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三中

福清三中位於福建省福清市龍田鎮。福清第三中學就坐落於這個鎮的東北端。福清第三中學的前身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年),系牧師方鮑參根據光緒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新教)美以美會福州年議會的決定而創建的一所教會學校(Mission school)。110來,畢業生數在27238人以上。

福清三中簡介

點擊查看大圖
鑲嵌在龍高半島福清灣突出部的一顆璀璨明珠--龍田鎮,是福建省的一個沿海大集鎮。福清第三中學就坐落於這個鎮的東北端。110年來,學校與祖國共沉浮,同命運,走過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歷經創始、發展、新生、昌盛、挫折、恢復、騰飛七個階段,成為福清市培育人才的一個搖籃而享譽于海內外。

福清三中歷程

一、創始(1892-1906)1
福清第三中學的前身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八年(1892年),系牧師方鮑參根據光

福清三中福清三中
緒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新教)美以美會福州年議會的決定而創建的一所教會學校(Mission school)。創始之初,在福清縣城租賃民房權充校舍,一切設備因陋就簡,名為福清培元書院,學生16人。吳和亭先生教授功課,稱為“西席”。其時,各國教會在華傳教辦學,賃借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後與中國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有著合法的權利;而基督教在中國辦學已有了60多年的歷史。他們自行建立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擬定教育法規,設定視導人員,管理和監督教會學校行政和教學工作。福清培元書院創辦之後,在行政上隸屬於福州美以美會教育部,在經費上主要由美國美以美會總布道部提供有限的款目維持辦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牧師余修意在海口教堂與美國傳教士李承恩相商後,報美以美會福州年議會備案,在牛田(即龍田)借用“美會堂”分設培元書院(培元齋),聘請吳鴻孫先生授課,以便利生童學習。翌年,福清培元書院撤消,師生合併於龍田培元書院。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書院因經濟支絀且福清地區鼠疫盛行,勢將閉歇。當此時,美國傳教士蔚利高(後曾代理半年院長)出於鞏固這所教會學校的目的,捐助了一筆資金,使培元書院得以繼續設辦。
本校創始階段的培元書院,是當時福清縣唯一的一所西式中等學校。在這個意義上,培元書院的創建代表著福清縣近代中學教育的開始。培元書院共歷15屆(1892-1906年),累計學生人數共450人。不少學生畢業後從事宗教活動,充任宣教師(如郭紹祺、施宗蔭等),薛嘉音、余其明等校友曾參加過辛亥革命活動。培元書院創建之初,由美以美會福州年議會委派方鮑參牧師首任院長。方鮑參院長字省吾,號二希,鹹豐四年(1854年)出生於惠安縣鼎模村,少遷玉融,遂隸福清籍。一生任牧師職四十餘載,傳教布道不遺餘力。在培元書院階段,邑人牧師余修意、美國傳教士柯志仁(H.R.Caldwell)亦擔任過院長,牧師魏香谷、何調友曾一度代理院務。
二、發展(1907-1951)1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柯志仁勸募美國嫠婦柯琳·詹森女士(Caroley Johnson)捐資,在本校現址建成第一幢校舍(南洋樓),建築面積973.6平方米。同年,學校更名為融美中學堂,寓玉融美以美會中學之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方鮑參堂長赴美國參加美以美會環球總議會,其間又勸募柯琳·詹森女士捐資興學,遂於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Carolyn Johnson Memorlol”(柯琳·詹森紀念堂),建築面積922.3平方米,同時還建成膳廳、浴房、圍牆等。發展至此,學校已初具規模。是年8月,薛永香先生於福州福音書院以三年半時間修滿四年制全部學分提前畢業,來校任教。
融美中學堂歷十三屆(1907-1923年)累計學生人數共1418人,平均每年在學約83人,最多時(1910年)學生數曾達124人。牧師方鮑參,美國傳教士力亨利(Henry Veeze Lacy)、馬爾庚(Hugh C.Moygan)等先後擔任堂長。著名宗教界人士、原協和大學校長楊昌棟,著名的元史、蒙古史學家翁獨健等,均在該時期就讀於本校。
本世紀2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收回教育權運動在全國範圍展開。民國十四年(1925年),中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外人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民國十五年(1926年)大學院公布《私立學校規程》等,規定教會學校“校長須為中國人”,“外國人不得為董事長或董事會主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融美中學堂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更名為融美初級中學,深受師生愛戴的薛永香先生始得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出任校長,民國十八年(1929年)學校向福建省教育廳申報立案。
