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禪寺[福建省福州市西禪寺]

西禪寺[福建省福州市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相傳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煉丹成藥,點石為丹”。每逢飢歲,便靠賣藥賣金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後來王霸“服藥仙蛻”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廢圯。唐鹹通八年重建,定名為“清禪寺”,後改"延壽寺”、“怡山西禪長慶寺”俗稱“西禪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8座,占地7.7公頃,還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碑、五代慧棱禪師舍利塔、清康熙御筆《藥師經》、清代壁畫等。西禪寺在海外久負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的雙慶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與西禪寺仍有密切的聯繫。寺內玉佛樓,專奉海外僑胞捐贈的兩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為釋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加牟尼的臥像,是玉佛之一。觀音閣內供千手千眼觀世音,用29噸黃銅鑄成。

基本信息

歷史

西禪寺西禪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鹹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廢記,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占地7.7公頃。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致,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家應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宰田的“荔支風點佛憲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家郁達夫的《西禪唆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西禪寺西禪寺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計15層的報恩塔,為全省寺宇佛廟最高,乃新加坡雙林寺主持談禪法師募資建造。談禪法師從1983年起,被西禪寺委派為雙林寺繼任主持,為答謝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為“報恩塔”。報恩塔以鋼筋水泥為骨,貼上色質高雅的花崗石,每層塔壁鑲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並以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的圖案裝飾其間,是一座莊嚴美麗的藝術石塔。

特點

西禪寺西禪寺
順著林間石砌南道,入山門,步進天王殿,穿廊歷廡,來到大雄寶殿。這裡佛相莊嚴,畫梁雕棟,尤西禪寺增金光輝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怕山,溯當年初辟荊棒,七源通斗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龍象,上方鍾梵迦陵。”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是清代台灣巨富,居淡水縣。殿後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花叢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樹,盤根錯節,高不過3米,粗於則雙臂難摟,標名“宋荔古蹟”,非同凡品。對峙在左側的一株唐代慧棱禪師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幾年前已枯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首次訪遏時,題詠一絕:“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劫後”,只見“百柱堂空”的初復景象,叢生百慨。
西禪寺西禪寺
出了法堂,繞過後牆,新建一座華嚴三聖佛殿,與西禪古寺3殿坐落在一個中軸線上。佛憲新鑄3尊大佛,左殊騎獅,右普賢馱象,形象逼真。從這裡左行幾十步,便進玉佛樓,徑登階石,步入觀音閣。閣廳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純用黃銅鑄成,重達29噸,為全國僅見。閣前玉佛樓,柱刻:“宏法大雄,勝跡重開存宋荔;安禪貞志,空門高諷隱詩僧。”概述“勝跡重開”的艱辛和“宏法大雄”的盛況。重修古寺的詩僧梵輝,著有《福建名山大寺叢談》、《西禪古寺》等書行世。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臥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附近還有一座藏經樓,藏有清康熙御筆的《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等,屬於珍貴文物的經卷。
西禪寺西禪寺
順著階石,穿過花庭甬道,來到新建的報恩塔前。這座以現代建築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築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西禪寺西禪寺
海外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擯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下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說這裡是福州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視窗,每年許多國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又成古剎與眾不同的一大景觀

經歷

唐朝

西禪寺西禪寺

唐朝時,西禪寺的高僧有大安和慧稜等。大安禪師(793-883年),又稱懶安,福建福清縣人,據寺內保存下西禪寺來的唐代碑刻《塔內真身記》載,大安法師是在黃檗山出家,24歲時在浦城縣乾元寺受戒,後至江西參拜百丈懷海禪師,又在湖南溈山居住30年,接任溈山密印寺住持。興建西禪寺時,大安回到怡山,從者甚眾。鹹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賜其號延聖大師,並賜紫袈裟和開元藏經給西禪寺。在大安禪師的住持下,西禪寺有僧三千人,規模宏大。大安圓寂後,諡號圓智大師,骨葬於楞伽山(今祭酒嶺),塔內有唐刻《塔內真身記》石碑。1953年,《塔內真身記》出土,現這一珍貴文物珍藏在西禪寺客堂,成為研究早期西禪寺歷史的珍貴史料。慧稜法師俗姓孫,杭州鹽官(今嘉興海寧)人。在蘇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峰義存禪師門下參學三十年。後梁開平三年(909年),任西禪寺住持,當時有僧侶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後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後唐長興三年(932年)慧稜圓寂後,葬於怡山丈室後。今寺內尚存慧稜禪師紀念塔及林文盛撰寫的碑記,為西禪寺重要文物古蹟之一。宋朝時,宗元和元智法師在天聖年間(1023-1031年)和嘉熙年間兩次重西禪寺修西禪寺。宋時主持西禪寺的高僧還有文慧、如然等禪師。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僧人又重修古剎。

