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玉泉寺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玉泉寺內的隋代鐵鑊、唐代吳道子石刻觀音像佛教文物相當珍貴,月月桂、並蒂蓮、唐代銀杏等奇花異木獨具特色。景工內還有漢雲長顯聖之地、中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等三國遺址。近年來,又開發了青龍洞、開放了鐵塔地宮等新景點,修建了三國度假村、登山台階和新山門等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傳為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真跡。寺內有古柏、銀杏、並蒂蓮、月月桂、珍珠泉。
玉泉寺與浙江的國清寺、山東的靈岩寺、江蘇的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叢林“四絕”。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法瑱大師增建了部分寺院。宋代天禧年間(1017~1021年),因明肅皇后崇信佛教,故而大興土木,一時間,寺院“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此後的元、明、清各代均對其進行過修葺。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毗盧上方、東堂、西堂、般舟堂、藏經樓等。
大雄寶殿始建於南宋,整個殿高達21米,七開間,立柱72根,均採用名貴的楠木作梁架斗拱,且用材碩大,木質上好。天花藻井雕樑畫棟,色彩艷麗,建築結構體現了濃厚的元代風格。大殿前有重達3000多斤的隋代鐵鑊、元代鐵釜和鐵鐘。在大殿的側面有石刻觀音畫像,相傳其作者為唐代名家吳道子。畫像為男首女身,體態婀娜,不失豐潤,衣闕飄飄,或舒或卷,流暢自然,筆力剛勁有力。
玉泉寺現存主要殿堂有:彌勒殿、大雄寶殿、毗廬殿、韋馱殿、伽藍殿、千光堂、大悲閣、十方堂、藏經閣、文殊樓、傳燈樓、講經台、般舟堂和圓通閣等。其中大雄寶殿最為雄偉瑰麗,系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築面積1253平方米,通高21米,面闊九部,進深七間,梁架為抬梁穿斗式,立柱72根,斗拱154組,開花藻井,彩繪斑斕。殿前置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鐵鑊、元代鐵釜、鐵鐘等珍貴的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寺內古柏蒼勁,銀杏葉茂,並蒂蓮艷,桂花溢香,修竹翠叢,莊嚴謐靜。
地理位置
玉泉山,一名堆藍山,又名覆船山,它海拔400米,是一個以森林景觀為基礎、佛教文物為主體、三國遺蹟為依託,融其它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森林公園、中國AAA級旅遊區。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可供開發面積69平方公里。玉泉山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景區森林覆蓋率達85%以上,動、植物品種繁多,並有大量珍稀物種。景區以名山、名寺、名水、名塔而聞名遐邇。玉泉山素“三楚名山”盛譽,是一座佛教名山;玉泉寺始建於東漢末年,為中國歷代著名的佛教寺院,是天台宗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的道場和天台宗的祖庭之一,以“荊楚叢林之冠”著稱;珍珠泉是中國三大著名珍珠泉之一;棱金鐵塔建造於北宋年間,是中國現存最高、最重和保存最完好的鐵塔。玉泉寺及鐵塔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泉寺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玉泉寺內的隋代鐵鑊、唐代吳道子石刻觀音像佛教文物相當珍貴,月月桂、並蒂蓮、唐代銀杏等奇花異木獨具特色。景工內還有漢雲長顯聖之地、中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等三國遺址。近年來,又開發了青龍洞、開放了鐵塔地宮等新景點,修建了三國度假村、登山台階和新山門等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淨結廬於此。南朝後梁大定五的(559年),梁宣帝蕭察敕玉泉為“覆船山寺”。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晉王楊廣應智頭奏請在此起寺,敕名“一音”,後改為“玉泉寺”;隋開皇十四年(594年),楊廣敕封智頭為“智者禪師”,並親書“智者道場”匾額。唐貞年間(672——649年)僧法瑱增建;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詔請寺僧弘景為師;後周長壽三年(694年)金輪聖皇帝親授舍利並敕建七層磚塔瘞之;三朝國師神秀在寺創禪宗北宗。宋天禧末年(1021年)明肅皇后感慕容邂逅之恩,捐銀擴建,改額為“景德禪寺”;崇寧時又敕為“護國寺”。元世祖、武宗、仁宗皇帝敕修。明、清屢毀屢修。1949年後又進行了多次修葺。現存殿堂樓閣多具明清營造風貌,其間也部份保留宋、元規制遺風。玉泉寺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鼎盛時期其規模“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後十里”,被譽為“三楚名山”、“荊楚叢林之冠”。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普淨和尚在此結茅為庵,打坐修行。南北朝後梁大定五年(公元559年)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即今玉泉寺)。
