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義
“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禪;“定”是內不動心。禪,英文Buddha'sMind,禪者佛之心。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潘國靜禪師曰:禪者藏也,未見此物,不知何物,只有依悟,明心見性。在《君友會佛教大辭典》中關於禪定的基本含義描述:由「凡人」到「成佛」整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禪定」,沒有它發揮積極作用,「凡人」是無法達到「成佛」的境界。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鍊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有人要問:為什麼要修禪定?因為常人處於複雜的社會中,沒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對事物的好醜是非,都失掉判別的能力,我們「散亂心」正是這樣。雖然,有些人知識豐富;有一定的較高的判斷能力,但畢竟不是從禪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終有所蔽;好像風中點燈,雖能發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禪定功力的人,能徹底洞悉萬事萬物的實相,這叫做「禪定波羅蜜」。釋義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清愚)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在“戒、定、慧”的三個階段中,“定”從“戒”至“慧”的橋樑。但是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修禪定的先決條件
以下內容取自成觀法師著作《北美開示錄(一)》——之信位菩薩的修行“定心”一切修行項目里危險性最高的就是修習禪定;習定很容易遭遇障難,若能克服障難,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為成就大所以須要投注的資本也較多。首先須具足修習禪定的“先決條件”然後才可以起修,切勿不明就理而盲修瞎練,那樣很容易出毛病。修禪定須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第一、要懺除業障
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禪定,就為魔所乘,或為魔所纏,以致壞了所修之法。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常會為魔所用,而壞他人修法。如是,自壞壞他,修行就一團糟了。我們放眼望去,當今之世,這種在修行中自壞壞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業障重的人,欲發心修殊勝之行,須先修學懺悔業障,等業障較輕薄之後,再進修勝法。第二、修習禪定者須持戒
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淨;身心不清淨,極易為魔所擾。因為魔屬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淨戒,則與染法相應;與染法相應故,即為魔之內應,魔即得其便。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能稱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或外道定。是故修習佛定者,必須同時亦持佛戒。第三、修佛定者,須先通達佛之教理
修禪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錯誤百出。尤其是禪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必須熟悉通曉。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門,切不可冒然修習禪定。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星期中偶而靜坐一~二次,每次單盤坐個二十~三十分鐘,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進的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時~~~一小時以上,這種情形下,已非偶一為之的玩票性質,就應照上面所說,一一完成準備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識在旁就近指導才好。設若無人指導,自己又一知半解,糊裡糊塗就盤起腿來坐,只覺得禪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裡好奇,想“玩一玩”這斷然是不行的;須知習定是“修道”非同兒戲。這種半玩票的修法,最好還是趕快停下來,不要繼續玩下去;須“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會出事。種類