宋朝

西禪寺西禪寺
宋代淳熙年間梁克家《三山志》載:“梁時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據傳說,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是煉丹士王霸居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蟬蛻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載: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望見有五種色彩的雲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飄去,於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改名清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

五代

西禪寺西禪寺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西禪寺存。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復建。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寺。”請順治七年粵東空隱禪師來訪懶安舊跡,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未幾復馳。清光緒間,微妙禪師,渡洋募金,興廢舉墜,今之殿宇田園,皆其遺澤,寺周圍垣內地一頃余,垣外同。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抗日戰爭期間

西禪寺西禪寺
抗日戰爭期間,西禪寺被日軍飛機炸毀,後由該寺監院證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西禪寺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文革

西禪寺西禪寺
十年“文革”動亂,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餘。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才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得到擴充。

明朝

西禪寺西禪寺
元朝的方丈有佛鏗和道傑。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禪寺。祟禎十年(1637年),明梁西禪寺法師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還有續乘、明方等法師。清朝初期,空隱、繼雲等禪師相繼住持西禪寺,對寺廟進行了維修。光緒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禪師多方集資,進行重修。微妙禪師,又名耀源,福建仙遊縣人。他15歲在西禪寺出家,後到湧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時,見殿堂廢圯,大雄寶殿的三寶佛頭戴斗笠以遮風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禪寺。1876年,他赴京諸經,光緒皇帝賜《龍藏》一部,康熙御書《藥師經》一部。隨後,微妙又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及台灣等地莫款。回國後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后宮),供奉媽祖西禪寺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闢寄園和放生池。今寄園內花木似錦,有古荔枝數百餘株。西禪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來時人爭相品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品荔,留下許多軼事和詩詞。西禪寺仍年年舉辦荔枝會,名人雅士在此吟詩作畫。“怡山吃荔”成為韻事。抗戰中,西禪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毀於炮火,後由監院證亮、梵輝等募款修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西禪寺西禪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禪寺又屢加修復,煥然一新。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關閉的西禪寺重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愛國僑僧談禪等捐款修復各殿堂,並創建了玉佛樓。樓中供奉兩尊緬甸玉佛,一尊為臥佛,長3.7米,重10噸;另一尊坐佛,高2.95米,重8噸。海外僑僧又捐資興建了報恩塔,塔高67米,共13層,十分壯觀。寺內名勝古蹟甚多,有傳說梁代王霸升天之沖虛觀及白龜吐泉遺址,有唐開山祖懶安禪師《塔內真身記》石碑、唐慧稜禪師塔、唐七星井、弘一大師放生池碑,還有雪庵禪師朱底金字百壽屏、康西禪寺熙御書《藥師經》、寺僧刺血撰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西禪寺歷史上擁有許多下院,與台灣及東南亞各國佛教有很深的因緣。在福州市的下院有開化寺、護國寺、觀音閣、萬壽頭陀寺。在新加坡的下院有雙林寺、馬來西亞有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舍利院)等。各下院都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在今天大雄寶殿的石柱上,保存著不少清代台灣同胞敬題的對聯。1994年,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僑僧談禪法師募捐130萬元港幣建造的千手觀音銅像及仿古建築觀音閣,在著名古剎福州怡山西禪寺完成。觀音大士結跏跌坐於蓮台之上,慈悲垂視,呈十一道、千臂、千目之莊嚴妙相。造像總高11.3米,膝間橫寬4.5米,以40噸青銅鑄就。

宋荔

西禪寺西禪寺
福建省一級保護名木:宋荔
始於唐朝的福州西禪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來“怡山啖荔”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據《西禪小記》中記載,“最多時有荔枝樹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種,核小、肉厚、汁多、香甜異常。”自明朝開始,寺僧每年均舉辦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參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畫,請人賞析。每年盛夏蟬聲高鳴荔枝紅熟之際,福州文人雅士就應邀蒞寺,開園採摘品嘗荔枝。擊缽擘箋斗韻,或揮毫書畫,堪稱盛事,留下許多軼事與詩詞,成為福州一大傳統民俗文化。蔡襄曾經這樣稱讚西禪寺的荔枝:“荔樹風光占全夏,荷花顏色未留香。”1981年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首次到訪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西禪寺宋荔主幹中心已經枯朽
西禪寺西禪寺
在瘋狂的文革中,西禪寺不可避免地遭到浩劫。現存的這株宋荔先後經歷過四次枯榮,主幹中心已經枯朽,僅靠外側剩餘不到10厘米厚的殘餘皮層支撐而頑強地生存著。十幾年前,為了保證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謝,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師為它牽引水管,確保其從樹根到樹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內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開花結果了。
如今寺內數百棵荔枝樹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為母體嫁接繁殖的,它們的果實肉厚、核小、甜酸適口。每當荔枝採摘時節,都會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品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