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瓊劇起源的問題,至少可以歸納出四種觀點:
(一)“模仿說”,其代表為《海南島志》。其志曰:“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明之國中葉,土人仿之,而土劇遂興。”也就是說,瓊劇是明初的海南人對流行於元代的木偶戲的模仿。此說其實是中國戲曲“模仿說”的翻版。先秦“優孟衣冠”和宋傀儡戲表演,都曾被認為是戲曲的起源。
(二)“外來說”,其堅持者多為瓊劇老藝人。崖城老藝人范景樂說:“瓊州土戲的前身是雜劇,來源於福建。崖州人過去稱瓊劇為閩南雜劇、瓊州雜劇。”瓊東老藝人李斗光說:“瓊劇源淵於潮州的正音戲,後學潮劇才文戲唱瓊音,武戲含官話。”在中國戲曲的起源問題上,也曾有人認為中國本無戲曲,是在漢代受到來自印度的梵劇的影響後,才有產生了中國戲曲。
(三)“土著說”,此說在瓊劇界頗有影響。明確提出此說者,是著有《海南漢人戲劇概論》一文的岑家梧。他認為,瓊劇起源於海南當地民間歌謠,是一種土生土長的藝術。擁護此說的較多,認為瓊劇界流傳的“無中板,即無瓊劇”,就是此說的佐證。他們認為,作為瓊劇的核心----“中板”先於瓊劇,其源頭為海南的民間歌謠。陳之也《瓊劇史略》認為:“海南土戲產生後,根據海南語音的特點,對梨園戲音樂唱腔加以發行吸收了本地民歌小調、歌舞八音,甚至拋棄了曲牌,僅留滾調部分,由此逐漸顯出地方色彩。”這就是說,先有海南土戲,然後才有土戲對梨園戲等弋陽腔諸劇的吸收改造。
(四)“宗教說”。瓊劇愛好者幾乎眾品一詞:“瓊劇來源於道教”。這種觀點其實是王國維的“巫覡說”。在《宋元戲曲考》中,王國維指出:“後世戲劇,當自巫、優二者出”。“巫與優之別:巫以樂神,而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而優以調謔為主;巫為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之。”他還認為,戲曲與“巫”的關係要比與“優”的關係更密切:“巫覡之興,雖在上皇之世,然俳優則遠在其後。”“巫”,在《說文解字》中,被解為“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瓊劇源於道教的觀點雖然缺乏有力的論證,但決不可忽視。
詳細介紹
瓊劇,亦稱海南戲,瓊州戲,屬南戲一支。歷史悠久,是海南島大眾百姓和海外華僑十分喜愛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劇種。和粵劇、潮劇、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瓊劇表演形式靈活多變,唱腔曲調優美,慷慨激昂,喜怒哀樂,盡在曲中。行當角色起初只有生、旦、淨、醜四個大行當;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才發展為生、旦、淨、未、醜、雜六大行當。
瓊劇的藝術遺產豐富。它的傳統劇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戲(以唱功為主),如《槐蔭記》、《琵琶記》等800多出,二是武戲(以做功、武打為主),如《楊家將》、《封神演義》等歷史、神話小說戲等400多出;三是文明戲,又稱時裝旗袍戲,如《空谷蘭》、《斷腸草》等130多出。建國後經過整理、改編、創作和移植,出現了一批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如《紅葉題詩》、《張文秀》、《搜書院》、《狗銜金釵》等。這些劇目,故事動人,唱詞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現在,除海南瓊劇院外,全島18個縣市都有專業的瓊劇團。從事瓊劇藝術活動的人數達2000多人,許多鄉村都成立有業餘瓊劇團,演出活動十分活躍。
著名曲目
久演不衰的優秀劇目如:
《啞女告狀》《秦香蓮》《紅葉題詩》、《張文秀》、《搜書院》、《狗銜金釵》等。
表演名角
表演名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