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生物學概念]

生命體[生物學概念]
生命體[生物學概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命體是指有生命的存在的,包括動物與植物。生命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在體內不是隨機堆砌在一起的,而是嚴整有序的。生命體是開放系統,生命體和周圍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

(圖)生命體生命體

生命體是指有生命的存在的,包括動物植物。並且這裡所指的生命體是指有生命形式的細胞內寄生物分子形式的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衣原體瘧原蟲等。其它的具有生物學活性的各種細胞如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癌細胞等都可視為生命體。

特徵

(圖)生命體生命體——火星

一、化學成分的同一性

從元素成分來看,在已經發現的一百一十餘種化學元素中,各類生命體所必需的元素差不多都是特定的一二十種,其中C、H、O、N、P、S、Ca、Mg、K占了絕對多數。

從分子成分來看,生命體的重要特徵在於,它們基本都含有被稱作生物分子的蛋白質核酸脂質、糖、維生素等有機物,這些有機分子在各種生物中有著相同的結構模式和功能。如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和RNA,生命體內其催化作用酶都是各種蛋白質,各種生物都利用高能化合物(ATP、NADH...)等,都說明生物界在化學成分上存在高度同一性。

二、嚴整有序的結構

生命體的各種化學成分在體內不是隨機堆砌在一起的,而是嚴整有序的。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病毒、類病毒、朊病毒等是否屬於生命範疇至今存在爭論,但它們都需要在細胞結構內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動)。細胞內的各結構單元都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大分子,吳努和複雜,還不是生命,只有當大分子組成一定的結構,或形成細胞這樣一個有序的系統,才能表現生命。失去有序性,如將細胞打成勻漿,生命也就完結了。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有序結構。細胞之上還有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層次。每一個層次中的各個結構單元,如人體九大系統中的各器官,都有它們各自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特們的協調活動構成了複雜的生命系統。

三、新陳代謝

生命體是開放系統,生命體和周圍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流動。一些物質被生命體吸收後,在其中發生一系列變化,成為最終產物而被排出體外,這被稱作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嚴整有序的過程,是一系列酶促化學反應所組成的反應網路。如果代謝過程的有序性被破壞,如某些環節被阻斷,全部代謝過程就可能被打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甚至可以導致生命終結。

(圖)生命體生命體

四、應激性

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發生合目的的反應。包括感受刺激和反應兩個過程。反應的結果是使生物“趨利避害”。在一滴草履蟲懸液中滴一小滴醋酸,草履蟲就紛紛游開;一塊腐肉可以招來蒼蠅;植物莖尖向光生長,這都是應激性

應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但動物的應激性表現及較明顯,更富有多樣性。動物的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是應激性高度發展的產物。

五、穩態

100多年前,貝爾納(C. Bernard)發現,儘管外界環境波動很大,哺乳動物總有某些機制使其內環境維持不變,後來坎農(W. B. Cannon)把這一概念加以發展名為穩態。後來發現,不僅僅哺乳動物,所有的生命體,細胞,群落以至生態系統,在沒有激烈的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也都是穩定的,他們各有自己特定的機制來保證自身動態的穩定。

六、生長發育

生物都能通過代謝而生長發育。一粒種子可以成為大樹,以致可都可以成為青蛙。雖然環境條件可以影響生物的生長發育,但每種生物的生長發育都是按照一定池村範圍、一定的模式和穩定的程式進行的。

七、遺傳變異和進化

任何一個生物個體都不能長期存在,他們通過生殖產生子代使生命得以延續。子代與親代之間在形態構造、生理機能上的相似便是遺傳的結果。而親子之間的差異現象由變異導致。而生物從約38億年前至今,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便是進化的結果。

八、適應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環境,特的結構和功能總是適合於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延續。例如,魚腮的結構適合在水中呼吸,陸地脊椎動物的肺結構則適應陸地呼吸作用。適應是生命特有的現象。

任何一種生物對所處環境的適應總是相對的。同種個體由於遺傳和表型上的差異,對環境的適應也總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只要存在這種差別,哪怕是很輕微的,自然選擇就會發生作用,推動群體向更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奇點結構

