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介
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坐落在美麗的古城西安,其前身是延安抗戰烽火歲月里誕生的中央醫院,1954年與原第五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合併,為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過70多年的建設發展,醫院具備了較強的綜合實力,先後獲得全國百佳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全國擁政愛民模範單位、全軍醫院建設先進單位、全軍為部隊服務先進醫院、總後先進師旅團單位和總後先進黨委等殊榮。
西安光仁醫院脫髮科聯合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座診方針,現在西安華仁醫院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預防、康復、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甲等醫院。精湛的醫術、良好的服務,悠久的歷史使醫院在河南省享有很高的盛譽,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信任和好評。
園林化的西京醫院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50.32萬平方米。院區布局優美、佳木蔥籠、舒適宜人。醫院設備總值7.5億元,展開床位3218張,2009年門急診量200萬人次,年收容量9.51萬人次,年住院手術量4.71萬台次,最高日門急診量9593人次。醫院先後完成世界首例“十指離斷再植手術”,全國首創重組合異種骨移植術,全國首例部分活體肝臟移植術,全國首例部分活體小腸移植術、國內首例、世界第5例成人間血型不符活體輔助性肝移植,世界第6例肝胰腎聯合移植,世界第2例、國內首例“換臉”術,世界首例異位輔助性活體肝移植等高精尖技術。目前,國家開展的心、肝、肺、腎四項大器官移植項目,西京醫院全部獲得資格準入。
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0—2003年國內源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列全國醫療機構榜首;2004-2009年SCI論文發表數連續六年在全軍醫院奪魁;2005—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實現全國醫療機構五連冠。九五以來,共獲863、973、國家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資助2.7億元,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105項。2008年,樊代明院士領銜的胃癌研究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現有國家級重點學科9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33個。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7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總後科技“三星”人才14人。面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形勢、醫療市場競爭新態勢、軍隊醫院發展新要求,醫院積極探索學科“規模發展—內涵發展—融合發展-品牌發展”新路子,學科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建成消化病、骨科、腦科、心血管病4個“院中院”。其中,西京消化病醫院面積3.3萬平方米、10個病區370張病床,是世界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的消化病專科醫院。承載託付鑄西京品牌忠實履行歷史使命,追求卓越走精品之路傾力打造中華名院。西京醫院正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研究型醫院的目標闊步邁進。
歷史沿革
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醫院。前身是1939年11月在延安成立的中央醫院(1947年2月改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一後方醫院)和1947年在山西成立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衛生部直屬醫院。
1949年6月進駐西安後,西北軍區人民醫學院衛生所合併到直屬醫院(1950年1月改編為西北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
1950年8月,第一後方醫院與西北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合併,組成西北軍區第二陸軍醫院,由西北人民醫學院代管。
1954年,第二陸軍醫院命名為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當年與第五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原為國民黨時期中央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合併,稱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
1969年隨學校換防重慶,1975年遷回。
1984年10月2日起,對外稱西京醫院。經過七十年的建設發展,醫院已經成為一所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醫院科室
內科
本學科成立於1957年。1978年成為全軍首批心血管病專科中心;1981年被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93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94年被國務院授權成為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組成學科;1996年被批准為國家介入性心臟病學培訓中心,同年成為亞洲急救中心,國際救援中心指定搶救小組成員單位;1997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被評為全軍心血管病研究所、軍隊首批“重中之重”建設學科,同年被確定為世界健康基金會冠心病診療培訓中心;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培訓中心。
