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市鎮[全國第三批重點改革鎮]

皂市鎮[全國第三批重點改革鎮]
皂市鎮[全國第三批重點改革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皂市鎮位於湖北省天門市東北部,與應城、京山、漢川三市(縣)交界,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區位優勢獨特。全鎮國土面積143平方公里,耕地6.8萬畝,人口10萬人,轄3個社區、40個行政村、龍尾山工業園。漢宜、分當、皂毛3條省道穿境而過,長荊鐵路在鎮西建有客貨兩站(貨運三等,客運四等),武荊高速公路直插東西並在此設有互通,皂市河與漢水相通,水陸交通便捷,是武漢“1+8”城市圈內重點鎮和省重點建設示範區,並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改革鄉鎮” 。

基本信息

鎮區簡介

皂市鎮位於湖北省天門市東北部,與應城、京山、漢川三市(縣)交界,長汀河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古為風國地,為風國古都,故別稱風城。曾稱霄城、皂南鎮,一度為霄城、新市縣(今京山)縣治。名勝古蹟有白龍寺、笑城遺址、竟陵文學派遺址等。自古為軍事要衝,歷史上在 此多次發生戰役。現有漢宜、皂當、皂毛、皂仙4條省道和長荊鐵路、滬漢蓉高速(G42),交通便利。全鎮國土面積約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6.8萬畝,總人口約7.5萬人,轄3個居委會、40個行政村,是湖北省100家重點改革試點鄉鎮和國家級重點鎮。

全鎮國土面積約143平方公里,耕地約6.8萬畝,人口約7.5萬人,轄3個社區、40個行政村、龍尾山工業園。皂市是省內公路交通樞紐之一。漢宜、分當、皂毛3條省道交匯於此,長荊鐵路穿境而過,建有二級客貨站。武荊高速公路在皂市設有互通。皂市河依鎮淌流直接漢水,大小船舶直航武漢。

皂市是武漢1+8城市圈內重點鎮,是湖北省100家重點改革試點鄉鎮和國家重點鎮。2005年起先後被授予湖北省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榮譽稱號,全省國民體質監測先進單位,全省農村五保“福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全省計畫生育協會工作先進單位,全市經濟發展先進鄉鎮。2007年,被授予省級文明鄉鎮和衛生鄉鎮稱號。2008—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年度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11年,被國家計生委授予“計生工作依法行政示範鄉鎮”稱號。

皂市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古為風國地。相傳黃帝在此看中美麗的風后,在此建都,號風國。《大明一統志》載:“皂市五華山上有伏羲廟,相傳伏羲之後封於此,有古風國故城”。明洪武9年,降沔陽府為沔陽州,皂市置哨所,稱皂角鋪、皂角市、皂角鎮、角陵鎮。清朝亦稱皂角市鋪,簡稱皂市,屬官二里十團。迄今五華山上還留有風城的遺址。五華山上始建於南朝的白龍寺,靈態萬千,氣勢非凡。山南麓有明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故居——隱秀軒,蘇家山上有鍾惺墓。鎮南有奴隸社會的城堡——笑城遺址,鎮北有趙家嶺古墓、龍王嶺古墓群。

皂市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冬,賀龍、段德昌率部攻克皂市,取得文墩大捷,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7年12月,黨派陶鑄同志在皂市創建“書報合作社”,開辦幹部培訓班。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設皂市鎮。199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皂市,又給皂市增添了光輝一頁。

鍾惺故里展宏圖,魅力皂市耀荊楚。一直以來,皂市鎮委、鎮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城鎮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名片,堅持團結、務實、勤廉、高效、爭位的工作方針,立足高起點、創造新業績,全力打造靚麗宜居新鎮。先後投資2500多萬元,對過境的漢宜、皂當、皂毛三條省道進行了拓寬改建。投資1300多萬元對二龍大道、龍城大道進行了升級改造,完成了路面硬化、下水道改造、人行道彩板鋪設、路燈安裝和綠化亮化工作。籌集資金2908萬元,從京山高關水庫鋪設72公里的供水管道,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大力開展環境整治,購置環衛車、灑水車,合理設定垃圾容器,解決了鎮區垃圾清運、粉塵清洗問題。積極創建省級衛生城鎮,促進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鎮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交通

大洪山 大洪山

漢宜線(漢口至宜昌)、 分當線(漢川分水至當陽)、 皂毛線(皂市至仙桃毛咀)3條省線公路主幹線(又稱省道)交匯於此, 長荊鐵路穿境而過,長荊鐵路過境皂市10.49公里,沿途經過9個村,並在此建天門站通車,火車站通站公路於2007年底完工,實現了客貨雙通。已建成的兩條 高速公路武荊高速隨岳高速)在皂市附近形成“十字”交叉。投資56億元的武荊高速公路全長183公里,天門段全長18.9公里,過境皂市14.2公里,經過11個村。 皂市河依鎮淌流通過漢北河接漢水,大小船舶直航武漢。皂市鎮具有優越的交通條件,是天門乃至江漢平原重要的交通樞紐。

資源優勢

皂市鎮風景 皂市鎮風景

皂市有豐富的物質資源。皂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境內土地肥沃,水域寬廣,排灌便暢,物產豐富。糧棉油連年穩產高產,糧食總產獲得全省百強鄉鎮稱號,水利設施完善,山水優質得到開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合理。按照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建起了萬畝優勢西瓜基地,萬畝蜜桃基地,萬畝特種水產品養殖基地,萬畝優質林果基地,形成了水產、林果、優質稻三大支柱產業。打工經濟是皂市的一大支柱產業,在外務工人員約5000人,每年直接為豐山帶來3000萬元左右的收入。鄉鎮骨幹企業有採石、建材、加工、運輸等,家俱製造業是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木材加工、銷售點。 全鎮以農業種植為主,在確保沿河大畈種糧面積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早蜜桃為主導產業,帶動柑桔、茶葉、杏、李、養魚生產。鎮內開發基地面積11000畝,全鎮早蜜桃種植面積達9000畝,茶葉700畝,精養魚池600畝,其它面積700畝,形成了“山間茶葉、河邊蔬菜、崗上桃果、池中魚鱉、畈上稻麥”的農業生產格局。

