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12空地飛彈

AS12空地飛彈,中艙段內裝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和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前後串聯配置。主發動機或續航發動機在前,裝藥重4.3kg,工作時間18~20s,使飛彈巡航飛行,終點最大巡航速度可達190~200m/s,其燃燒室裝在靠近全彈重心位置。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該彈是法國原北方航空公司、現宇航公司研製的“北方”亞音速飛彈系列中的第一代空地飛彈中的第2個型號,也是世界上生產時間長達30年的第一代亞音速多用途空地飛彈,因其最初設計是作為地面簡單場地發射架上發射使用的武器,故有“野戰飛彈”之稱。
50年代初,法國陸軍技術部提出發展一種比SS10射程更遠、速度更快、威力更大的武器,既可供陸軍戰車和海軍艦船、也可供輕型飛機和直升機發射使用,攻擊坦克、裝甲車輛、艦船等堅固目標以及殺傷有生力量。其車載和艦載型命名為“北方”SS11、編號為Nord 5210,機載型命名為“北方”AS11、編號仍為Nord 5210,有時稱之為“魚叉”(harpoon)。北方航空公司於1953年開始研製,1956年投入試生產並開始進入法國陸軍服役,同時向國外銷售。195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60年代大量向中東國家出口,1967年中東戰爭中曾大量使用,到1984年停產,共生產SS11/AS11飛彈18萬枚,向27個國家出售16萬多枚,1957年單價1150美元。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與AS10相同的無尾式氣動外形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方案,但彈翼形狀由切梢三角形變為後掠梯形,4片小展弦比、前緣/後緣均後掠的梯形彈翼位於彈體中後部,且有較小的傾斜安裝角,使飛彈飛行中低速旋轉穩定。彈翼為夾層結構,採用木質板材製成,表面包有一層鋁合金蒙皮。燃氣擾流片位於彈體尾部,飛行中由燃氣舵機控制擾流片運動,提供氣動控制力。彈體結構亦有較大改變,長細比增大,艙段由2個增至3個,彈體兩側各有1個火箭助推器的噴口,頭部呈拋物線形,圓柱形彈體長細比7.32,由鋁合金製成,分為前、中、後3個艙段:前艙段為戰鬥部與引信艙,中艙段為發動機艙,後艙段為制導控制艙。
該彈採用多種類型戰鬥部:
1)140AP02型半穿甲爆破戰鬥部,重7.5kg,裝炸藥2.6kg,能穿透在3000m處的10mm厚鋼板,並在其後面2.1m處爆炸。
2)140AC型高穿透力破甲戰鬥部,重7.5kg,裝炸藥1.5kg,能穿透600mm厚的實心裝甲鋼板。
3)140AP59殺傷爆破戰鬥部,裝觸發引信。
4)殺傷戰鬥部
5)訓練戰鬥部,由早期動能穿甲的實心彈丸戰鬥部改為訓練戰鬥部。
中艙段內裝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和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前後串聯配置。主發動機或續航發動機在前,裝藥重4.3kg,工作時間18~20s,使飛彈巡航飛行,終點最大巡航速度可達190~200m/s,其燃燒室裝在靠近全彈重心位置,用1根穿過其後起飛發動機和制導控制艙的長導管,與尾噴管相連,將燃氣流引至尾噴管排出。起飛發動機在後,其2個斜噴管分別位於彈翼後緣稍前處的彈體兩側,裝藥為雙基藥,重1.75kg,工作時間0.8~1.4s,推力358dN,將飛彈加速到110~115m/s。
後艙段內裝制導控制機構、發射電纜接頭、細鋼絲導線和線管、瞄準用的曳光管、電源、接收機、燃氣舵機以及尾部噴流偏轉裝置。制導控制裝置包括陀螺儀、脈衝信號發生器、繼電器、電磁鐵、燃氣擾流片等。該彈基本型AS11在性能水平上,仍屬第一代近距空地飛彈範疇,即仍採用目視瞄準跟蹤、有線指令人工制導體制,通過1個雙筒光學瞄準鏡目視瞄準目標、跟蹤飛彈,通過操縱手柄形成控制指令,通過導線傳輸該指令並控制飛彈飛行。飛彈尾部安裝的曳光管為飛行員提供觀測參考基準。飛彈飛行過程中依靠低速旋轉獲得飛行穩定,依靠彈上陀螺儀提供飛彈俯仰/偏航基準信號,並與通過導線輸送到彈上接收機的偏差信號相比較,形成控制指令,經整流變換之後輸送到舵機電磁鐵,控制燃氣擾流片運動,消除飛彈相對於瞄準線的偏差,直至命中目標。
該彈的改進型AS11B在性能水平上,已進入第二代近距空地飛彈範疇,即採用目視瞄準、自動跟蹤、有線指令半自動制導體制,飛行員只需目視瞄準目標,即保持瞄準具十字線對準目標,由機載紅外探測器自動跟蹤飛行中的飛彈尾部的曳光管,一旦飛彈偏離目標就產生相應的角偏差修正信號,並自動經控制導線傳輸給飛彈,使其飛向該目標。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3km
最小射程 500m(AS11)
350m(AS11B)
最大速度 120m/s
使用高度
最大過載
制導系統 有線指令
引 信 觸發引信
戰 斗 部 穿甲/半穿甲爆破/破甲/殺傷爆破/殺傷
動力裝置 2台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29.90kg
彈 長 1.21m
彈 徑 164mm
翼 展 500m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