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病毒

類病毒

類病毒與病毒不同的是,類病毒沒有蛋白質外殼,為共價閉合的單鏈RNA分子,呈棒狀結構,這和朊病毒相反,由一些鹼基配對的雙鏈區和不配對的單鏈環狀區相間排列而成。1971由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發現。能侵染高等植物,利用宿主細胞中的酶類進行RNA的自我複製,引起特定症狀或引起植株死亡。類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左右。

簡介

又稱感染性RNA、病原RNA、殼病毒,是一種和病毒(virus)相似的感染性顆粒。類病毒是一類環狀閉合的單鏈RNA分子,分子量約105Da(“真病毒”為106~108Da),含246~401個核苷酸。類病毒僅為裸露的RNA分子,棒狀結構,無衣殼蛋白及mRNA活性。為了和病毒加以區分,故命名為類病毒。在天然狀態下類病毒RNA以高度鹼基配對的棒狀結構形式存在。類病毒能耐受紫外線和作用於蛋白質的各種理化因素,如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不被蛋白酶或脫氧核糖核酸(DNA)酶破壞,但對RNA酶極為敏感。

類病毒是比已知病毒都小的能在宿主細胞內自主複製的病原體之一。它可通過植物表面的機械損傷感染高等植物,並表現出一定的症狀,也可以通過花粉和種子垂直傳播。已發現的類病毒達40多種,其中多為植物類病毒。植物類病毒能引發多種疾病,例如番茄簇頂病,柑桔裂皮病,黃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選擇無感的種子和繁殖體,以及防止機械傳播。

根據是否含有中央保守區和核酶結構將類病毒分為兩個科: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科(Pospiviroidae)含中央保守區,不含核酶保守序列;而鱷梨日斑類病毒科(Avsunviroidae)沒有中央保守區,但有核酶保守序列,能夠自我切割。

發現

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 (70 ℃ ~75 ℃ ) 、對高速離心穩定 ( 說明其低分子量 ) 、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所有這些特點表明病原並不是病毒,而是一種游離的小分子 RNA。在電鏡下可見到這RNA分子呈50nm長的桿狀分子,共有359個鹼基對,並證實是游離的RNA,為此正式命名為類病毒(Viroid)。它通常在宿主細胞核內,植物表面的機械損傷傳染,分子量75000~130000。後又相繼在菊花矮縮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綠斑病(chrysanthenumchlorotic mottle)、柑橘剝皮病(citrus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離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

研究意義

對類病毒的研究可能為揭示生命起源和進化、生命過程的實現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理論問題作出貢獻。

類病毒類病毒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 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藥、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原核微生物細菌古菌
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生物藻類
無細胞生物 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毒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