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
相傳大宋勇將焦贊率兵北上抗遼,路經此地,飢餓難忍,焦便用手中寶鐧以石製成此臼采崖邊荊子春碾,取金峽岩上松柴,舀龍潭清泉煮食供軍士充飢,後大敗遼兵。便有人開始藉此石臼效之,不料臼底之米取之不竭,奇聞傳出,一時到此春米者不斷,便有人開始大量製造碓臼,碓臼峪便由此而得名。景區簡介
十三陵碓峪自然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長陵鎮境內。距市區50公里,公車直達景區,在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遊覽區西北約4公里,為1億3千萬年前北京地區發生的那次強烈地殼變動,形成的花崗岩體。盛夏,當峽谷之外驕陽似火,暑氣逼人的時候,而峽谷之內卻濃蔭處處,涼氣習習。至此,旅遊已顯疲勞的人們,可在潭邊光滑的山石上席地而坐,聳峙的山峰,奇異的花草盡映在如鏡的清潭之中。有道是:“坐在龍潭畔,而對眾山峰,欲識此間趣,全在龍潭中”。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內景區,是中國首都大地上的一顆寶珠,它既有長江三峽峻拔,桂林山水之秀麗,又有匡廬之飛爆,黃山之迭泉,它以其小巧玲瓏之姿,堪稱“奇異的畫廊”,“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
碓臼峪處處皆泉,清潭瀑布相接,溪水纏繞,穿石越澗。這裡是京郊的不凍水,即使冬季也不會有冰潭冰境。尤其是金峽勝景,峽谷窄處絕壁參天,形同要塞。金峽以“洞天峽”、“仙人鉤魚峽”、“群龍吸水峽”為美,景中含景。整條溝峪無巨樹參天,但在峰頂、梁脊、岩縫、溪澗等處綠色叢生,清草茵茵,如不經意處幾下勾抹,頓使山色增輝。
整條溝峪無巨樹參天,但在峰頂、梁脊、岩縫、溪澗等處綠色叢生,青草苗苗,如不經意處幾下勾抹,頓使山色增輝。每年“五.一”前後,野花盛開,溝峪飄香,山色蔥籠,水環溪跳;七八月雨季水足,繞水而行,另有意趣。每逢八九月份,峪內果實纍纍,桃李滿枝,遊人可以信手採摘。
景區景點
在崎嶇多姿的6華里景區內,遍布奇花異草、峻峰怪石、有著濃郁的“野趣”,保持著眾多的自然景觀,很少有人工開拓的痕跡。且兩側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峽”之稱,風景區分“琴曲迎賓”、“高峽平流”、“龍潭幽谷”,四個景區,計50餘個觀賞點。以下分別介紹四大景區。
1、琴曲迎賓琴曲迎賓由於山谷中流水音響清脆動聽,如撥動琴弦迎接遊人,故而得名。由南門進入景區可看見群峰聳崎,曲徑通幽。繞過“迎賓石”則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夏日至此,使人暑氣頓消,心曠神怡。人們可以站在聽琴台上,遠望群山雲霧繚繞,風景如畫;近看清澈的溪水在山石中奪路而下,直落清潭;耳聽谷中水石相擊,聲在谷中迴蕩如琴似曲,大有“回音繞谷三日”之妙。置身此境不禁使人想起:“峰指泉弦昭樂出,聽琴何用人間譜”的詩句。
過“群羊放牧”,繞“虎頭崖”,繼而是一片碧水清潭。有一則“金龜窺月”的故事。其上廣寒宮的嫦峨,見凡間竟有如此幽谷清潭,便乘一彎明月到此沐浴。
爬上“天梯”,奇石林立,數不勝數。俯看“水簾洞”風雷隱隱萬壑瀉;仰看“雲崖”奇峰險崖露崢嶸;遠眺“層巒疊翠”更顯變幻莫測,難怪這裡有仙聚石屋。“雲崖”之下溪水三灣九轉,似銀帶飄飛,壁連珠合,兩次傾瀉於大盤石之上,折而復聚形成三迭,謂“三迭潭”。三潭之水相匯直落“仙潭”,瀑流相激,聲在崖谷之中迴蕩,猶如擂起“天鼓”催急雨,頗有“面對峰巒絕橫天,鐵壁青飛泉若煙”之勢。
過“三迭潭”,登石階路攀上“觀瀑石”。俯首可見“清潭映日”。陽光映在潭壁石上似萬道霞光,抬頭西望,可見寬數米,高數十米的“天河爆”,但逢雨季大爆從天而降,氣勢磅礴,仰望爆布,飛流直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感。