生命體的奇點結構是生物存在和繁衍的奧秘所在。任何生命體都是一個開放的宇宙系統,它的存在有賴於外部提供的條件,與外部環境一道構成生命體的整體。比如人這一生物形式就離不開從外界獲取食物等,否則就會死去;離不開與異性的結合,否則就不能繁衍。這種關係自己存在與繁衍的對外界的需求就是生物體的奇點。生命體的奇點結構不同於無生命體的奇點結構,無生命體的奇點是有與外界聯結的能力,而其存在是由統一場場能的結構支撐的,與奇點無關。

基本功能

(圖)生命體生命體——動物

①自我調節。它是生命的一個本質屬性。任何生命在其存在的每一瞬間,都在不斷地調節自己內部的各種機能的狀況,調整自身與外界環境的關係。高等生物的自我調節是多層次的,其中包括分子的、細胞的、整體的調節。即使是原核生物也有自我調節,而且它也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例如,細菌有能力合成許多自身所需要的分子,可是某一分子是否合成,合成的速度如何,則隨自身內部狀態與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細菌內部所需要的分子,既不過多地產生,也不感到缺乏,而是靠自身的調節機制完成的。某一分子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的結構基因兼有調節的功能,即第一個酶既有酶的功能,又起著阻遏蛋白的作用。在遺傳學和生物化學中,這種功能被稱為自我調節系統。這種調節系統最初是在沙門氏桿菌組氨酸生物合成中發現的,隨後在噬菌體黴菌、哺乳動物中也同樣發現其存在。實際上,反饋抑制和誘導系統與阻遏系統的調節也可視為生物自我調節的方式。因為在反饋抑制中,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酶通過與代謝的終產物相結合而發生可逆性失活,使許多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得到調節。在誘導系統和阻遏系統中,甚至酶本身的產生都受到調節。其間的差別在於:在誘導系統中,只有當底物存在時,才產生出為該底物所需要的酶,其方式是底物與阻遏物相結合併使阻遏物失活,從而打開結構基因,以誘導基因活性;在阻遏系統中,終產物抑制著酶的產生,其方式則是阻遏物與終產物相結合而被活化,然後與操縱基因相結合,從而關閉結構基因,以阻遏酶的產生。生物的許多調節系統都比較複雜,它們往往同時具有正向與反向的調節作用。機體的調節機制是自我完成的過程,而調節程式或指令是遺傳下來的、本身固有的,因而這類自我調節系統為生命所獨有。

②自我複製。它是生命系統不同於化學系統的特徵。狹義地說,自我複製是指DNA分子的解旋、兩鏈分開,各自合成互補鏈,從而形成兩個新的然而又相同的分子。廣義地說,包括細胞分裂、繁殖在內。就根據而言,分裂、繁殖也是在分子複製基礎上進行的;就結果來說,所形成的是兩個相同的個體。由於生物繁殖有周期性,同時也由於疾病、雜交等原因會造成某些生物失去繁殖力,所以繁殖難以作為生命的基本屬性。但自我複製則不同,只要不是處於解體狀態下的生命,總存在自我複製。因此,它是貫串生命過程始終的屬性。在離體實驗中,細胞的裂解產物在一定條件下仍然維持 DNA的合成,某些單鏈DNA在人為的條件下也可以轉變為雙鏈形式。然而,非生命系統自身卻不能實現 DNA複製,儘管在人工條件下給予各種必要的核苷酸和解旋酶、聚合酶、連線酶等,DNA也能複製,但其造成的過程是短暫的。自我複製這種功能是生命系統固有的特點。