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本學科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之一。2006年學科新建成13,000m2的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和900m2專科實驗室,展開床位317張,其中重症監護病床35張。年門急診量7萬人次以上,收容1萬餘人次,年完成各種心血管疾病介入手術8,000餘例,成為集影像診斷、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為一體的心血管病醫、教、研中心。學科擁有各類專業人員224人,主系列人員59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2名,講師26名,博導4名,碩導9名,年招收博士研究生8~15人,碩士研究生10~20人。本學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快速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等方面形成顯著的醫療特色。學科於1985年開展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TCA),開創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河,並推動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發展,目前學科已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療20,000例以上,年PTCA總數超過2,600例,位居全國前三名;在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顫治療方面,本學科是國內最早開展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的單位之一,現年射頻手術量達1,500例,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先心病方面,學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並套用經胸超聲心動圖指導房間隔缺損和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並研製了國產封堵器,降低了治療費用,目前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療例數位居全國第一。本學科已成為國內綜合醫院中特色突出、優勢明顯、設備最好、規模最大、具有國內外影響的心血管病中心。
2001年以來,本學科共承擔46項科研項目,獲得科研經費2,864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4項,“863計畫”子課題1項,“973計畫”子課題1項,國家和軍隊重大課題5項,其他省部級各類科研課題25項。科研成果獲得軍隊醫療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各1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27篇,其中SCI收錄28篇。
腎臟內科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腎臟內科目前已建成擁有門診、病房、血液淨化中心、專科實驗室及腎活檢病理診斷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腎臟病專業科室,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本學科是國內最早開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活檢的科室之一,在西北地區率先建立了臨床-病理-實驗室相結合的腎臟疾病診斷體系,臨床-病理-治療相結合的腎臟疾病治療模式,在診斷與治療腎小球疾病、腎小管-間質疾病、慢性缺血性腎臟疾病和腎功能不全方面形成優勢,是西部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專業科室之一。本學科2004年發展了血液淨化中心,使之成為集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連續性血液淨化治療和宣教中心為一體的現代化中心。本中心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血液淨化設備,擁有一支技術精湛和服務一流的醫療護理隊伍,擁有現代化、科學化和信息化的管理體系。其中連續性血液淨化技術屬西北首家開展,目前的規模居全國第二位。能夠滿足慢性腎臟病不同時期和危重腎臟病患者的血液淨化治療的需要。目前已透析病人近10萬人次,搶救藥物中毒逾千人次,參與搶救院內、外各種危重症疾病近400例,1000餘例次,如重症急、慢性腎功能衰竭、重症胰腺炎、擠壓綜合徵、肝昏迷、心臟和肝臟移植術後等,搶救成功率達60%以上。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寶貴的科研教學資料。是我市唯一一家接待外賓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中心,近年來每年接待來自日本、台灣等地來西安旅遊、探親的血液透析患者數百人次。目前已開展了血漿置換、血漿透析、免疫吸附和血脂清除等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血液淨化治療技術,成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高水平血液淨化中心之一。
血液內科
西京醫院血液科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是國家臨床藥物試驗基地及衛生部認可的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採集中心,也是台灣慈濟骨髓庫西北地區唯一供髓單位。病房設有正式編制床位80張,百級層流病房5間,配備有專用幹細胞採集室。每年門診患者20000餘例,住院收容2000餘例,急性白血病占70%。患者來源覆蓋西北五省以及河南、山西、內蒙等部分區域。實驗室由骨髓細胞及組織學病理室、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實驗室、溶血及出凝血檢查室、造血幹細胞分離及培養室等組成。每年完成骨髓檢查5000餘例。學科擁有較完善的惡性血液病病分子診斷平台,配備螢光顯微鏡2台(其中1台安裝有FISH及常規染色體核型資料的分析軟體)、流式細胞儀1台、定量PCR儀1台等基本設備。血液科技術力量強,目前在編幹部13名,其中主系列人員均擁有博士學位。現有正、副高級職稱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2名。科主任陳協群教授(博士導師)任全軍血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
肝膽外科