2、高峽平流過“觀瀑石”峰迴路轉。這裡是風景區中最寬、最平的地段。只見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灣灣的小溪,清冽冽的河水,緩緩地從谷間流淌;小溪兩側則綠草如茵,青柳點點。微風吹來搖動著那潤澤的枝葉,加上其間又透著紅、黃、藍、白各色野花,這一切是那樣的靜謐、幽雅,令人心醉神迷。沿溪旁小路東進,可見“青跎出洞”、“石門水障”和“李自成點將台”等觀賞點。遊人人到點將台下既可坐在溪中的光滑石頭上洗腳、沖涼,亦可登上點將台回首西望;遠處是雲霧迷漫的“層巒疊翠”,近處是栩栩如生的“雄獅峰”東望可見高聳入雲的“壁塔南天”……
李自成點將台在小溪的南側,高5米。相傳,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經過此地,並登石點將舉攻克北京城,逼得明皇帝崇禎(朱由檢)於煤山(景山)自縊。因而它和送溝中的穆桂英點將台有著同等傳奇色彩。只是由於這裡交通不便,這李自成點將台少有人知罷了。
3、金峽勝境關於“金峽”,還有不少神話故事。其中一個是說,很久以前,這裡藏著很多金銀財寶,從某日起100天可取。幽州城一騎士聞知騎馬到此,他怕到時別人取走,於是到99天便提前去取。結果一聲巨響天崩地裂,頓時出現一條峽谷,而取寶人、馬也血肉黃飛,至今在岩壁上還見斑斑血跡。這就是“金峽”名字的由來,自滑稽而可笑。金峽勝境區內的貌景觀是最引人入勝的。峽谷時寬時窄,寬處片片清潭,水流緩緩;窄處坡陡流急,絕壁參天,實有長江三峽之險峻。加以恰好也有峽三處,在北京城北,故稱京北“小三峽”。
第一峽,叫洞天峽。為峽區之南門,寬10米左右。其西側有因斷裂破碎而形成的寬不足2米的裂縫一條,高10米。商處懸卡巨石一塊,從下向上仰望可見一線藍天,謂“洞天一線”或稱“賞天洞”、“洞天峽”即藉此得名。
第二峽,叫仙人釣魚峽(或稱仙釣峽)。在峽區之中段,寬不足10米。兩壁陡立,如刀削斧砍。中有大石一蹲,上書“仙釣台”三字。相傳,大宋勇將孟良去塞北幽州盜雌龍發時路經此處,遇一老叟為仙人,故名。
第三峽,叫群龍吸水峽。位於峽區北段。在粉紅色的花崗岩體中,一條條黑綠色的脈岩,恰似條條“青龍”穿山而過。而“龍頭均伸向峽內水中,從而構成了“群龍吸水”的有趣景觀。
4、龍潭幽谷在“下龍潭”西側有一巨石,高數丈稱“將軍石”,“鎮守”著峽區的北大門。過“將軍石”便到“龍潭幽谷”區。這裡灌木成林,雜草叢生,溪穿路,路穿溪。清澈的溪水時而輕拂岸邊的小草,時而撲向嶙峋的山石。遊人步入其間沿曲曲小徑走去,時隱時現,有入原始草原之感。加上兩壁青山、谷中潺潺流水,充滿詩情畫意。因此,有遊人在大石上留有:“山高峰景秀,谷底清泉流,雖無奇花卉,也吸吾來游”的詩句。在幽谷北端由於水流的多年沖刷,刨蝕出三泓清潭,致使景觀似多重庭院。這就是有名的“上龍潭”。傳說中的上龍潭是白龍和巢穴。白龍專施善於民,普度眾生,有求必應。因而天旱求雨,有病求醫許願者甚多。人們迷信白龍的“大恩”,在潭之東南大石上修一廟宇。香火曾極盛一時。
攔水造田
碓臼峪自然風景區,景色獨特,自然真切。流出景區的溪水,通過壘壩階的辦法,順著溝谷一道一道攔截,形成一段一段的“水梯田”,這樣的景觀,為旁邊的小村又增添了一道光景。目前碓臼峪風景區已形成了“前店後景”的格局,即臨近的村落有上百戶農民,依託景區、藉助景區、服務景區,搞起了吃住一體的民俗配套游。特別是周末,大批的城裡人,以家庭為單位,雲集而來,“落腳品野味,晚上睡火炕,白天觀美景,走時捎土特”。這樣的模式,供求雙方都開心愉快。旅遊住宿
碓臼峪風景區附近有碓臼峪民俗度假村供遊人歇息,位於昌平十三陵名勝旅遊風景區西北4公里處,是昌平區政府規範的兩個民俗旅遊樣板村之一。該民俗度假村自97年開發,2008年旅遊專業戶已經發展到59戶,可同時接待500人食宿。1998年已經建起了戲水場、垂釣場、篝火場、活動場、停車場等幾處旅遊設施。西鄰素有“京北小三峽”美稱的碓臼峪風景區,交通便利,空氣淨化度為北京一級。旅遊戶按區政府規範的標準實行掛牌服務,家家建有水沖式廁所,安裝了太陽能淋浴器。度假村推出的旅遊主題為“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交農家友、享農家樂”,主要活動包括民俗飯、田間耕作、採摘、爬山、摸魚、垂釣、燒烤、賞自然風景和拔河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