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市街

瓦市街

又名府學前街,清時府學(今章貢區公安局)、王文成公祠、明倫堂曾築於此段路上,故此得名。

位置

瓦市街,又名府學前街,緣於清時府學(今章貢區公安局)、王文成公祠、明倫堂曾築於此段路上。歷史上還用名針巷子,現為陽明路西段,即章貢區政府左側至建國路與陽明路交會處一段。

歷史

陽明路,是在上世紀30年代改稱的,與當時的文清路、濂溪路一道,取紀念在贛州生活過的歷史名人之意,而且選的都是贛州城內最熱鬧街道來改名。人民路的叫法,是上世紀文革中改稱的,這種意識形態的名稱因為有違贛州百姓的意願,存在了不過十多年,便恢復了陽明路舊名,直到今天。 怕是陽明路這名字是永遠也不會改了。因為在贛州任過巡撫的王陽明,做了太多影響贛州百姓生活與生存的事情。如他平定崇義桶岡亂民之時,為防剌客強行,在贛州推行了官話;他在通天岩完成的心學研究集中國理學之大成,影響深遠,以至今天仍有眾多的學者研究不止。王陽明在贛州百姓心目中是個神化了的人物,事實上,他也的確是一個被後代軍事研究者們推崇為儒將的有學問有膽略的文化人、詩人、軍事家。他到贛州來平亂之時,已是五十多歲的老人了,朝庭是實在找不出人才,才把這位一腔抱負卻一生不得志的奇人調任過來的。不想,他卻公私兼顧,即完成了平亂任務,又完成了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心學研究,使贛州這個理學祖地,又深化成為宋朝理學的重要分支——心學。說來也有趣,贛州一個中小城市,竟客留了數位影響歷史的巨人級大哲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王陽明,成了中國理學、心學發祥地,這不能不說有點歷史機緣與巧合,是贛州這塊土地風生水起有靈光,還是理論家、哲學家們到了這,便頓然智慧非凡?當完成南贛巡撫平叛職責、完成他的私活之心學研究,當贛州的風吹得王陽明感到淒冷蒼涼,這位老人自感到了身體欠佳,便想把這副軀體留給故土浙江餘姚(慈谿),於是,他急急奏告朝庭,甚至是不及回復便啟程了(為此,他死後還為政敵作為把柄在攻擊),不想天地無情,行至大余,拜謁過有些詭秘的丫山古寺後,五十七歲的他次日便病死於舟中。看來,還是贛南這塊土地多情,既留下了他的官話官史,還留下他的思想靈魂......
瓦市街,歷史上稱過針巷子,有兩個原因致名。一是這街“小如針窄”,今天的大馬路是1933年廣東軍來了之後開拓的,之前的街形如小巷,全是石條鋪街,也沒有形成騎樓形勢;二是這街在民國時,確是條行業街,標誌物是在當時的府學前東側有一座牌坊樓,賣百貨、文具、書籍,府學前之西是石印店,另有賣針線、錐子、物什什麼的小店分布在這小街巷中。
有人猜測,瓦市街之名源自明朝,遠在清朝流行“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之前。那時的瓦市街會不會也是條類似於瓷器街一樣的行業街——專事瓦缽類物品買賣呢?想想,也不是絕對不可能,只是生意人的吆喝聲喧嚷一片,便是如何與這府學與文廟相和諧?!我的忘年文友華林先生以為,明朝的這條毗連府學前的街道,應該是條贛州唱戲說書的文藝街。“勾欄瓦市”,從來就是指梨園場所,如同南昌的瓦子角,這類處在市中心地段的瓦市瓦角,均是文化與讀書人風雅之去處。
只可惜,今天的人們,已完全想像不出當年這瓦市街的風流與浪漫了。只有府志上一幅府學的全景圖,非常簡潔地勾勒出了包容前來中舉與風流的學子們之學習場所形態,今天,府學的舊址前還有兩株高大華美的白玉蘭芬芳醉人,讓人遐想那往昔的浪漫情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