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肝膽外科原為普通外科的一部分,1987年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96年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歷經了幾十年、幾代人的辛勤耕耘,成為第四軍醫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已發展成為一個以中青年為主、人才梯隊和專業結構合理的綜合學科,醫教研總體水平居西北領先地位,在國內也有較高的聲望,由於科室知名度高,醫療技術突出,吸引了大批省內外患者慕名前來求治全科共有24名工作人員,科主任竇科峰教授,老一輩專家教授有高志清教授、李開宗教授和付由池教授,他們在長年的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業務上也是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在主系列中獲碩士學位占100%,博士占21%,有6人11次先後前往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瑞典、香港等地進修學習、考察訪問。
全科共有45張病床,開展了肝癌、膽道疾病、腫瘤、膽石和肝移植等方面治療及研究,以收治肝、膽、胰和腹部巨大腫瘤為主,兼治胃腸、乳腺、甲狀腺等疾病,年收治病人1000餘例,每月手術100餘台,其中大手術占90%以上。目前在肝膽胰、腹部巨大腫瘤等疾病的診治及相關實驗研究方面均達國內先進水平。已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隊科研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研究生培養基金,國家及軍隊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校專項科研基金300餘萬元。90年代以來,我科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軍隊和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15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350篇,還參編專著20餘部。近年來已先後派人赴美國、英、日、瑞典、加拿大、德國、香港留學,並且多數已學成歸科效力還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境外學者來訪頻繁,形成了他來我往的學術交流氛圍。在大量醫療、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承擔了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研究生、總後人才基金班學員和臨床進修醫師等各類、各層次的教學工作,每年培養碩士研究生6至8名,博士研究生2至4名,畢業後成為全國各地醫院的技術骨幹力量。
胃腸外科
西京醫院胃腸外科是在原普通外科胃腸病區的基礎上,於1991年成立,現為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全國、全軍臨床營養學會常委、委員單位,陝西省醫學重點學科及優勢醫療專科。歷屆主任有高志清、張貞乾、王俊義、王為忠,老專家孫傳興、巢振南、賈同文、薛涌嘉等教授為學科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科室主系列15人中,87%擁有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高級職稱占47%。展開床位48張,科室已逐漸形成了以胃腸道腫瘤診斷治療為基礎,以小腸移植、腸內腸外營養、微創手術為優勢的臨床特色。每年收治胃癌、結直腸癌患者近千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陸續開展肛腸疾病的冷凍治療,建立了胃腸外科實驗室、大腸水療治療室等。十幾年來,科室在腸內腸外營養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臨床上,對危重病人,重大手術如全胃切除術後、重症胰腺炎、腸瘺等病人,開展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同時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搶救了大量危重病人,擴大手術治療範圍,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尤其是嚴重威脅病人生命的吻合口瘺等併發症。
1996年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來,我科在微創手術方面屢創新高:2002年在西部地區率先開展了腹腔鏡大腸癌根治術,此後相繼開展了胃癌根治術、脾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等;2005年,成功實施了全軍首例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2006年,開展了西部地區首例腹腔鏡胃束帶綑紮術(SAGB)治療肥胖症,術後患者成功減重35Kg.1999年,實施了國內首例活體小腸移植術。目前,該患者是全亞洲腸移植受體中存活時間最長的,已參加工作8年余,並建立了幸福家庭。迄今,科室已先後開展了4例活體小腸移植術。2000年起採用PPH吻合器環狀痔切除術,近年來已開展300餘例,均取得良好療效。2001年起,我科採用雙吻合器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積極施行保肛手術,保肛率達到80%;2005年起對超低位直腸癌無法保留肛門的患者,採用原位肛門成形術,取得滿意效果。科室共主編、參編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250餘篇,榮立集體三等功一次;活體小腸移植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胃腸黏膜屏障損害的系列研究》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小腸移植排斥反應防治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軍隊各類研究基金8項;陝西省自然、攻關科研基金10項。
醫生薈萃
王海昌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現擔任全軍心血管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陝西省起搏電生理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陝西省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介入性心臟病學會電生理組副組長、全軍心血管疾病專業組副組長等14項學術任職,任心臟雜誌副主編,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編委。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863”計畫子課題1項,軍隊重點課題1項,其它省部級課題5項。研究成果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3部,主譯專著1部。
