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木琴魚

紅燒木琴魚

紅燒瓦塊魚是湖北省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此菜魚塊芡汁明亮,軟嫩透味,醇香滑爽,鹹鮮味美,略帶酸甜。紅燒瓦塊魚以青魚為主要材料。“紅燒瓦塊魚天門人稱為“紅燒木琴魚”。相傳競陵學派創始人之一譚友夏,酷愛絲竹之音,對嶺南木片琴尤為鍾愛。一日突然發現去掉頭尾的青魚段酷似木片琴,於是命人順著肋剞出花紋後紅燒佐酒。眼觀佳肴,如聞木琴雅韻,心曠神怡。此菜後來傳至民間,因形似屋瓦,故稱“紅燒瓦塊魚”。

紅燒木琴魚紅燒木琴魚

概述

 “紅燒瓦塊魚”,湖北天門人稱為“紅燒木琴魚”。相傳,此佳肴的創製與明朝文學家譚元春有關。

譚元春( 15 8 6— 16 3 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與鍾但共創意陵學派。“竟陵學派”是明代後期文學流派。因譚元春、鍾惺皆為竟陵人而得名。

由來

 

譚元春不光喜好詩文,還酷愛絲竹之音,對嶺南木片琴尤為鍾愛。一日,他突然發現去掉頭尾的青魚段酷似木片琴。於是命人順著肋制出花紋後紅燒佐酒。眼觀佳肴,如聞木片琴的叮略雅韻而心曠神怕。此案後來傳至民間,因形似屋瓦,故稱 “紅燒瓦塊魚”。

相關民間傳說

  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但共創意陵學派。“竟陵學派”是明代後期文學流派。因譚元春、鍾惺皆為竟陵人而得名。繼明代公安派文學流派之後極力反對擬古文風,要求抒寫性靈,其主張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有膚淺之弊,企圖以幽深孤峭的風格矯之,以致流於艱澀。但對小品文的發展有不少貢獻。其本人酷愛吃魚。由於武漢菜是鄂菜的典型代表,它以漢陽、武昌、黃陂、天門、漢川、孝感、沔陽等地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選料嚴格、製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和造型。以烹製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所以這道“紅燒木琴魚”在400年前被流傳下後之後,一直保持著其獨有的特色。在其發現去掉魚尾的青魚酷似其時常藉以抒懷的木琴相似,於是命人順著魚肋制出相應的花紋後加酒紅燒,燒好後魚香四溢,讓其回味無窮。

歷史

 紅燒木琴魚。出產地:天門,流傳起始年代:明末,流傳時間400年。

現狀

 武漢三鎮的餐飲服務歷史悠久,享有盛名。這道久負盛名的“紅燒木琴魚”已經成為“鄂菜”菜譜里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名菜。

 

 

飲食與地域

 鄂菜是我國傳統菜系之一。湖北各地名師大廚循歷史上鄂菜特色,集南北各派之精華,形成了熔武漢風味、荊宜風味、襄鄖風味、鄂東南風味於一爐的鄂菜魚饌特色。以烹製淡水魚鮮技藝見長,以“味”為本,講求鮮、嫩、柔、滑、爽,富有濃厚的江南水鄉特色,自成體系,被列為全國十大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百花園中獨樹一幟。湖北菜是由武漢、荊州和黃州三種地方菜所組成,側重蒸、煨、炸、燒、炒;特點是汁濃、芡稠、口重、味純,具有樸素的民間特色。武漢菜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與造型,尤其以煨湯技術為獨到。荊州菜以烹製淡水魚鮮見長,以各種蒸菜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善於保持原味。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較寬,火功恰當,汁濃口重,味道偏鹹,富有鄉村風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