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 法蘊足論七卷一頁云:復有苾芻、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識無邊處。超一切種空無邊處者:謂彼爾時,於空無邊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種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者:云何識無邊處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識無邊處定?謂於此定初修業者先應思惟空無邊處為靜妙離,余廣說如空無邊處。
三解 大毗婆沙論八十四卷三頁云:云何識無邊處?如契經說: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是名識無邊處。問:此何故名識無邊處?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爾;何失。二俱有過。所以者何?若以自性;識無邊處,以四蘊為自性;不應但名識無邊處。若以所緣;識無邊處緣四聖諦及虛空非擇滅;亦不應但名識無邊處?答:應作是說:此不以自性,亦不以所緣;但以加行名識無邊處。如施設論說:以何加行,修識無邊處定?由何加行,入識無邊處定?謂初業者,先應思惟清淨眼等六種識相。取此相已;假想勝解,觀察照了,無邊識相。以先思惟無邊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故說此名識無邊處。複次依等流故,說此定名識無邊處。謂瑜伽師,從此定出,必起相似識相現前。謂於識相,歡悅而住。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識無邊處善四蘊。於得獲成就,說具足住聲。是故名為識無邊處。
四解 品類足論七卷四頁云:識無邊處云何?此有二種。一定、二生。此中所有受想行識,是名識無邊處。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相關詞條
-
識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佛教二十八天之一,無色界的第二天。即識知天、識處天。指由於憎厭第一天(空無邊處天)之空無邊,乃依轉心緣識所加行之定而得之果報。
-
空無邊處天
(梵A^ka^s/anantya^yatana-deva)無色界四天的第一天。也稱無量空處、阿竭禪天、虛空知天、空知天、空處天。在‘九地’中此天稱為空無...
空無邊處天由來 四空定壽命 詳解 -
色無邊處定
色無邊處定 簡稱識處定,即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的禪定,為四空處定之一。
解釋1 解釋2 -
識遍處
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 彼心散動馳流諸相不能一趣繫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識故;未能證入識遍處定。 由心安住等...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識陰
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 -
《識》
《識》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ā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 -
七識住
佛學術語。 出《阿毗曇論》,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禪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三地。無色界亦然。是說為識住。...
簡介 具體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