鄭強蓀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四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現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委員等16項學術任職,任《心臟雜誌》副主編,《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等3個雜誌的編委。先後承擔承擔國家十五攻關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軍隊十五課題1項、軍隊十一五課題1項、陝西省課題1項、學校創新工程課題1項。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賈國良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擔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心血管學會主任委員、全軍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陝西分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心臟起搏和介入學會副主任委員。任《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等12個雜誌編委。曾承擔國家八五、九五課題各1項,全軍八五、九五、十五課題各1項,獲課題研究經費120萬元,獲協作科研經費200多萬元。研究成果獲國家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軍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11項,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項。編寫著作9部,發表論文400餘篇。
科研工作
作為第四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承擔著這所中國高等醫學教學著名學府的主要臨床教學任務,醫院設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34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33個,為國家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總後科技“三星”人才14人,三級以上教授38人,總後一代名師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人,中國醫師獎獲得者2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教授95人。面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形勢、醫療市場競爭新態勢、軍隊醫院發展新要求,醫院積極探索學科“規模發展—內涵發展—融合發展-品牌發展”新路子,學科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建成消化病、骨科、腦科、心血管病4個“院中院”。其中,西京消化病醫院面積3.3萬平方米、10個病區370張病床,是世界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的消化病專科醫院
醫院本著“科技興院”的宗旨,已經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培育出一批有標誌意義的科技成果,科研水平和實力進入中國醫學科學的前沿領域。
九五以來,共獲863、973、國家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資助2.7億元,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10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19項;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居全國醫院之首;在全國醫療機構國內源期刊論文數量排行榜中,該院2000~2003年連續四年奪冠。2004-2009年SCI論文發表數連續六年在全軍醫院奪魁;2005—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實現全國醫療機構五連冠。2006年度我院國外SCI收錄論文142篇,躍居全國醫療機構首位;2008年,樊代明院士領銜的胃癌研究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西京醫院正在以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一流的質量、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服務、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管理奔向未來!
該院在《2007全國醫院排名》中綜合排名名列第七,心血管病科排名名列第八,燒傷科排名名列第七,消化內科排名名列第五,兒科排名名列第七。
大事記
一、1954年兩院合併
1954年4月7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軍醫大學整編的決定》,位於西安的第四軍醫大學和南京的第五軍醫大學合併為第四軍醫大學,校址設在西安,兩校的附屬醫院隨之合併。同年9月,第五軍醫大學附屬醫院150名人員和部分儀器設備、圖書資料、藥品器材抵達西安,兩院正式合併。
二、醫院老病房樓建成運行
1949年6月,我院進駐西安。當年底,上級決定在長樂西路建設新營區。新建工程於1950年春開始設計,1952年9月開工,經過兩年施工正式建成,建築總面積25808.87平方米。1954年7月20日,醫院在新址正式對外開診。10月2日,隆重舉行了新址落成典禮。遷入新址後,醫院病床增至500張,成為當時國內條件最好的醫院之一。
三、成功開展國內首例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
1958年6月26日,在我院心胸外科專家蘇鴻熙教授主持下,胸外科為先天性室間隔缺損患兒劉金生,成功實施國內首例體外循環條件下心內直視手術。全國42家媒體相繼報導,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震動和關注。蘇鴻熙教授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1958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衛生系統科學技術交流大會。1964年,體外循環組榮立集體二等功。
四、成功搶救國內最大面積燒傷患者
1960年4月,在我院整形燒傷外科專家汪良能教授主持下,經過基礎和臨床科室的大力協作及陳璧、魯開化、鍾德才等同事共同努力,成功救治了燒傷總面積達92%,Ⅲ度燒傷面積達68%,並伴有嚴重敗血症的垂危燒傷患者蒙景珍,創造了驚世奇蹟,成為當時國內外搶救成活燒傷面積最大的病例,在中國整形燒傷專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令人矚目的一頁。
五、1969年換防重慶
