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湧泉寺
湧泉寺位於福州市鼓山山腰海拔455米處,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鼓山志》載:湧泉寺“其先為潭,毒龍居之。唐建中四年(783年),從事裴胄請靈嶠入山,誦華嚴於潭旁,龍遂不為害”。可見,這裡原是常有猛獸出沒的荒山,唐代僧侶在這裡建立寺廟,有人煙和香火後,猛獸也不敢出來了。現在,人們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為湧泉寺創建之始。因靈嶠禪師誦《華嚴經》,遂成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重興。當建寺時,寺門前一壑泉水,如波濤湧出,故取寺名為湧泉寺。王審知迎請神晏法師來住持湧泉寺,主持擴建殿奈,聚徒千百,稱盛一時。
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改稱湧泉寺。明永樂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湧泉寺兩次遭受火災,殿堂殘存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後幾度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御筆頒賜“湧泉寺”匾額,至今高懸寺門上方。明清以來,住持湧泉寺的名僧輩出,先有永覺、為霖(道霈),後有古月、妙蓮,近代有虛雲、圓瑛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蓮法師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檳城建極樂寺為鼓山下院。古月禪師住持湧泉寺期間,帶領僧人將寺廟修繕一新,盛極一時。1929年,近代名僧虛雲在林森等人的邀請下,任湧泉寺住持,率領僧眾,重振宗風。首先革除掛名職事,建立禪堂規則,恢復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四班首及維那等首領執事。其次,創辦鼓山佛學院,請慈舟法師主講,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湧泉寺所藏佛經經版,編《鼓山經板目錄》。虛雲法師還親臨禪堂與僧人一起“坐香”、“講開示”,並帶領僧人植樹造林,參加生產勞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佛教古建築的保護和維修工作,多次撥款維修湧泉寺。1983年,湧泉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寺廟,並交給佛教團體管理使用,僧人們在這裡潛心修行,晨鐘暮鼓,時時不掇。
目前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築群。這座千年古剎占地25畝,寺貌宏偉,殿宇輝煌,法像莊嚴,素有“閩剎之冠”的稱譽。走近湧泉寺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對“千佛陶塔”聳立在寺門兩側。東邊一座是“莊嚴劫千佛寶塔”(莊嚴劫指過去佛之意),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賢劫即現代佛之意)。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系用陶土分層燒制,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將72尊,懸陶鈴72枚。塔座上刻有蓮瓣、舞獅、侏儒以及製造時間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為國內稀有。這兩座千佛塔建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築、制陶藝術的實物佐證。從寺門沿著石砌的台階,步入天王殿。殿門有一副對聯:“面對爐峰,何用隔江招手;背臨屴崱,請看頑石點頭。”殿中供奉著塑金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兩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對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樾信心時,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
過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題刻《石鼓名山》四個大字,中間橫橋臥波。左右有兩廂樓、鐘鼓樓對峙。鐘樓上有一口鑄造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鍾,以銅為主,與金、銀、錫合鑄,重約兩噸。鐘聲洪亮悠揚,餘聲不絕。鐘身刻有《金剛般若經》全文,共6372字。
