項太平天國古戰場、古長城、紅旗水庫等資源點,此集合區的特點是峰巒險峻,水質優良,高潮迭起,是山嶽型、水域型旅遊地的精華所在,是開發探險、野營、觀光的重點。
3、八一旅遊資源集合區
本區位於箬坑鄉八一村,資源點有八一倫坑古村落、敬敷堂、南溪古橋、敬敷水塘等。本區自然旅遊資源、人言語旅遊資源結合良好,近期可考慮開發以觀光旅遊、鄉村旅遊為主的旅遊產品。
4、金山旅遊資源集合區
本區包括金山水庫、金山岩上蘇維埃政府等,結合雙馬的開發等,可開發成為箬坑東部地區觀光、休閒旅遊區,同時還可開發紅色旅遊線路,促進該區的經濟發展。
5、流源旅遊資源集合區
本區包括流源水庫、葉村等資源點,適宜與紅旗景區、石台天方富硒度假村聯動,可開發山村特色觀光、休閒度假、探險產品
行政轄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 6426 |
男 | 3319 |
女 | 3107 |
家庭戶戶數 | 1991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6379 |
家庭戶男 | 3285 |
家庭戶女 | 3094 |
0-14歲(總) | 1514 |
0-14歲男 | 789 |
0-14歲女 | 725 |
15-64歲(總) | 4395 |
15-64歲男 | 2280 |
15-64歲女 | 2115 |
65歲及以上(總) | 517 |
65歲及以上男 | 250 |
65歲及以上女 | 26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