“蘆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開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為避日軍轟炸,福建省教育廳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限令福州各中等學校一律內遷。於是,本校在戰火中開始了第一次搬遷。國中部學生100餘人,教師近10人,遷往福清東張鎮香山村,借用該村祠堂和一幢民房辦學,附屬國小則遷往龍田鎮積庫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初夏,在東張香山的師生因瘧疾威脅嚴重,遷還龍田,暫借福廬山福廬禪寺復學。直到是年冬天,校門外防空壕挖成,始回學校本址上課。民國三十年三月廿四日(1941年4月20日),福清縣城淪陷。5月,迫於戰亂,本校學生30餘人,由曾煥樞、施聯朱等教師帶領,會同明義、毓貞等校師生近200人,歷時三月余,跋涉近千里,到達閩北順昌縣元坑鎮。這是本校在戰火中的又一次搬遷。同年9月,本校與平潭嵐華,古田超古、毓馨,閩清天儒、毓真,福州正德,毓英等十個國中合設“私立衛理聯合初級中學”。由楊昌棟任校長,曾煥樞任副校長。附小則與毓德國小合併為融美毓德聯合國小,林芝蘭任校長。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秋,根據福建省基督教教育委員會南平會議決定,在順昌的學生回到龍田本址復學。
私立融美初級中學歷28屆(1924-1951年),累計學生人數共5640人,平均每年在學約201人,年最高學生數是解放後1951年的443人。民國二十年(1931年),楊昌棟接任薛永香校長職務。其後,曾煥樞、陳舉鳴任校長。
本校校名以“融美”為冠共歷45屆,幾近半個世紀,累計各年在學生人數共達7058人。它是本校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富有卓著的成就和優良的傳統。殖民者在這裡播下了“跳蚤”,卻使中華民族收穫了“龍種”。
在教書育人上,融美45年以嚴要求、高質量著稱於玉融學界。學校非常重視對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日間,師生聞鐘上課;用膳,鑼響始得動箸;晚上,搖鈴當即入寢。令行禁止,大率如此。個別學生違反學規,教師亦有使用鞭責,但必隨之規勸再三,使之心服口服。在學業管理上,學校規定70分為及格線,取法乎上。正因為這樣,眾多的融美畢業生都具有嚴謹治學的態度,謙虛樸實的習慣。有了這樣的良好基礎,經過深造,融美畢業生中有許多成為學界巨子,國之股肱。著名歷史學家和教育家翁獨健,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學家陳元暉,美國航天科學家方愛瓊,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由禧,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融生,著名計算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等,都是本校這個時期的畢業生,有的在學成之後還曾回校任過教師。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裡,在當代的許多高技術學科如核能研究、智慧型計算機研究上,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許多融美畢業生致力於其中,卓有成就,可謂群星燦爛,不勝枚舉。
融美45年,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程式(原名陳振芳)的早期革命活動,就是在融美初級中學學習時開始的。民國二十年(1931年)冬,著名的龍高人民暴動(打林靖)就發生在與學校毗鄰的文昌閣。福清解放前夕,本校部分學生和校友,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融美中學的不少學生甘灑熱血,勇拋頭顱。1934年在本校就學的陳振先,1941年國中畢業生張聿恩,以及曹於芳、施傳璋、陳欲信等校友,都把鮮血和生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其英名將永遠留在母校的史冊和人民的心中。
融美時期45年的發展歷程,銘印著薛永香先生和眾多教職工辛勤耕耘的足跡。薛永香一生歷任教職41年多,幾乎貫穿了融美時期發展的全過程。他對學生言而諄諄,誨而不倦,責之以嚴,待之以寬。他在本校兩次搬遷期間,均不避險惡,留守校園,並招收少量學生,義務教學。世雲薛永香愛生如子,愛校如家,實乃語出有源。
 三、新生(1952-1954)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了徹底收回教育主權,1950年政務院發布《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1951年教育部制訂《關於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指示》。1951年3月,本校向閩侯專署辦理了“接受外資津貼學校”登記手續。1952年11月4日,閩侯專署發布通知接辦私立融美初級中學,改名為福建省福清第二初級中學。1952年11月28日,閩侯專署正式派員到校予以接辦,直屬閩侯專署管理。全校師生隆重集會,熱烈慶祝。從此,本校徹底割斷了與美國教會的聯繫,獲得了新生。