隋開皇年間,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口和尚在這裡正式創建了玉泉寺。
唐朝時,禪宗北宗神秀從黃梅東山寺來此弘揚禪法,四海傾仰。
宋朝時,宋真宗明肅皇后對玉泉寺加以擴建,並改額為“景德禪寺”,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
明初,恢復“玉泉寺”名號。
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敕賜“荊楚第一叢林”匾額。
1983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對外開放寺廟之一。
1985年8月,玉泉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由文物部門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在寺僧人成立了“當陽縣玉泉寺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務,明玉法師任主持。
1987年,玉泉寺恢復了十方叢林體制,明玉法師升座為方丈,並按照叢林制度按排了相應的執事。
歷史人物
關羽,又名關雲長,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解州),東漢末年投奔劉備,後在湖北當陽戰敗被殺,且身首異處,相傳關羽被殺後託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普淨大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說,你過五關斬六將,這些人的頭向誰去討還?關羽頓然覺悟,歸依空門,關羽是在宋代以後才名聲大震,因其為“忠孝義節”的楷模而屢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為“武聖人”佛家尊其為“伽藍神”代價則尊其為“關聖帝君”關公是唯一受到“儒釋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可以說關公成為神和以後的關公崇拜,和關公文化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漢建安年間,普淨禪師於此 結茅為庵,梁宣帝敕旨建寺,初名覆船山寺。隋開皇時,智者禪師建寺三十六所,將玉泉、棲霞、靈台、天台 並列為“天下四絕”。唐貞觀中年,僧人法真增建。宋天西竺遺風禧末年,明肅皇后重修,改為“景德禪寺”。其規模“為 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 里、右五里;前後十里”,為“荊楚叢林之冠”。現存主要殿堂尚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廬殿、上方殿、東 堂、西堂、般舟堂、藏經樓等。殿前有鑄於隋大業十一年重三千斤的鐵鑊,還有元代鐵釜、鐵鐘。
景點簡介
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有玉泉鐵塔一座。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稱“棱金鐵塔”、“千佛塔”,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全身甲冑,腳踏仟山,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鉤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龍頭以懸風鐸;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跡,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幅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玉泉鐵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鐵塔,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玉泉寺北側顯烈山下有中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祠前有一泓珍珠泉水,俗名“金龍池”,相傳為三國蜀將關羽死後顯靈之處。珍珠泉為中國三大間歇名泉之一,宋朝蘇軾稱之為“漱玉噴珠”,明朝袁宏道贊之為“珠泉跳玉”。遊人若臨岸靜觀,則清碧如玉,泡如珍珠,若擊掌跺石,則泉沸水涌,迭如貫珠,其水質甘冽醇香。泉南山腳豎有明萬曆所立石望表,上刻“漢雲長顯聖處”;望表西有清阮元念唐碑書“最先顯聖之地”石碑一通。泉上珍珠橋為1949後增建,珠泉虹橋交相輝映,分外妖嬈。循寺北向西,在溪水湛天、千年銀杏、獅子崖、梅花井、智者洞、宋敕修傳燈錄院遺址、金霞洞、一線天;向南有退居、紫柴庵、幻霞洞等人文景觀、名勝古蹟深藏幽谷。
