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來
明代後期文學流派。以竟陵人鍾惺、譚元春為首,因此得名。又稱竟陵體或鍾譚體。 流派介紹
明萬曆年間,承天府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鍾惺、譚元春在郢中城西二里結館授學,創立"金河社",正式形成明朝著名的竟陵學派,與當時公安派並駕齊驅,馳譽天下。其文學主張與公安派基本相同,提倡抒發性靈,強調自然天真,主張崇尚本色,反對前後七子提倡的文學復古主義,對散文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為輕率而倡導幽深峭拔,追求形式上的險僻,作品往往流於冷澀,也給當時文壇造成不良影響。
明代中葉後,前、後“七子”擬古之風甚烈,“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成為評判詩文準則。“唐宋”、“公安”兩派曾先後給予抵制和抨擊。
竟陵派認為“公安”作品俚俗、浮淺,因而倡導一種“幽深孤峭”風格加以匡救,主張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反對擬古之風。所謂“性靈”是指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這種“古人精神”,不過是“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所倡導的“幽深孤峭”風格,指文風求新求奇,不同凡響,刻意追求字意深奧,由此形成竟陵派創作特點: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語言佶屈,形成艱澀隱晦的風格。竟陵派與公安派一樣在明後期反擬古文風中有進步作用,對晚明及以後小品文大量產生有一定促進之功。然而他們的作品題材狹窄,語言艱澀,又束縛其創作的發展。
竟陵派的追隨者有蔡復一、張澤、華淑等。這些人大都發展竟陵派生澀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語,自稱“空靈”,使竟陵派文風走向極端。
當時受竟陵派影響而較有成就的是劉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為竟陵體語言風格代表作品之一。
代表人物
鍾惺(1574~1624)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又辭官歸家,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
譚元春( 15 8 6— 16 3 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與鍾惺共創意陵學派。“竟陵學派”是明代後期文學流派。因譚元春、鍾惺皆為竟陵人而得名。繼明代公安派文學流派之後極力反對擬古文風,要求抒寫性靈,其主張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有膚淺之弊,企圖以幽深孤峭的風格矯之,以致流於艱澀。但對小品文的發展有不少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