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痰泄,病證名。
介紹
見《醫宗必讀·泄瀉》。即痰瀉:一名痰積泄瀉。《醫學入門》卷五:“痰瀉,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致大腸不固。”瀉下物如白膠、或如蛋白狀,泄瀉時瀉時止、時輕時重,常兼有頭暈噁心,胸悶食減,腸鳴,苔微膩,脈弦滑。宜化痰祛濕,用節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及二陳湯加味方;脾虛者,用六君子湯。
痰泄,病證名。
見《醫宗必讀·泄瀉》。即痰瀉:一名痰積泄瀉。《醫學入門》卷五:“痰瀉,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致大腸不固。”瀉下物如白膠、或如蛋白狀,泄瀉時瀉時止、時輕時重,常兼有頭暈噁心,胸悶食減,腸鳴,苔微膩,脈弦滑。宜化痰祛濕,用節齋化痰丸、海青丸、青州白丸子及二陳湯加味方;脾虛者,用六君子湯。
痰與口水。偏指痰。宋李綱《論治盜賊》:“治盜賊者,如醫之治痰涎。”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穀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
概述 源候總說 與五臟關係 成因 五痰六涎風痰,病證名。痰擾肝經的病證。風痰證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痰擾肝經的病證。《醫學入門》卷五:“動於肝,多眩暈頭風,眼目瞤動昏澀,耳輪瘙癢,脅肋脹痛,...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積聚是由於體虛復感外邪,情志飲食所傷,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為基本病機,以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為主要...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辨證施治中醫痰病學術體系,興盛於明清,近現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歷代醫家和學者的研究與套用,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不斷充實與進步,到清末...
基本信息 序 歷史背景 載錄痰濕,一種病症名,指人的體質的一種症狀。亦稱為遲冷質,多由飲食不當或疾病困擾而導致。 這裡的“痰”並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是病...
體質特點 養生原則 環境調攝 飲食調養 食療藥膳分消走泄是溫病學的特色治法,主要套用於外感或內傷所致的濕熱瀰漫三焦病證的治療。
概述 具體脾泄,病名。又名脾瀉。指飲食或寒濕傷脾,引致脾虛泄瀉。《素問·至真要大論》:“太陰之勝,濕化乃見,善注泄。”《難經·五十七難...
病理 治療 相關搜尋 參考資料澤泄,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具有利水,滲濕,泄熱的功效。
藥物解析 《中國藥典》:澤瀉 各家論述氣血痰食辨證是內傷雜病辨證方法之一。根據氣、血、痰(飲)、食的病證特徵,分別進行辨證。氣的病證多指機能活動的紊亂、不足或障礙,如氣虛、氣滯、氣逆、氣厥等...
解讀 中醫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