禪定的種類很多,《瑜伽》卷十一《三摩多地》中歸納為四類,即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一、靜慮 (禪那)
靜慮,為梵語“禪那”之漢譯,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之意。靜慮有四種,就是通常所說的四禪。(一)初禪,離生喜樂。即離欲界諸惡不善法(身惡、語惡),有尋有伺,於尋伺未見過患,及有對治欲界諸惡之善尋伺。喜樂者,已獲得所希求之色界初禪定境,內心喜悅,於喜樂未見過失,一切粗重(指身心不自在性)皆得遠離,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性。此初禪具足五支:尋、伺(為取所緣)、喜(為受境界)、樂(為除粗重)、定(心一境性,為禪所依)。《瑜伽》卷十一中說,由斷除五法、修滿五法而證此定。所斷五法者:(1)欲所引喜,於妙五欲,或見或聞,或曾領受,憶念歡喜。(2)欲所引憂,即於妙五欲若求不遂,或得已便失,多生憂惱。(3)不善所引憂,即由憂苦的心情而行殺業,乃至起邪見。(4)不善所引喜,即由喜樂的心情而行殺業,或生邪見等。(5)不善所引舍,如任由部屬造殺業等,或放任自己,思惟作惡方便,或於諸惡放任不斷;又不善現前,隨順而行。所修五法者:(1)歡,因清淨持戒,生起無悔,心意適悅。(2)喜,由正修方便,心生欣悅。(3)安,謂離粗重,身心調適。(4)樂,由離身心粗重故,於諸(欲界)煩惱而得解脫。(5)定,即於所緣,審正觀察,心專一境。(二)二禪,定生喜樂。有四支:內等淨(為取所緣)、喜、樂、定。即於初禪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對快速變化的所緣境界能正遠離,於較為穩定的境界中安住其心,內心一味寂靜,乃至極寂靜。這種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就是內等淨。定者,超過初禪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喜樂者,由超越尋伺,離初禪地諸煩惱品所有粗重,有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於彼喜相未見過患。(三)三禪,離喜妙樂。有五支:舍、正知、念(三者均為取所緣)、樂、定。舍者,於前喜相深見過患,於喜離欲,由離尋、伺、喜故,名之為舍。由有舍故,安住所有正念。正知者,若由失念,或有前喜俱行想及作意現行,立即以慧覺知,方便棄捨。樂者,由離令心踴躍之喜,內心寂靜,便唯有樂受及輕安樂。(四)四禪,舍念清淨。有四支:舍清淨、念清淨(二者為取所緣)、舍受、定。入此第四禪者,進一步舍斷第三禪中之樂。至此,一切尋、伺、喜、樂、入息、出息都斷盡無餘;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故說舍念清淨。二、解脫 (觀想)
“解脫”類定,包括了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三種,略說如次:(一)八解脫:(1)有色觀諸色解脫——已離欲界得色界定者,為於欲界色(如死屍等相)得觀想自在,而於欲界諸色以光明相專注思惟,而成就觀想。(2)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在前,又不思維彼想光明相(屬於色界),但於外色(屬欲界)而作觀想。(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於第四靜慮解脫諸障,令得根本圓滿。淨,即第四禪中離諸障而舍念圓滿清淨;解脫者,能解脫淨不淨變化生起煩惱障;身即意身(體);作證,由於智斷而證;具足住,第四靜慮根本圓滿,為聖所住。(4)空無邊處解脫——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維觀想。(空無邊處定者,即心除遣諸色、想之後,起無邊虛空觀想而安住之)(5)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此識思維觀想。(識無邊處定,是先舍前虛空無邊處想,即於能觀之識起無邊行相)(6)無所有處解脫——於無所有處已得離欲,而於識無邊思維觀想。(無所有處定者,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余境,都無所得,由此令心安住)(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於非想非非想處已得離欲,即遍於想可生處,應作觀想。(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超過無所有處之想,及識處以下有所有想,名非有想;非無想者,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得自在故。(8)想受滅(即滅盡定)解脫——修習暫背棄受想,令離定障。(二)八勝處:(1)內有色相觀外色少——以色界定觀於欲界有情諸不淨相,及少分資具之好、惡、勝、劣,於彼諸相能隨意隱蔽、自在迴轉(改變),得如實相。(2)內有色相觀外色多——以色界定觀欲界廣大之外色(如宮殿、房舍等),令得清淨。(3)內無色相觀外色多——無色相,即離色界欲,得無色界定。(4)內無色相觀外色少。(5)(6)(7)(8)內無色相觀外色青、黃、赤、白。此八勝處,體即是前三解脫。初二勝處,由初解脫出;次二勝處,由第二解脫所出;後四勝處,由第三解脫所出。由三解脫故,得勝定自在。此以解脫為因,勝處為果。