基礎設施

皂市的基礎設施完善。鎮內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良,現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一座。日產4萬噸自來水廠3座,無線發射台3座,寬頻網建設齊全,程控電話容量8萬門,高級中學一所。鎮內工業區、商貿區、居民小區、旅遊小區等布局合理,城區公路寬敞明淨,綠化帶環繞其中。

歷史沿革

皂市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古為風國地。《大明一統志》載:“皂市五華山上有伏羲廟,相傳伏羲之後封於此,有古風國故城”。明洪武9年,降 沔陽府為沔陽州,皂市置哨所,稱皂角鋪、皂角市、皂角鎮。清朝亦稱皂角市鋪,簡稱皂市,屬官二里十團。迄今五華山上有風城遺址,有始建於南朝的白龍寺,有明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的故居隱秀軒,蘇家山上有鍾惺墓。鎮南有奴隸社會的城堡——笑城遺址,鎮北有趙家嶺古墓、龍王嶺古墓群 。

皂市高中 皂市高中

皂市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皂市在歷史上曾歷經過重大的軍事戰役和革命鬥爭。東漢末年王匡、王鳳領導的義軍曾在此活動;明末李自成七克皂市;1853年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在此大敗清兵;1890年皂市人民火燒“洋堂”;1925年,以王慎武為首的建立了我黨第一個地下黨支部;1930年冬,賀龍、段德昌將軍率部攻克皂市,取得了文墩大捷,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7年12月,黨派陶鑄同志在皂市創建了“書報合作社”,開辦幹部培訓班;1938年,鄂中特委在皂市建立,擔負著指導鄂中各縣的抗日重任。

皂市英才輩出。明代中葉,譽滿文壇的“竟陵學派”的創始人——鍾惺,獨樹一幟的文風,為祖國文學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明代隆慶二年進士,禮部尚書李維楨,他博文強記,著有《太泌山房集》等書。清朝,建威將軍楊正聲,在康熙年間,掛帥遠征,平定台灣,立過戰功。在近代歷史上,皂市有不少優秀兒女為革命流血犧牲。當代今日,有電影劇作家、作家陳立德,男高音歌唱家、教授金鐘鳴,青年女作家、詩人胡鴻,聯合國糧農組織會議檔案處高級官員王光明,留學美國的核物理學家楊德禮,微生物學教授孔令雄,上海美術學會畫家、書法家趙謙森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

經濟發展

皂市的工業基礎雄厚。皂市工業布局合理,工業實力雄厚。現有國家大型企業中石化集團第三機械廠、市屬企業沙隆達、五華建材公司、天門陽光集團和鄉鎮企業40多家,涉及機械、電子、服裝、化工、建材等多種行業,造紙、塑膠、製革、糧食加工形成了一定規模,擁有“百草枯”除草劑、“五華”水泥、“陸羽”礦泉水、“風城”皮鞋等一批國家部優省優產品,產品遠銷海內外。

旅遊景點

皂市鎮小學生 皂市鎮小學生

皂市文化歷史悠久。皂市古為風國地,相傳黃帝在此看中美麗的風后,便在這裡建都,號風國。至今五華山上還留有風城的遺址。又傳春秋時期,伏羲後裔須句氏曾在此避難,現仍留有“羲農殿”遺址和“須句氏舊部”及“風后先型、羲皇古都”的石刻碑文。鎮內白龍古寺歷史悠久。傳說當年因白龍引水有功,造福五華,承百隆崇拜,奉為神靈,至南朝竟陵王肖子良始建佛寺,以白龍寺為寺名。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前後兩殿。殿內三尊大佛、三尊菩薩、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32尊佛像,造型古樸,神態典雅,靈光栩栩,金輝熠熠,紅牆碧瓦的白龍寺靈態萬千,氣勢非凡。山南麓有明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故居——隱秀軒。蘇家山上有鍾惺墓。鎮南有奴隸社會的城堡——笑城遺址。鎮北有趙家嶺古墓、龍王嶺古墓群。

皂市鎮白龍寺

皂市鎮 皂市鎮

天門皂市有五華山,白龍寺建其上,傳為南齊武帝蕭賾次子竟陵王蕭子良所建,唐朝鄂國公尉遲恭主持重建,明代重修,清代增修殿閣。該寺建築宏偉,規模巨大,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閣樓亭,重疊櫛比,曾有“棟盈穹窿撐住霄漢,丹碧輝煌晃耀日月”的描繪。明代文學家李濂有詩云:“白龍寺倚五華山,寺下長汀抱楚關,上界藤蘿低日月,暮天鐘磬送潺湲。”後失修。日軍侵占皂市時,用兩輛汽車系鐵鏈拉柱,妄圖拉塌白龍寺,但不成。從1973年起,湖北省文化部門先後四次撥款對白龍寺進行修繕。復原後的大殿和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皆為重檐歇山頂式。殿內立柱28根,殿中間的4根立柱圍達1.89米。整個建築富有民族風格。寺院裡存有明、清以來的石刻碑5通,碑額與龜趺花紋精細,文字工整。特別是其中明崇禎時所刻《奉道縣禁碑》最為珍貴。1981年12月3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白龍寺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知名鄉鎮(一)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是中國人口數量較多的省區,也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下面的詞將會對湖北知名的部分鄉鎮作詳細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