沿長廊拾級而上,兩側是閩王祠、伽藍殿,正中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初建於五代開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毀於火災,現存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築。殿中供奉三世佛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像。供桌前有一鼎銅鑄大香爐,兩旁各立一尊銅童子像。大殿後側有清康熙年間鐵鑄“三聖像”,表面貼金,重約2300斤,金光燦燦。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繪製的各式圖案242塊,有禪龍圖129塊,丹頂鶴86塊,大象、麒麟、白馬、猴等圖案27塊,色彩鮮艷,與羊色燈相輝映,使殿內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大雄寶殿後為法堂。東側下方為藏經樓,樓建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經2萬多冊,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御賜的佛經《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樓影印《日本續藏》、《雜藏》善本,康熙年間彩色繪製的《佛祖道影》貝葉刻經600多冊。所藏佛經中以元刊本《延祐藏》最為珍貴。《延祐藏》是元延祐二年(1315年)建陽縣後山報恩寺刊印的《大藏經》。湧泉寺所藏762卷,雖非全部;但字型秀麗,刻印精美。《延祐藏》在國內已很罕見。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湧泉寺方丈道霈法師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120卷,分裝48冊,雕板2425塊,這是康熙年間具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十分珍貴。1925年,弘一法師曾印了幾十部贈送給日本各大寺。
這裡所藏的佛經、佛像雕板13375塊,馳名國內外。過去由福州佛學書局承印,在國內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學者常盤大定博士來考察佛教史跡時,稱湧泉寺為“中國的第一法窟”,對這裡的藏經、藏版作了一個多月的調查。
湧泉寺還保存著唐代以後的陶瓷器,明清書畫、佛像和法器,宋代陶製觀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國的銅鐘和緬甸、印度等國的貝葉經等文物。香積廚里還保存著四口鋼鐵合鑄的巨鍋,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徑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1981年春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視察湧泉寺,題詩云:
撐柱南天是此山,梵宮氣象罕能班;
何當盡遣浮雲去,滿目清華照世間。
甘徹中邊泉涌地,音聞上下石喧空。
千年澗壁恆沙偈,都在當時一喝中。
白雲深處見青天,凜凜宗風三百年。
昔日為霖今普雨,看教此土盡莊嚴。 齋堂辭歲又迎春,悟得同時換舊新。
為勸禪師常住世,千燈盞盞付來人。
1994年11月21日至23日,福建省佛教協會在福州舉行為期3天的第六屆全省代表會議,來自省內9個地區53個縣(市)的佛教四眾代表129人出席了會議。
會議期間,全體代表認真審議了傳常法師所作的工作報告、妙果法師所作的關於修改省佛協章程的報告;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達成共識,一致通過了新的《福建省佛教協會章程》與會議決議。
會議期間,經過充分的醞釀協商,選舉產生了福建省佛教協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78人、常務理事31人;選舉界詮法師為會長、傳常法師等7人為副會長、界詮法師兼秘書長;禮聘圓拙、妙湛兩位老法師為名譽會長、慧瑛法師等10人為顧問。1996年7月27日,福州鼓山湧泉寺隆重舉行普法方丈晉山升座儀式。是日細雨濛濛,塵埃盡淨,石鼓名山更饒詩情畫意。海內外諸山長老、四眾弟子五千餘人參加了這一盛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為普法法師送座,福建省佛協會長界詮法師、副會長傳常法師前來致賀。
中國佛教協會發來賀電:“祝願法師登獅子座,作獅子吼,率眾行願,加強管理,增進道風,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為教增光。”台灣佛教界祝賀訪問團團長淨良法師撰聯祝賀:“普放光明十方界,法流震旦兩岸同。”
1996年入夏以來,罕見的洪澇災害給我國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安徽等省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緊接著由於第七、八號強颱風的襲擊,福建省寧德、龍巖地區同樣損失慘重。
在福建省宗教事務局指導下,福建省佛協全力以赴地開展了賑災活動,成立了賑災捐贈小組,傳常法師擔任小組長。由於深入宣傳、廣泛發動,福建省廣大佛教徒紛紛回響。截至9月25日止,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佛教界募集的賑災款達684820元,衣服3977件、棉被100床。
在賑災活動中,還湧出現許多感人的事跡。福建省佛教協會領導親赴第一線,親切慰問災區人民。省佛協副會長傳常法師不辭辛苦,先後於8月21日19月15日兩次送款送到災情嚴重的寧德、長汀等處,了解災區人民的困難,幫助他們儘快地重建家園。省佛協副秘書長、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晉法法師也隨福建省宗教事務局邱林華局長到龍巖、永定等處,看望災區人民,並向他們捐款。省佛協、各大叢林率先出榜樣。福建省佛教協會(含佛教教育基金委員會)先後捐款22.5萬元,福州鼓山湧泉寺捐款13萬元,怡山西禪寺捐款3萬元,廈門南普陀寺(含慈善基金會)捐款3.5萬元,同安梵天寺捐款3.2萬元,泉州市佛教界捐款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