又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色解脫作所依止,此即以勝處為因,解脫為果。要之,前解脫中得觀想自在,今於勝處得制伏自在。(三)十遍處: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無邊、識無邊十種遍處。於所觀想之事,能成就普遍廣大之境,故名遍處。初八遍處,唯從第三解脫流出,後二遍處,即是空無邊、識無邊二種解脫。對前八色遍處修習純熟,能引賢聖觀想神通,乃於諸事轉變神通,其所變事,堪有所用。由識遍處修習純熟,便能引發無諍、願、智、無礙解等諸勝功德。由空遍處修習熟練,於一切物隨其所欲,皆能轉空。修觀行者,由解脫—→勝處—→遍處,次第而進。因先於所緣得思維觀想自在,次能制伏,後即於此遍一切處,則能如其所欲而作觀想。遍處、勝處是諸解脫能清淨道,是故此三,如是次第。三、等持
梵語三摩地,漢譯等持,平等持心之意。此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亦通散位定,如欲界定。有關三摩地(等持),《瑜伽》卷十二中說有十種,略解如下:(一)三三摩地:即空、無相、無願三種等持。解有二種:1.行境別相。空三摩地——於遠離有情、命者及養育者、數取趣等,即空離蘊“我”,而心住一緣。空性略有四種:一觀察空,謂觀察諸法空、無常、無我、無我所;二彼果空,謂不動心解脫,空無貪等一切煩惱;三內空,謂於自身空,無計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執;四外空,謂於五欲空無欲愛。初觀察空是有學聖者所修,後三空是無學聖人所行。無願三摩地——於五取蘊思維無常、苦,無所願欲,心住一緣。無相三摩地——於五蘊滅思維寂靜,心住一緣。2.行別境同相,即依一真如觀,而具三義:空性三摩地——即於此處無有彼物,由此道理,觀之為空。無願三摩地——即所觀空,無所希願。無相三摩地——觀此遠離一切行相。(二)有尋有伺等三摩地:1.有尋有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尋伺相應者,如初禪。2.無尋唯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唯伺相應者,如中間禪(初禪以上,二禪之近分定)。3.無尋無伺三摩地,即三摩地尋伺二種俱不相應,於尋伺心生棄捨,唯由一味於內所緣而作觀想,又唯一味平等顯現。此如二禪至有頂(非想非非想處定),唯除無漏諸三摩地。(三)大、小、無量三摩地:小三摩地者,或由觀少色故小,或由思維的範圍狹小,如小信、小欲、觀想的區域狹小,此屬於欲界定。大三摩地者,由觀多色名大,但所觀色又非無邊無際;或由上信、上欲及想諸天光明而令顯現等,此屬色界定。無量三摩地者,由於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等而名無量定;或由無量無邊信、欲等名無量定,如四無量心。(四)四無量三摩地:即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所緣之定。四無量心,解釋分二:1.建立所依及行相:有情有三種,即不苦不樂者、有苦者、有樂者。於不苦不樂者思維與樂——慈,於有苦者思維拔苦——悲,於有樂者思維其樂不相離而生隨喜——喜,又即於前三欲與樂等,思維令不堅執、不染污(離貪或嗔)——舍。又於一切眾生無怨(離惡念頭)即慈,無敵(離現乖爭)即悲,無惱即喜,不害(離不饒益)即舍。2.無量之義:指慈相應等心,即欲利益、安樂之饒益相,一切無量之所顯示:所緣廣大,利益安樂思維最殊勝,極為純熟,且能得無量果。要之,以強盛之心力,於所觀慈等相令圓滿、普遍、清白,而且專注,即四無量心。又聖者修四無量心達至極境相應之定:修慈者,極於遍淨(第三禪);憶念空無邊處,修習悲心最為第一;修喜定者,以識無邊處為最勝;修舍定者,以無所有處為最勝(因無所有處是無漏心地最為後邊故)。(五)喜、樂、舍俱三摩地:喜俱者,是初、二禪;樂俱者,是第三禪;舍俱者,是第四禪以上諸定。(六)四種修定:(1)為得四現法樂住(即四根本禪)修定。即為得四根本定故,修近分定(近於根本定之定),或為令根本定清淨圓滿之所修習。(2)為得智見(天眼)修定。以四根本定修天眼,所以修四根本定及前加行、無間道(即將證根本定之無間斷惑之道)所有修定皆屬之。修者應先於光明相殷勤懇切審諦而取。修成後於諸色境能照能觀,即見;能知天等諸趣名字、種類等,名智。(3)生分別慧修定。見道前諸心或四無礙解(於法、義、辭、樂說四種無礙智),名分別慧。即為得見道修諸加行道或為得無礙解修四禪,皆屬於此。(4)為盡諸漏修定,即是為證阿羅漢所修金剛喻定及加行道。(七)五聖智三摩地1.自體智:即法智,在見道前斷除煩惱,令定清淨,是聖(善、無漏)、無染、無執。2.補特伽羅智:即類智,是見道入無相位所得聖定。3.清淨智:即盡智,是一來、不還聖者所得之定,能損減貪等煩惱,斷盡欲界諸惑。此非世間道(欣上厭下)、寂靜(煩惱寂靜)、微妙(於自地煩惱不生愛味)。4.果智:是無生智,通不還及阿羅漢所得之定。此得安隱道(所得之道無退轉),證心一趣(已得無尋無伺地),現在安樂(能得現法樂住),後樂異熟(能引無餘涅盤)。5.入出定相智:即道智,唯在無學位,常處無相心。是正念而入(善取能入定相無忘失),正念而出(善取能出定相無忘失)。此五種定,其體是一,而行相分五,故說五行相智。又唯善、無漏,名五聖智。(八)聖五支三摩地:即四根本禪中所有聖賢心一境性及安立審諦觀察,名聖三摩地。四根本定立為四支,依審諦觀察法並為斷除余結縛,立第五支。鳩摩羅什譯《成實論》中所立聖五支三摩地又與上不同:初、二禪之喜樂合為一,第三禪離喜之樂別為一,第四禪中清淨心為第三,依前三支能生明相、觀相為二。