在人民政府正式接辦之前,本校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1950年冬,本校相繼成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小組和中國教育工會小組。1951年2月,成立了校務委員會,林貞瑞任主席;同年6月,改任校長;接辦以後,繼續擔任校長。1954年9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福清第二初級中學小組,施聯惠任黨小組負責人兼副校長。
福清第二初級中學歷3屆(1952-1954),累計學生人數共1608人,每年在學人數均在530人左右。原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社長吳緒彬總編輯,就是本校1954年的畢業生。本階段歷時雖短,卻是我校歷史發展的轉折點。1952年11月28日,是本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日子。在這個時期里,學校為未來發展做出的規劃,是福清第三中學昌盛和騰飛的藍圖。
 四、昌盛(1955-1966.5)1
1955年7月1日,閩侯專署將本校改名為福清第三中學。本校進入了一個新的辦學時期。
在這個新的辦學時期里,本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55年下半年,經福清縣縣長王建道審批,本校徵用並立契買斷了草埔墩、施厝山、織布局前的一片土地。學校新建圍牆,移建校門,建成“先鋒樓”教室第一層。至1961年,人民政府撥款籌建的禮堂、食堂、躍進樓、東風樓、先鋒樓(擴建)、紅旗樓等相繼落成,總建築面積近4700平方米。
1956年春,中共福清第三中學支部委員會建立。學校行政職能機構的管理力量也得到充實。同年9月,增辦高中部,招收高一年新生兩班,學校從此成為完全中學。1959年9月,本校學生數首次突破了數十人、數百人的徘徊,達到1086人。在辦學規模上,成為福清縣舉足輕重的一所學校。同年9月,本校召開了1960屆畢業班師生誓師大會,提出了“樹雄心,中考確保全縣第一;立大志,聯考力爭全省上游”的口號。直到1966年,這個口號一直激勵著全校師生認真教學,勤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為國爭光,為校爭光。
“文革”前的福清三中,繼承和弘揚了融美時期“艱苦樸素,勤學苦練”的優良傳統。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難時期,全校師生仍然聽黨的話和黨一條心,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互助友愛尊師愛生。在課堂之外,生產勞動實踐成果卓著,文娛體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各項政治活動中,師生員工也均以赤誠之心,投入其中。在當時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廣大師生員工“吃進去的是草,流出來的是奶”。正是這種赤誠的熱情和高度的凝聚力,蔚成了“文革”前福清三中繁榮昌盛的洋洋大觀。1962年11月28日,學校隆重舉行了七十周年校慶活動;教育部副部長葉聖陶先生為我校題寫了“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校名,並轉贈郭沫若題詞“教育乃人生第一樂事”給學校。
福清三中初歷12屆(1955-1966年),累計學生人數共11816人,平均每年在學約985人,年最高學生數是1965年的1264人。首屆高中畢業生75人中有58人錄取到大中專院校深造。據不完全統計,從1959年至1966年間,就培養了2098位初高中畢業生。他們今天都已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在福清市各部委辦局和各鄉鎮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中,福清三中校友占有相當的比例,他們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的畢業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德淦,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省政協副主席王欽敏,省武警總隊總隊長薛國強少將等,均在本時期畢業於福清三中。
“文革”前福清三中12年間,林貞瑞歷任校長,施聯惠、陳棟徽先後任副校長,施聯惠、唐超、朱玉墀先後任黨支部書記或副書記。
五、挫折(1966.6-1970.1)1
1966年6月,歷時十年的左傾嚴重錯誤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5日,福清三中“四清”運動結束。原駐校“社教工作隊”改為“文化大革命工作隊”。“文化大革命”接踵開始。校園內大字報大量出現,絕大部分領導和教師都被貼了大字報。學校主要領導被錯誤處分或“靠邊站”。8月,黨支部主要領導易人。9月,紅衛兵組織成立,學校“停課鬧革命”。不久,“革命大串連”開始。
1967年,本校紅衛兵組織分裂為“紅總司”與“前戰團”兩大派別,雙方“文攻武衛”,爭鬥不休。1969年,福長平三縣一千餘名造反派進駐校園,學校圖書、桌椅等設備再遭浩劫。1969年9月,學校被改名為福清龍田中學,隨後成立了龍田中學革命委員會,開始辦“學習班”清理階級階伍,眾多的教職員工受到嚴重傷害。
每一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動亂的人,都應該痛感於這場運動的浩劫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的重大挫折,而希望它不復發生!