③選擇性反應。對體內外環境的選擇性反應是生命系統的又一重要特徵。反應是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物質都具有的屬性。不同的是,發生於非生命物質中的物理的、化學的反應,都不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只有生物有機體才獨立地發生反應,而且這種獨立的反應是有選擇性的,它受著有機體自身的控制,並隨體內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固然也存在擴散與滲透作用,但是細胞膜吸收什麼,排除什麼,卻有高度的選擇性。一個明顯的實例是,在細胞膜的主動運輸中,物質逆濃度梯度而運轉。又如,大腸桿菌既可利用葡萄糖,也可利用乳糖作為碳源。當環境中既有葡萄糖又有乳糖時,大腸桿菌的代謝反應首先利用的是葡萄糖而不是乳糖,這時只有組成酶系在起作用,而誘導酶系則是無關的。生物的選擇性反應也是幾個系統協調活動的結果。簡單原核生物的反應是如此,高等生物的選擇性反應更是如此。因為,高等生物體記憶體在各種不同的酶系,這些酶不僅以其高效率的催化為無機催化劑所不可比擬,而且具有嚴格的選擇性。同時,生物體內酶的活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調節和控制,酶與酶之間、酶和別的蛋白質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都會影響酶的活性,而且一個酶的產物對另一個酶的活性也有正的或負的影響。在外部行為上,生物的選擇性反應表現得更為明顯。例如,飽食狀態下的動物對食物不發生反應;新奇的動因最初能引起動物的注意,但久而久之,其反應就變得很弱,等等。事實上任何生物對環境的反應都是有所反應,有所不反應,或者同一動因有時以這種反應形式,有時又以另一反應形式出現。

自我調節、自我複製和獨立的選擇性反應是生命區別於非生命的特徵。生命系統的這些特徵,就其基礎而言,無疑是物理化學過程,服從物理化學規律。可是,這些物理化學變化的結果,卻轉化為生命的東西,成為生命所特有的屬性。雖然這三個基本屬性的某一個,或某個屬性的某些側面,在無機界也可能存在,但只有在生命中這三個屬性才有可能聯繫並相互結合在一個系統中。

完整基因組

(圖)生命體生命體——基因

美科學家成功製造出生命體完整基因組

一個由17人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合成生殖支原體細菌JCVI-1.0中的58萬2970個鹼基對,成功製造出了人體生殖支原體的完整基因組,創造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合成DNA組織,成為合成基因組學的又一大突破。

該小組由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JCVI)的科學家組成,研究成果於1月24日線上公布於美國《科學》雜誌網站。雖然研究人員還需驗證這些人造基因組能否替代細胞中的原始基因組,但對於定製可有效製造藥物、生物燃料以及其他對人類有益的分子的細菌來說,這項工作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

科學家通過5年研究,發現可以利用啤酒酵母的同源重組來快速建立整個細菌染色體,在同源重組過程中,細胞被用來修復受損染色體。實驗由獲取基因組的原始排序開始,以確定起始序列無差錯。由於較長的DNA序列容易斷裂,研究人員首先在實驗室將核酸鹼基逐個累加製造出較短的基因片段。之前日本研究人員也曾把兩個已有的細菌染色體合成為一個較長的染色體。但此次文特爾的研究小組使用的是僅含約6000對鹼基的基因片段。為了區別人造染色體與原始染色體,研究人員在基因片段中加入了許多不同的標示鹼基。

然後,研究人員利用生物酶將這些基因片段拼接在一起,並最終形成了四段DNA序列。最後再將這些序列插入酵母細胞,使之複製並連線成為一個完整的染色體。通過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發現,人造染色體上除了之前留下的標識鹼基外,與支原體的原始染色體完全吻合。

在以往的研究中,搭建DNA結構的積木———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硫胺(T)這幾種化學成分,非常難用人工方法合成到染色體中,而隨著DNA擱置時間的延長亦會愈加脆弱,使研究工作難以展開。之前規模最大的合成的DNA只含有3萬2000個鹼基對,而此次挑戰成功超過58萬個鹼基對,成為整個基因研究領域的巨大成就。

該研究成果使人類在實驗室中以化學方法製造DNA片段成為可能,並為合成與複製DNA的技術提供了新方法。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曾計畫以三步驟製造出人造生命體,如今已到達第二步,接下來研究小組將把人造染色體植入細胞,觀察它們能否使細胞正常工作,試圖創造出完全基於人工合成技術的活體細菌細胞。

生殖支原體是已知生命體中基因組最簡單的一種微生物,它只有一條染色體和517個基因。07年7月,文特爾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替換生殖支原體細胞內的基因組,將山羊支原體轉化為絲狀支原體。這意味著人造生命體已離真實世界越來越近,而關於人造生命科技的倫理考量也終究要提上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