後觀相、明相為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名為觀相。能證涅盤,說名為聖。(九)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指八正道中,前七道支能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定因者,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與正三摩地為前導次第。次第義者,是說先了知世間實有阿羅漢聖者,便於出離深生希求,獲得正見;次當思維如何出離居家迫迮等;從出家後,受學屍羅(正語、正業),修治淨命(正命)。定具者,正見、正精進、正念能為正三摩地作資具。依正見等五,配合聞、思、修,如實了知正見、邪見,乃至正命、邪命。為欲斷除邪見等,及為圓滿正見等,發勤精進。若由精進,能斷所治,集能治法(正見等)令其圓滿,即是正念。此正念也即是正三摩地部分。此三摩地因為是善、是無漏,所以名聖。舍邪見等令得不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因此名正。(十)金剛喻定:斷除有頂(非想非非想處)惑,最後加行道生,最細惑之觀行、種子已滅。最後無間道生,最細隨眠(煩惱種子)已滅,總此二名金剛喻定。此定是定中之尊,因為能斷惑集善,成辦無學之果,於有學聖者之修道行中是最尊最勝;又極堅牢,上無煩惱能摧伏之,而能摧伏一切煩惱,猶如金剛,能摧壞一切,而不為其所摧壞,由此得金剛之名。四、等至
梵語三摩缽底,譯為等至,是等引(指勝定地,離昏沉、掉舉等,平等能引諸功德)之果,故名等至。此通指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包括了五現見等至、八勝處、十遍處、四無色定(此三已如前說)、二無心定(無想定和滅盡定)等。這裡側重說明五現見等至和二無心定。(一)五現見等至:是見道以上的聖者修習五種觀行,能親所見、明了見,故名現見等至。聖者於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有二:初不淨觀,為令貪慾不生現行,以四念住(身、受、心、法四種念住)為依止,觀察內身種種不淨,即內身中毛、發、爪、齒,乃至淚、汗、屎、尿等,屬內身污穢不淨,此即是初現見等至。第二不淨觀,也以四念住為依止,觀察外身(即死後)青瘀、膿爛等,是外身污穢不淨。或觀彩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骨人之相),令諸貪慾不起現行,這便是第二現見等至。聖者又於煩惱修斷滅對治,也分二:或觀生身展轉相續,謂粗觀察行緣識等(即十二緣起),這是第三現見等至。或觀剎那心識生滅不斷、展轉相續,謂細觀察有貪心、離貪心等種種心識異生、異滅,迅速流變。即是第四現見等至。若觀察聖者由斷煩惱之深淺所得住於世間的情況,即是第五現見等至。觀察初二果人,兼住此世、他世(欲界人、天);不還果人,唯住他世(上界色、無色處);阿羅漢都無所住。(二)無想等至:即無想定,指已離遍淨(第三禪)欲,未離上欲(第四禪),永出離想思惟為先,諸心心法滅。修者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入第四靜慮,修背想思維,於所生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於無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漸離諸所緣,心便寂滅。於此生中,可入可出;若生無想天者,唯入不出,“想”若生起,即從無想天中死沒。(三)滅盡等至:即滅盡定,謂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思維為先,諸心心法滅。若諸聖者,已離無所有處欲,或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於定:先於下地粗想及與無想深生厭舍,爾時唯微細想緣,無相境轉,依於彼處思維為先,心求上進,求上所緣,竟無所得;因無所得,滅而不轉,心便寂滅。或依滅盡相而入於定:即依無相定(於一切相不作思維),依此為依進趣所緣,因皆滅盡,心便寂滅。入滅定時,次第滅三種行:即身行(出入息)、語行(尋、伺)、意行(受、想)。於初禪時,有尋有伺,至第二禪,無尋伺,名滅語行;第四禪無出入息,名滅身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心求上進,竟無所得,因無受想,名滅意行。出滅定時,觸三種觸。觸為受因,出滅定時,受想當生,故說觸三種觸。此三種觸,由三境生:由有所緣以為境界,名由有境;於此境中無有我慢擾動其心,故說觸不動觸。由唯有事以為所緣,名由境境;於此境中無貪所有、無嗔所有、無痴所有,因此說為觸無所有觸。由無相界以為所緣,名由滅境;於此境中不思惟一切相,故說觸無相觸。以上四大類型的禪定,其中四靜慮是最基本的,它遍通於有漏無漏、大乘小乘,又是其它三類禪定的基礎,其它禪定有些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如八解脫等),或依於它則容易成功(如三三摩地、四無量三摩地等),所以習禪者應先以四禪為初課而次第修習之。四禪定