 六、恢復(1970.2-1978.11) 1
1970年2月,根據毛澤東同志關於學校“複課鬧革命”的指示,龍田公社革命委員會擬定了本校春季招生的方案。3月1日,1118位初一新生編為20個排開始複課。同年10月,學校組建了新的黨支部;翌年2月,改組革命委員會。黨政均由夏仁俊為正職,夏卿成為副職。複課伊始,學校以革命大批判開路,以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為宗旨,組織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學工、學農、學軍)。1972年春,學校黨支部、革委會改組,陳道垠任黨支書兼革委會主任,夏卿成任副支書,薛守明任革委會副主任。翌年春,設定學校管理機構政工組、教改組、行政組。繼團委會恢復成立之後,工會委員會也於1973年11月恢復建立。在這個時期里,學校廣泛開展各項“教育革命”活動,頻繁地“請進來,走出去”,進行學工、學農、學軍,文娛、體育活動也非常活躍,客觀上使這個時期的學生增長了社會見識和實踐經驗。1974年6月,本校“複課”後首屆高中畢業生573位離校,回到農村或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75年,本校逐步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校辦工廠籌建上馬,曲尺樓建築竣工,高二年設辦專業班。此後,學校教育、教學和後勤管理逐漸走上正常軌道。1977年2月,施祖振由東翰中學調回本校。1977年9月,林惠吉任黨支部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1978年3月,葉倫柳接任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1978年5月,國中畢業班首次參加全縣知識質量統一考試摸底,標誌著教學質量管理已成為學校的中心工作。同年6月15日,福清縣革委會批准本校為縣重點中學,則標誌著本校已經走出了“文革”造成的誤區而恢復了生機。
自1970年至1978年,龍田中學各年累計學生數共19009人,平均每年在學約2112人。在這個階段里,儘管由於歷史的原因,學校仍在“文革”的誤區中徘徊,但廣大師生員工的努力使學校減少了損失。這一時期的畢業生,目前大部分在城鄉各行各業施展身手,為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建設發光發熱。其中佼佼者如留德醫學博士陳春光,留美理學博士韓孝清,地理信息博士韓國建,著名企業家韓國龍、余秀明等,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七、騰飛(1978.12- )1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共產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使我們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出現了良好的形勢。國運昌則校運興。是年,中共福清縣委研究決定批准我校為福清縣重點中學。此後,我校進入了一個校史發展的新時期。
1979年,學校黨支部積極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至1979年10月底,龍田中學歷時17個月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宣告結束,許多蒙冤已久的教職工從此獲得新生,揚眉吐氣。
1980年9月,林長賢任本校第一副校長。同年,四層全石結構教學樓竣工。1981年10月,林長賢任校長,葉倫柳專任黨支部書記。1981年1月9日,學校召開了首屆首次教代會,決定提倡“團結、力行、求實”的校風,“樂育、愛生、勤教”的教風和“尊師、守紀、勤學”的學風。此後,本校的民主管理成為學校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學校初步建立了教職工崗位職責制度,使學校靜態管理有章可循。學校領導倡導發揚“文革”前濃厚的學術傳統,加強教學常規管理,並開展試驗班教學改革活動,辦學質量得到了逐步提高。
1982年6月20日,本校成立了九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同年11月28日,海內外1000餘位校友團聚母校,歡度九秩校慶。歷盡滄桑,師恩難忘。在九十周年校慶之前,印尼僑胞陳謀忠、何桐朝、陳國安等校友先後返校商議籌建“永香樓”,以表達對薛永香先生的無盡愛戴。倡議既出,海外校友和鄉親紛紛回響支持,乃於校慶日舉行“永香樓”奠基儀式,並於1984年9月竣工剪彩,投付使用,使我校的電教、實驗教學有了重要的“硬體”基礎,也為後來每十年一度的校慶活動廣募資金建設校園首開先河,樹立榜樣。