1969年8月29日,中央軍委批准總後勤部關於醫科院校調換校址的報告。我院隨學校遷往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岩,接防第七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現西南醫院)。9月20日,我院傳達了換防命令,10月15日至11月6日,我院醫護人員及家屬1400餘人,分批抵達重慶,順利完成換防任務。1975年5月3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總後勤部《關於第二、第四、第七軍醫大學遷回原校址的請示》。7月至8月,我院由重慶遷回西安。
六、成功開展國內首例冠狀動脈腔內成形手術(PTCA)
1985年5月7日,在美籍華人心血管介入專家劉賜江教授的指導下,由我院心臟內科鄭笑蓮、李蘭蓀、賈國良等專家教授共同努力,成功為一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實施了國內首例球囊擴張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開創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先河。
七、成功實施世界首例十指完全離斷再植手術
1986年1月27日,在我院骨科專家陸裕朴教授指導下,骨科8名年輕醫生分兩組同時手術,經過27個小時的奮戰,成功為印刷女工王甫濤實施了世界首例十指完全離斷再植手術,創造了醫學領域的又一個奇蹟。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能靈活地寫字、打毛衣、提水。國際知名骨科專家稱讚道:“這一成功,是耀眼的星座,是對整個人類的激勵”。
八、國際首創重組合異種骨
1994年,我院骨科專家胡蘊玉教授在國際上首創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無排斥反應的“重組合異種骨”,被評為當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之一。該成果將動物骨成功套用於臨床,解決了異種骨移植領域百年難題,1995年榮獲“中國專利十年成就展”金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重組合異種骨也成為最早獲得國家“準”字生產批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骨移植材料。
九、成功實施國內首例活體肝部分移植手術
1997年6月30日,在我院肝膽外科專家竇科鋒教授的主持下,19個科室、50多名科技人員共同努力,為河南盧氏縣10歲女童於發琴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血緣關係活體肝部分移植術。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現已健康生活11年。該例手術的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為肝臟移植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十、成功實施國內首例活體小腸部分移植手術
1999年5月20日,在我院胃腸外科專家王為忠教授的主持下,為河南盧氏縣18歲青年楊峰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活體小腸部分移植手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各臟器功能正常,現已健康生活9年。該項手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其療效與國際同類技術相比亦居先進水平。手術確立的一整套活體小腸移植圍手術期和術後中長期的管理方法,為我國今後開展這一手術奠定了基礎。
十一、樊代明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我院消化內科專家樊代明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我院人才建設歷史性的突破。樊代明教授長期從事消化疾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在胃癌的診斷與治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後承擔國家863項目、973項目、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獲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發表論文260餘篇,主編專著10部,擔任中華消化內科學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等多個國內外學術職務。
十二、發現“外傷後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新疾病
2001年,我院皮膚科專家高天文教授經過5年潛心對一種不知名致死性皮膚病發病機理進行研究,成功從患者皮損中分離出病原菌,揭開了該疾病的致當機理,並命名為“外傷後細菌性致死性肉芽腫”,該成果入選當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這是我國醫學家建國以來首次發現的新皮膚病種。
十三、積極投入抗擊“非典”戰鬥
2003年春,全國突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這場災難面前,我院人員團結一致,全力以赴,經受住了考驗。診斷出了陝西第一例“非典”患者,保證了院內“零”感染。期間,我院派出50名醫務人員赴北京小湯山參加抗非戰鬥,圓滿完成救治任務。第四軍醫大學赴小湯山醫院醫療隊被評為總後勤部“防治非典工作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
十四、成功實施國內首例、世界第二例異體顏面複合組織移植手術(換臉手術)
2006年4月14日,我院20多個學科通力協作,50多名專家聯手,由整形外科專家郭樹忠教授和韓岩教授共同主刀,為雲南傈僳族患者李國興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世界第二例異體顏面複合組織移植手術(換臉手術),入選當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此例手術的成功,標誌著顏面複合組織移植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十五、“一主三輔”醫療樓群建成投入使用
2006年,我院“一主三輔”醫療樓群建成投入使用。該工程2001年經總後勤部批准立項,建築面積8.2萬平方米,樓群設計為一座主樓,三座輔樓。主樓設有檢驗、放射等公用科室及外科部分科室,輔樓一座為骨科,一座為心血管內外科,一座為神經內外科。新醫療樓群建成投入使用後,醫院床位擴展到2500餘張,跨入國內特大型醫院行列。
十六、科研論文發表實現新的突破
2006年,在國外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142篇,在全國醫療機構中排名首位。之前,先後在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年保持國內源期刊發表論文數列全國醫療機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