佛教語。色界初禪天至四禪天的四種禪定。人於欲界中修習禪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徐徐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為初禪天定;然此禪定中,尚有覺觀之相,更攝心在定,覺觀即滅,乃發靜定之喜,是為二禪天定;然以喜心涌動,定力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於是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以發,此為三禪天定;然樂能擾心,猶未徹底清淨,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此為四禪天定。參見"四禪天"。編輯本段禪定坐
禪定坐簡介
禪定坐為佛禪定時常用之坐勢,故亦名“禪定坐”。再以加兩趺而坐,亦謂為“全跏”。如來佛多為此坐,又稱為“如來坐”。它與結跏趺坐相同,普通有兩種:一為吉祥坐,一為降魔坐,坐法各不同。禪定坐書籍記載
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云:“結跏趺坐,約有二種,一日吉祥,二日降魔,幾[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從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右(疑左字),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諸禪宗多傳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降魔坐有時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躍之上,名為吉祥坐,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來,常安此坐。”按今印度佛菩薩像,幾於全部為吉祥坐,且如上所述,假若如來在菩提樹下,縱手結降魔印,亦不是降魔坐,而仍為吉祥坐。結跏趺坐,為最安穩之坐法,且為佛家取道之方,所以坐法中,此坐最為重要。《大智度論》卷七有云:“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此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穩,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關此,《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記之尤為明白。“問:‘諸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說結跏趺坐?’答:‘此是賢聖常威儀故,謂過去未來過克伽沙數量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複次如是威嚴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昏睡,唯結跏(趺)坐無斯過失。’……”結跏趺坐,意義極多,歸納言之,大概不外“五因緣”。《瑜伽師論》卷三十中云:“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乃至廣說。何因緣故結跏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側順生輕安,最為勝故。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己,極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換言之,即結跏趺坐,第一攝身輕安;第二能經久不倦;第三外道皆無;第四形相端嚴;第五為佛門正坐。此即所謂“五因緣”也。依“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跏趺坐”句觀之,此坐系坐於床上、地上、座上等,即隨所有而坐,不另設施。《寶雨經》卷八所謂“隨敷坐”,不外是也。所以結跏趺坐,不一定坐於座上,坐於床上,甚至地上亦有之,昔如來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為吉祥坐,即在地上者也。現今佛像,結跏趺坐,皆在座上,即獅子座(詳下),原為後人虔誠敬心,特別設定。結跏趺坐,固可隨遇而安。(摘自黃現璠撰《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151-15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禪定波羅蜜
禪定波羅蜜釋義
禪定波羅蜜又名靜慮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禪定波羅蜜是利用我們自己的心,通過禪定的方法來達到集中精神,統一身心的效果之後了解我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運轉我們的心而改造我們的心性。它的功能是沉澈心境。使我們的心從混亂從浮動、從不安當中安定下來,比如一杯混濁的水,當它沉澱之後我們就看清裡面有些什麼東西。平常我們的心就是這樣,當它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看清楚內心的變化。再好比一面布滿灰塵模糊的鏡子,我們平常混亂的心就像這樣,不夠明亮,看不清事物,經由禪定的學習之後,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敏銳度很高,好像擦去了鏡子上的塵土,很清晰明淨,這就是禪定的功能。