1984年9月,林長賢校長年老退居二線,至1987年正式退休。1984年10月,中共福清縣委宣傳部為本校系統配置了領導班子,施祖振任校長,葉倫柳繼續任黨支部書記,林惠吉繼續任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施孟興任副校長。1986年3月,何心興任黨支部副書記。1989年,林惠吉、何心興專任或改任副校長。1992年,葉倫柳書記退休,施祖振、王欽法先後分別任黨支部書記、副書記。1995年、1996年、1998年,王欽法、俞建枝、薛經敏先後任副校長。1986年5月16日,本校恢復校名為福清第三中學。1991年10月確定校名為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
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後期,福清三中以“發揚傳統,改革開拓,加強管理,奮發進取”為指導思想,辦學條件空前改善,辦學水平取得突破性的提高。繼1984年9月“永香樓”落成之後,在海內外校友、鄉親,社會各界人士和上級政府的大力幫助下,至1999年,教工住宅樓4幢,學生住宅樓2幢(其中“港友樓”為香港校友會捐助建設),元洪教學大樓1幢(林紹良、林文鏡名譽校友捐助建設)、圖書館(印尼校友捐建)、美貴樓(余美貴、余秀明校友獨資捐建)、藹如堂(台灣余乃焜校友獨資捐建)、師生食堂等相繼建成,投付使用,新建校舍總面積共24050平方米,總造價730餘萬元人民幣。1993年11月10日,中共福清市委宋克寧副書記、龍田鎮黨委游美興書記在我校召開現場辦公會議,決定徵用土地43畝為我校建設體育場。1997年秋,後山體育場填土和圍牆項目工程竣工。至此,學校校園總面積為74459平方米(約111.7畝),校舍總面積為29397平方米。
1990年11月9日,印尼僑領林紹良、林文鏡先生訪問我校。百年校慶前夕,施祖振校長和林惠吉副校長遠赴印尼,施孟興、何心興副校長,林永泰、王欽法主任等造訪香港,在校慶籌委會名譽主席林紹良和校友余孔水、薛爾國等大力推動下,募資興學,建設校園。1992年11月28日,隆重舉行100周年校慶活動,海內外校友1000餘位歡聚母校,共襄母校發展大計。“百年校慶紀念碑”,銘刻著耕耘者的豐功和校友的奉獻,象徵著福清三中騰飛與希望。
為了弘揚融美中學的優良傳統,為本地區義務教育作出更多貢獻,我校於1994年籌辦福清私立融美初級中學,秋季招收初一新生2班。1996年7月,決定與福清三中福州校友會聯辦;同年12月,福州市教委批覆同意創辦福清私立融美中學,林惠吉任校長。至2003年,該校已擁有12個班級的辦學規模,良好的辦學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公認。
新時期的福清三中,以“求實、創新、團結、進取”為校訓。學校領導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道德、文化業務能力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素養,並堅持方向性、系統性、民主性、程式性等原則科學管理學校,求實務實,改革開拓。這些領導作風成為優良校風的風源。校長施祖振先後獲得福建省莊重文優秀校長獎和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在教師中,學校黨政和教育工會通過經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師德教育,使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成為良好教風的精髓;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成為良好教風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領導作風和教風,帶出了良好的學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卓著,榮膺福建省第五屆、第六屆文明學校的稱號。百年名校的優良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尊師重教蔚然成風,1992年10月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了我校百年歷史上的第一部校志,1995年11月成立了福清三中離退休教工管理委員會。1989年5月,本校破格參加福建省普通中學辦學水平評估,成績優秀。1991年3月,經福建省教育委員會審批予以註冊登記。1991年9月24日,福建省教育委員會鄭玉森副處長率全省各地市教委中教科科長蒞臨本校,進行定級達標複查驗收。1991年10月5日,福建省教育委員會正式確認本校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學校”。1996年6月,學校又晉升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二級達標學校”,進入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辦學時期。
