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興隆山以推廣道都著稱。相傳此山以東1公里有座雲盤山,那裡曾是軒轅黃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們為了祭奠黃帝,決定在雲盤山建道觀,不料夜間有神狐將五色道旗銜至興隆山,於是便易地而建。興隆山也由此披上一層神秘色彩。大約到明代中後期,這裡就有廟宇建築,至清順治、道光及光緒年間達到72座,主要分布於三峰之上。廟建以主峰最為集中。沿其東坡拾階而上,三座雙層靈官樓因地勢而建。穿過兩層門洞,再沿南側絕壁邊緣踏著石板路可直達主廟祖師宮山門下。沿途有關帝廟、藥王(孫思邈)洞、三官廟、林公寺等,布局錯落有致,各有風姿。然後踩極陡極險的33級台階上至大殿正門,“興隆寶山”四個大字赫然入目。跨入山門,中為祖師殿,左有百子閣、釋加牟尼殿,右有菩薩殿。建築多為磚石磚木結構,檐角飛翅,脊獸望空,古樸典雅而又肅穆森然。東峰供十殿閻君,峰頂為魁星廟,廟基突兀,七棵百年古松迎風傲立,百里可眺。西峰供玉皇大帝、龍王、馬王、牛王、城隍、土地諸神,廟林相映,頗為壯觀。廟內塑像壁畫,無不神采奕奕,生動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道教以勸人向善為本,東峰第一座廟門有聯曰:“舉念肝(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存志正直見吾不拜何防(妨)”,向被楹聯家稱道。
1935年10月15日,紅一方面軍一部自河連灣分路東進至興隆山,中劍英、鄧發、張經武等領導同志曾在神龕下過夜,司令部及電台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就設於祖師殿內。興隆山是紅軍長征在甘肅境風的最後一處宿營地。
旅遊建設
1959年3月,縣辦國營四合原林場在山上建立,這裡的綠化狀況有了新的保障。1967年秋,興隆山曾慘遭“文革”破壞,許多廟宇被毀。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和紅軍長征紀念地,1981年,興隆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恢復廟會。1982年春,環縣人民政府出資1萬元並指示縣文化館對所余廟建進行了維修加固。後經逐年建設,18座廟宇得到修復,封山綠化進程明顯加快。1999年,甘肅省林業廳批准興隆山為國家森林公園。之後,四合原鄉黨委、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及時成立了興隆山管理委員會,規劃公園建設範圍1萬畝,確定以興隆山為中心3萬畝區域為生態建設示範區,新植油松側柏1500畝,其它林木1.1萬畝,使公園有林面積達到2.5萬畝,林區比原來擴大4倍。目前,興隆山方圓10平方公里植被茂盛,一片蔥蘢。2001年,耿灣至興隆山三級砂石公路開通,現柏油罩面工程也已立項待建。未來的興隆山,將進一步走向興隆,成為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於一體,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度假、避署、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