禪定波羅蜜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為。六波羅蜜是古印度話(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邊,登上陸地就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稱為度到彼岸。佛陀說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游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迴,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為波羅蜜。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禪定十種利益
【出月燈三昧經】謂修菩薩行疸。善能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故獲此十種利益也。一安住儀式謂菩薩習諸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則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為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謂菩薩習諸禪定。常存慈愛之心。而無傷殺之念。於諸眾生悉令安隱。是為行慈境界。三無煩惱謂菩薩習諸禪定。諸根寂靜。則貪嗔痴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為無煩惱。四守護諸根謂菩薩習諸禪定。常當防衛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是為守護諸根。五無食喜樂謂菩薩習諸禪定。既得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為無食喜樂。六遠離愛欲謂菩薩修習禪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亂。則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為遠離愛欲。七修禪不空謂菩薩習諸禪定。而獲諸禪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為修禪不空。八解脫魔罥謂菩薩習諸禪定。則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縛。是為解脫魔罥。九安住佛境謂菩薩習諸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於佛知見。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是為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謂菩薩習諸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撓亂。行之既久。則無礙解脫。自然圓就。是為解脫成熟。特點
是藉助於數、聽呼吸等法,使分散浮躁的精神專注。其主要內容即為六妙法,即六步從不靜到靜的練功方法。修數法:調和氣息,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即數呼吸法。修隨法:舍修數法,一心隨息之出入,而無分散意,即隨呼吸法。修止法:已較安靜,故不念數隨,凝寂其心。修觀法:於定心中,進一步體會呼吸狀態如空中風,身體狀態如芭蕉不實。分支簡介
數息觀派
修還法:反觀觀心以還源,即從觀察體會呼吸,提髙到觀察掌握呼吸的心念。修淨法:己不起妄想,心如止水,成一塵不起的入靜境界。止觀派
即幵始時心粗亂,修止以破除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所以止觀是掃除雜念,以使專心一境的方法。止觀法可供參考套用的有:系緣守境止法、制心止法,空觀法、假觀法等。壁觀微派
這是唐代人總結的南北朝時達摩的坐禪法,即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是指心念保持寧靜,要如有牆壁那樣,阻擋種種雜念的干擾。
科學禪定
自古以來就一直記載著許多可以治癒絕症的“奇方異術”。而最具權威、經過兩千多年無數的“大德高僧”驗證有效的方法,便是佛學中的禪定。禪定可以讓人擁有一種超強的力量。那么在今天嚴謹、認真的科學,能夠解釋這一神秘的超力量嗎?根據科學研究指出:一個人能夠從疾病中康復,90%依靠人體本能的自然治癒能力,剩下10%才是醫生的治療和藥物。而人體自然治癒力在某些特殊(信仰、巫術、修煉)情況下,可以得到超強發揮,疾病患者以無法解釋的驚人速度康復。這就說明了生命機體有難以想像的自我痊癒機能。那么在什麼樣的特殊情況下自然治癒力會得到超強發揮呢?自古以來,人們將無法理解的奇蹟現象歸結為鬼神的力量。然而對一個時代是奇蹟的事情,對另一個時代就是科學事實。高月明創建科學禪定的傳奇背景在14年內,由經歷一次死而復生和三個絕症中面對十六次死亡絕境情況下,高月明用心理學、生理學、化學和物理學的高等內容,深入理解研修佛學禪定。經永不絕望的和難以想像的挫折、努力後,最終高月明融通科學理論與佛學禪定間的隔閡,用生命歷史性地實踐出了,獲得禪定力量和超強激發生命生理功能的科學方法,於2001年11月治癒股骨頭壞死、徹底根除了肝炎,完全逆轉了肝硬化,創造了真實的生命奇蹟!