1999年,學校大部分校級領導先後退休或調動工作;9月,中共福清市委組織部決定王欽法任校長;其時,薛經敏繼續任副校長。2000年5月,薛從華任副校長;6月,王欽法兼任黨支部書記。1999年12月,學校六屆三次教代會審議通過了《1999~20002年學校發展規劃》,提出了“依法治校,科研興教,民主辦學,廉儉持校”的辦學思路,隨後學校領導班子又提出了“建設優良校風、優秀師資、優美校園、優越裝備,深化優質管理,再創優異業績”的辦學策略。此後,新校門、圖書館廣場、校園網第一期工程建設相繼竣工。 2001年2月,以94分優秀成績順利通過福建省“二級達標”中學複查驗收;9月,實行初、高中分設辦學,自2003年秋季起,學校將成為一所優質高級中學。2002年6—7月,王欽法校長同薛經敏副校長赴北京、西安訪問校友,隨後又同薛從華副校長、李雲華校友赴香港、印尼雅加達、泗水、三寶壟等城市訪問校友和鄉親,勸募110周年校慶建設資金。11月,由香港校友捐助修繕的百年老屋石厝樓竣工,恢復原名“柯琳·詹森紀念堂”;由印尼校友捐助改建的南洋樓,以及教工集資建設的宿舍樓工程竣工,70戶教工喜遷新居;由韓國龍校友資助建設的國龍科學樓竣工,為“一級達標”打好新的“硬體”基礎;該四項工程建設總面積為11731平方米,總造價800餘萬元。《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110年》畫冊、《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師生名錄》和《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學大事記》付梓出版。學校被推薦為福建省第八屆“文明學校”,被批准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綜合實踐活動及其師資建設》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國家重點課題實驗學校,福州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1月30日,隆重舉行110周年校慶活動,海內外1000餘位校友歡聚母校,共策母校新世紀的發展大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本校共歷24屆。累計各年學生數達55541人,占建校110年來累計學生總數95482人的58.17%。24屆國中畢業生共8830人,高中畢業生共7004人,總計凡15834人。高中畢業生中有3117人升入高校深造。自“二級達標”以來,各屆高中畢業生參加聯考上錄取線比率達90%以上。可以說,龍高地區凡有村落,其出類拔萃者大抵都有福清三中畢業生。

福清三中未來

橫跨三個世紀的時空,在近千位教職員工的辛勤哺育下,本校學生共歷108屆,各學年累計

福清三中福清三中
人數凡95482人。其中1951年前共歷60屆,累計學生人數共7508人。平均每年在學約125人;1952年人民政府接辦後至1992年共歷38屆,累計學生人數共68025人,平均每年在學約1790人;近10年來累計學生人數共19949人,平均每年在學約2000人。110來,畢業生數在27238人以上。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在各行各業,多有建樹。旅居海外的校友,為著世界的和平進步事業和各國經貿往來做出貢獻,並時刻關心著母校和家鄉的發展進步,為它添磚加瓦。
三世而立,自強不息;中流砥柱厚德載物。110年來,福清三中校園灑下了幾代人辛勤耕耘的汗水,澆灌哺育了無數芳菲的桃李,參天的棟樑。在百年風雨激盪的輪迴中,師生員工自強不息,是福清三中從小變大的內在動力;而全國性乃至國際化的廣泛支持,則是福清三中由弱變強的外在條件。在新的世紀裡,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福清第三中學,將發揚優良的辦學傳統,秉承先進的辦學理念,再育新人,再創新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