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系統

生產系統

生產系統(Production System)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支持單位日常業務運作的信息系統。它包括生產數據、生產數據處理系統和生產網路。一個企業的生產系統一般都具有創新、質量、柔性、繼承性、自我完善、環境保護等功能。生產系統在一段時間的運轉以後,需要改進完善,而改進一般包括產品的改進,加工方法的改進,操作方法的改進,生產組織方式的改進。

基本信息

功能分析

生產系統新概念下的生產系統示意圖

1、創新功能

這種創新功能不僅體現在對產品的創新上,而且還包括對生產技術和工藝的創新;

2、 質量功能

質量功能包括產品質量保證功能和工作質量保證功能;

3、柔性功能

這指的是生產系統對環境變化的協調機制和應變能力;

4、 繼承性功能

生產系統應該能夠保證產品生產的連續性、可擴展性和兼容性,以滿足產品持續發展和為用戶提供服務的需要;

5、自我完善的功能

生產系統必須具備一種自我完善和自我學習的功能,以便根據自身的狀況,自覺維護系統內部各種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的協調,時的生產系統具備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能力

6、環境保護功能

任何一個生產系統都應該具有這六種基本功能,不同的生產系統之間只是在不同功能的具體要求上有所不同。人們可以把生產系統的功能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系統的生存功能,包括創新功能、質量功能和繼承性功能;二是生產系統的發展功能,包括柔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環境保護功能。如果生存功能在生產系統中得不到保證,則生產系統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但如果生產系統擁有良好的生存功能,卻沒有良好的發展功能為後盾,那么生產系統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

但是在實際的生產系統中,由於目標子系統的多樣性和相悖性,從而使得生產系統中的各項功能之間常常是相悖的。在生產系統的功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某些功能水平的提高將會導致另一些能力水平的下降,或者某些功能的改善需要以其他的功能劣化為代價。例如,要提高生產系統的創新功能,則會對保持系統的繼承性功能產生影響。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各項功能及其強弱、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得各項功能之間相互補充,共同達成生產系統的總體目標,實現生產系統的高績效是生產策略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標分析

生產系統組合式生產系統

1.創新目標

這是指生產系統應具有發展新產品的能力,是用戶對產品的品種款式要求不斷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生產系統的創新目標不僅表現在適應產品品種變化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採用新技術、新工藝的要求上。

2.質量目標

產品的質量是通過生產系統的質量來保證並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獲得的。生產系統的質量目標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產系統構造的質量要求和生產系統運行的質量要求。

3.柔性目標

環境是多變的,用戶對產品品種、數量的要求經常會發生變化,生產系統必須適應這種變化才能贏得市場,這就要求生產系統具有適應環境的柔性。

4.成本目標

在市場日益開放的今天,不同企業產品的競爭許多時候表現為價格的競爭,在產品性能、功能、質量等因素差異不大的時候,只有較低的價格才能贏得競爭,而且企業還要獲利以生存。因此,生產系統必須具有控制製造成本的能力。

5.繼承性目標

用戶購買產品時,同時希望能在使用產品之後得到安裝、維修、保養以及升級換代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證,這就要求生產系統具有繼承性、可擴展性和兼容性,而且,從生產技術和工藝的角度來說,繼承性也非常重要。

6.交貨期目標

迅速和及時地按照用戶的時間要求交貨是競爭中貨勝的重要保證。

7.環境保護目標。

生產系統應該生產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產品並使生產系統的運行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

8.自我完善目標

生產系統應具有根據自身內部結構的特點,不斷協調個組成要素之間的關係的能力,從而保證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始終能保持生產系統內部的協調。

可以對上述目標進行分類:創新目標、質量目標、柔性目標、繼承性目標、環境保護目標和自我完善目標屬於功能性目標,而成本目標、交貨期目標屬於效率目標。功能性目標代表了對生產系統未來所應具有的功能的規劃和期望,決定了生產系統的基本構成狀況和未來的運行方向;效率性目標表示了對生產系統功能發揮程度的要求,保證了功能目標具體內容的合理性。

改進原因

內部原因

生產系統生產系統教程

生產系統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運轉以後,一方面系統本身的缺陷會暴露出來,需要改進完善;另一方面,系統最初的設計功能會因系統內某些要素的老化使系統指標變劣,競爭能力減弱,這時必須採取變革的手段。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產品老化;設備老化;質量指標下降;成本上升;系統內工作效率降低;企業員工士氣不高。

在這裡,企業重要的是如何發現種種不良傾向,及時採取改進措施。以上列出的幾條,有些是可以很容易定量計算的,如廢品率,單位產品成本,員工的缺勤率,辭職率等。對可以計算的指標,要確定企業標準,以規定的形式定期記錄下來,經常與標準作比較分析,以便發現問題。但是,有些因素卻難以計算,如服務質量、員工的不滿情緒等。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潛在的問題發展到能夠被發現以前,是不可能採取改進措施的。而當發現了問題再採取措施,則代價又是比較大的,這全靠各級管理人員對生產現場的熟悉程度。所以,生產經理要做的工作比檢查考核指標,批閱工作匯報要多得多,他們必須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和基層員工交換情況和意見,了解並理解員工的心情,從中去發現隱藏在表面現象背後的不良因素,及早採取改進措施。

外部原因

1、顧客需求愛好變化

在競爭日益加劇的銷售市場上,顧客的偏好變得很快,企業能否敏銳地覺察顧客的需求變化,並採取措施滿足這種變化,取得經營的主動權,顯得十分重要。這就涉及到生產系統的改進,使它具有提供新產品的能力。

2、技術原因

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加速度規律,每當新技術的產生,都會對企業產生較大的推動力。一項新的技術問世可能會使企業的現有產品變得落後過時,也可能使現有的加工手段變得很不經濟,這時生產系統的改進迫在眉睫。

3、競爭對手原因

市場經濟中,競爭對手之間始終存在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在無情的競爭中,不進則退,對手的任何一項改進都會提高它的競爭優勢,而給對方以新的壓力,這樣就迫使企業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生產系統,保持自己的競爭實力。

4、政治和法律的原因

社會的價值觀念方面的變化,會反映在新制訂的法律和政府的某些規定之中。如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與法規,對大多數企業的生產系統都會提出改進的要求。

改進方式

1、產品的改進

從改進動因的內外部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產品改進是一項企業經常性的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對同一種產品會表現出不同的需求,有功能上的、外觀上的等等,迫使企業開發出各種不同型號不同系列的產品去爭取消費者。此外,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對產品作重新設計。

2、加工方法的改進

隨著產品品種的增多,以及生產總量的增加,都會使原來的加工方法不能適應新的變化,需要對它進行改進。加工方法的改進可以表現在設備更新、加工工藝的改進、生產流程的改進等。

3、操作方法的改進

系統中許多資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操作不科學不合理,通過操作方法的改進,把作業不合理、不經濟、次序混亂的因素去掉,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

4、生產組織方式的改進

組織方式的改進會使生產系統發生質的變化。如本來生產單位的設定是按工藝原則,現改成對象原則;原來是成批輪番生產,現改成流水線生產等等。

每一種改進活動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有內在的聯繫。如產品的改進會引起加工方法的改進,加工方法的改進會引起組織結構的變動。每一種改進又需要得到技術的支持,技術的含義包括工程的和管理的兩個方面。產品開發、加工工藝、改進新的設備等離不開工程技術的支持;操作方法和生產組織方式的改進需要管理技術的支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