古代養生成仙秘術目的是無人能達到的“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悟道成佛”。而高月明在無奈的生命經歷下,研修出了科學修入禪定的方法,用獲得的禪定力量服務身體的健康。今天,高月明將用生命實踐出的科學獲得禪定力量、科學運用禪定力量治癒嚴重疾病的方法,作一系統分享。願高月明用生命的實踐論述,能夠發起科學研究禪定、科學運用禪定,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思潮!什麼是佛教、佛法、佛學?禪定是佛教的軸心內容。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由迦毗羅衛國(尼泊爾)王子釋迦牟尼所創立。東漢明帝時開始在中國傳播。魏晉南北朝時,道教玄學借鑑了佛教內容,廣泛流行於全國。佛祖釋迦牟尼為使眾生獲得對人間痛苦的解脫,而宣講的關於人生、世界的哲學理論稱為佛法。對佛教哲學稱為佛學。什麼是禪定?“禪”是梵文dhyana的發音讀作“禪”。可翻譯成“靜慮”(安靜地思慮)或“思維修”(思維的修煉)。清楚地說:就是在一種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下進行思考的過程。比如我們經常在書中看到有人“禪悟”出了什麼。他的意思是說:這個人在深入的思索當中領悟出了什麼哲理。梵文samadhi的發音讀作“三昧”。可翻譯成“定”或“等持”。指的是將“心”專注一境,而達到不散亂的精神境界。清楚地說:“定”就是“心”經過訓練而獲得的一種“超高度”的集中狀態。佛學禪定的由來佛教總綱要為:苦、集、滅、道,既“四聖蒂”。佛法本質目的是要解脫人世間的種種痛苦。就像要醫治一種病,首先要知道是什麼病一樣,“苦諦”就是說明世間“苦”是什麼及有多少種類的苦。“集諦”是說明因緣果報和欲望是人生煩惱痛苦的根源所在。是讓人們明白要想滅苦,就要斷除引發病苦的原因——砍斷世間的因果,即生死流轉的原因。“滅諦”是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的?就是要出世間、獲得解脫、清淨的境界,即涅盤。“道諦”是說明離苦得樂的道路——即獲得解脫的方法。離苦得樂方法,即道蒂的核心是“戒、定、慧”三學。禪定有什麼功用?“戒、定、慧”是佛法的軸心內容。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比如,要想修禪入定必須持戒,以淨心發願。持戒是做為修入禪定的根基而存在。禪定則是生起智慧的原因。不修定,智慧無由得起。而一切煩惱皆由智慧砍斷。修道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斷惑”(惑,即煩惱)。即斷滅感召三界果報的所有原因。達到超脫三界,不再降生輪迴的阿羅漢道果。比如《金剛經》又譯作《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它是說:按照此經修持,可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以砍斷“惑”而乘智慧之舟到達“解脫”彼岸的意思。所以,禪定是佛家用來進行深入思考而獲得智慧的工具。古代養生成仙秘術與禪定的淵源西藏活佛、密宗上師、禪宗老祖、道教真人、氣功師、瑜伽導師、冥想導師們修煉的“瑜伽、氣功、導引行氣、守靜、存思、胎息、性命雙修、存思之術、內視之術、胎息術、道教內丹術、佛教大手印、九節佛風、藏秘瑜伽”等等,這些所謂的“神功秘術”,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全部源自於佛家的禪定或借鑑了禪定中的核心內容。其修鍊形式之所以看起來不同,是因為開宗立派者根據各自的目的,而加進去了自己的“東西”而已。其本源都是統一的。古今修習禪定的困境在佛門中,禪定是用來開發智慧、領悟佛法而悟道的“工具”。然而自古以來修習禪定者,必須要把浩如煙海的佛經典籍進行深刻的研讀和參悟(正統佛學院,需要用十年以上的時間去研修佛學典籍,而高月明當時在特殊情況下每天用15個小時去參悟佛法,才有快速進展),領悟到深奧佛法精義後,再用數十年努力專心修習禪定,用體驗到的禪定境相體悟佛法精義,這樣才能夠循序漸進,相長增進地修習禪定;才能夠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去除迷惑,不至於“走火入魔”。同時在修定過程中還必須打好修習禪定的地基——發清淨心。要發清淨心需要終生素食和持戒,或修容易導致人厭世自殺的“白骨觀”等等。然而實際生活中的佛教徒,能夠精通領悟佛法者,寥寥無幾。終其一生研修禪定,品嘗到定中“滋味”的和尚、居士,更是鳳毛麟角。由於古代科學的不發展,導致這些“和尚居士”對禪定力量無法做出合理的科學解釋和更廣泛的操作運用。而今天的“和尚居士”又無“因緣”對科學(從根本上持排斥態度)進行深入的研究。所以,至今無一個人能夠將禪定用科學“分析品嘗”,研究出一個快速修入禪定境界的科學方法。而更進一步,科學地運用禪定力量去治癒嚴重疾病,更是無從談起。原因很簡單,入定的(高僧)不懂科學,懂科學(科學家)的沒有入定。即便有緣能夠二者兼具者,因無身陷死亡絕境的生命經歷,根本無法觸及科學運用禪定治癒嚴重疾病的實踐論述。科學禪定是什麼?科學地講:禪定就是對“心”擁有超強力量的訓練,而且是經過兩千多年無數智者驗證有效的訓練。這種強大的“心力”獲得,即讓人們有能力深入思考問題獲得聰慧,也會讓人們用來控制生命機能而獲得健康。科學禪定就是越過佛學中繁複的、蜿蜒曲折的修定之路;排出研修禪定無關的佛學佛法佛經內容;科學認識戒,越過不必要的戒律影響;越過古代人們在佛學禪定上塗抹上的“迷幻色彩”;越過人們對佛學禪定深刻內容理解上的困境;越過佛教中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內容的影響。徹底滌除古代人們臆造出來的“奇經八脈、大周天、小周天、三脈七輪、明點、拙火、導引行氣、通三關、胎息、存神、內視、守竅”等等“古代神功”的誘導影響。而將佛學禪定從心理學、生理學、腦科學、化學、物理學等方面,科學認識古代神功秘術誤導人們的玄妙內容,永遠滌除走火入魔的現象。科學地認識戒律,不要讓其羈絆人們修習佛學禪定的通路,科學地分析佛學禪定中出現的各種幻覺,各種不正常的感覺,滌除這些感覺對人們心身造成的傷害。經科學地認識,科學地訓練,超速獲得禪定力量。進而根據大腦控制生命機能的內在聯繫,超強發揮人體特定功能(如免疫功能),永保健康和治癒絕症的一個實際有效的方法。只有當科學的進展讓人們知道了木炭、鉛筆芯與鑽石是同一種原子時,才有了人工鑽石的出現。當你從心理學、生理學、化學和物理學去思考、訓練、運用禪定的功用,當你知道了禪定是一個什麼“東西”,當你領悟到一個“臨界點”時,突然你就會打開另一個“空間”,越過佛學修定的繁複曲折之路,發現禪定有一個速成方法,而其功用用在健康上又是神奇和不可思議的。如何運用科學禪定?在你1.4公斤的大腦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的突觸都是有意義的——都有自己的歷史,有目的地連線不同的神經元。從大腦延伸出來的神經纖維充滿著你體內細胞的每一處微細空間——沒有孤立的細胞。所以你才能夠瞬間感受得到體內發生的細微變化。同時你也通過這些細小彎曲的神經纖維,控制每一個體細胞的生物化學反應。心靈不單單存在於“項上空間”,心與身是一個整體,即生命是一整體現像。從生理學上看:心意與神經系統是一個概念。大腦是按照神經電流程式工作原理進行運作的——程式引發程式,思想引發思想,一群原子的運動可以主動地激發另一群原子的運動。一個人從本質上,可以控制一切的生命機能。一個人終其一生也未能開發運用大腦潛在能力的10%以上,而科學禪定是深入那無限空間的“階梯”。根據生命生理實際運作機制,運用禪定的力量,進而有效控制激活,包括免疫系統在內的人體生理系統應有的各種生命機能,進而獲得健康。科學禪定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正如聖奧古斯汀在1600年前所說:“奇蹟並沒有跟大自然作對,而是與我們對大自然的了解相悖!”奇蹟,特別是超出現代醫療科學能夠解釋範疇的奇蹟,最重要的是追尋其科學的原動力,掌握其規律,以便服務於人類健康。相信每一秒鐘在醫院都有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無奈地等待著死亡來臨。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死亡是不知道如何挽救自己的生命,另一些人死亡是不願意挽救自己,他們是被愚蠢的絕望殺死的。因為需要,高月明學習了心理學、生理學、化學、物理學,去研修禪定。也因為有了禪定的力量,讓高月明才能夠領悟到科學家、哲學家們從“青絲到白髮”才能夠有深刻領悟到的東西。高月明多年的學習與研究都圍繞著“什麼是佛學禪定?如何更科學有效地修習禪定?什麼是心理功能?如何通過禪定運用心理功能去獲得健康?”這一中心問題而進行的。高月明是第一次運用心理學、生理學、化學、物理學、哲學的角度去理解、訓練、運用禪定,激發強大生命機能獲得健康的人。本書的主旨並非在否定、廢除現代醫學。現代醫學在緊急救治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並且通過診斷及早發現病情,持續接受治療也是很重要的。用禪定健康法,最大限度發揮人體超級自然治癒力與現代醫學相輔相成,是挽救生命唯一的選擇。在高月明逃脫死亡後,就立志於將這一科學有效的方法弘揚出去,以便濟世救人,普及科學!高月明希望這本書能夠給絕望者以希望!給疾病者以健康!給痛苦者以快樂!同時也希望高月明的實踐論述,能夠發起科學研究、訓練禪定,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思潮!科學禪定世界上第一本,用科學實踐佛學哲理及科學實踐、修習佛學禪定、運用佛學禪定服務人類健康的書籍;也是用科學實踐對古代養生秘術作出科學正確剖析的書籍;將讓所有看到這本書的人,科學客觀地看待自三千年多年以來,發展出的古代養生成仙秘術的真正本質,讓人們永遠滌除“古代神功”對人類身心造成的傷害。5.科學禪定必將在科學界、佛學界、道教界,古代養生秘術界,激起一次“大海嘯”。讓科學家更加真實地看待佛學哲學哲理和佛學禪定;讓包括修習佛學禪定、藏秘禪定、藏秘大手印、藏秘拙火定、藏秘瑜伽術、印度瑜伽功、中國瑜伽功、氣功、道教內丹術、道教導引行氣、奇經八脈、大周天、小周天、三脈七輪、明點、拙火、通三關、胎息術、存神術、內視、守竅”等等養生成仙秘術的人們,永遠滌除不正確的觀念,不正確的理念和思想,不要再去練什麼“神功秘法”貽害自己的心身健康。6.在高月明逃脫死亡後,高月明感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奇蹟”,所謂“奇蹟”不過是一個人努力的必然結果。只要你抱著科學的態度而永往直前,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所謂“奇蹟”人人都可以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