玉泉寺東有棱金鐵塔,為中國最高鐵塔。原稱佛牙舍利塔。在玉泉山玉泉寺前土丘同。北宋嘉祐六年(1061的)所鑄。塔基用特製青磚砌成,塔身全為生鐵鑄成,據塔銘記載:共用鐵“七萬六千六百斤”。塔為雙層須彌座,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和海山、水波、海藻等紋樣,線條流暢。台座八角,各鑄有托塔力士一尊,均全身甲胃,腳踏仙山托頂塔座,體態剛健,狀極威猛。塔身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層,高16.7米,每層均設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在相對四面各設一蓮弧門龕,其餘四面施造佛像及其他紋術,在角梁飛檐的前端,鑄出凌空龍頭,用以懸掛風鐸。在二層的四面,分別鑄有塔名、塔重、鑄塔時間、工匠姓名入有關事跡。塔體系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形體挺拔纖瘦,穩健玲瓏,每值夕陽照射塔身,紫氣金霞,交相輝映,“鐵塔斯社棱金”,蔚為奇觀。此塔在九百多年以前所鑄當時尚無起重設備,只靠人力所為您想像的到嗎。千年不銹又是一奇。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築,坐西朝東,門前有寬闊的廣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除了高大的中門外,在盡間各開一園門,南盡間作票房。粉牆高5米;屋面為單檐硬山灰筒瓦頂,正脊的雲龍拼版和吞脊大吻,全部是灰陶製品。殿內梁架為木結構穿斗式,是鄂西地方民居的一般做法。殿內造像全為現代重塑。明間正面本尊,是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漢白玉石料。彌勒佛背後,雕塑手執寶杵,現天將軍身的韋馱天像,全身金盔金甲,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南北梢間,塑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始建時間不詳,自明代以來經過多次重修。1990年,當陽市地方財政撥款,全落架大修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居天王殿之後,兩殿之間有丹池、青石甬道相連。現存大殿為明代風格的建築。建築通高21米,台明面闊40米,進深30米,高0.4米,建築面積1253平方米。台明上立柱三層,即廊柱、檐柱、金柱各24根。72根立柱全部是金絲楠木。整體梁架吸收了我國南北古建築的優良傳統,採用了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手法,榫卯結構,具有很好的防震功能。明間立柱用材碩大,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屈指可數的單體大佛殿之一。殿中斗拱,分內槽、外槽二種,共154朵。天花板共91塊,每塊厚0.05米,1.66米見方,上面用礦物顏色貼上彩畫,彩畫種類有火珠、雲龍、蓮荷,色彩邊緣以松煙墨重重勾勒,不失傳統風貌。大殿屋面為重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頂,正脊高1.3米,以40餘塊灰陶花版拼成,兩面各有高浮雕5條騰雲駕霧的蛟龍。正脊兩頭的吞脊大吻,各高1.8米,是明代典型的官式建築造型手法。在屋面的2260餘件藝術構件中,大吻是唯一的明代原件。其餘藝術構件,是1982年大修時,聘請山西應縣老工藝師遲亮夫婦重新塑制的。殿上檐“智者道場”直匾,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手筆。殿內並排砌有三個須彌座,中間的塑像為釋迦牟尼佛,坐像與須彌座通高8米。南次間須彌座上供奉阿彌陀佛,北次間供奉藥師佛。殿內南北山牆下,各塑羅漢九尊,皆為坐姿。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雕塑。觀世音菩薩身後,雕塑20尊威德諸天群像,同時夾雜著中國神話人物,如海龍王、千里眼、順風耳等。海島觀音兩側,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對稱。另外,在殿內西北角供奉一尊銅胎地藏王菩薩坐像,東北角安裝幽冥鐵鐘一口。
大雄寶殿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593),歷代重修。1982年至1984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全落架大修。
毗盧殿
毗盧殿大堂即法堂,也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場所,在寺院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大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檐下懸掛“毗盧上方”匾,王任重題。大堂中央,供奉毗盧遮那佛一尊。佛座四周,龕內塑500羅漢坐像,另增一尊執扇濟公像。大堂經歷次改建,形成兩坡水硬山小青瓦頂,結構簡單。大堂南山牆有小門通觀音堂,堂中塑千手千眼觀音像一尊,堂中有小天井,天井內有小假山。毗盧殿清代多次大修。196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4萬元修復,1975年再次小修。
上方殿
上方殿與毗盧殿北山牆相連,坐西朝東,中間是大天井。上方殿第一進大門兩側,南間為燒香師住,北間為衣缽師住。穿過天井,是第二進,面寬三間,三間統連,中無立柱,俗稱大廳,廳南北兩側擺紅木坐椅,是平時住持與八堂當家師議事的地方。大廳之後是面寬三間的方丈樓,樓下是方丈室、會客廳,樓上是陳列室,掛名人字畫,擺鎮山八寶等珍貴文物。上方殿是清代寺院中建築最精美的地方,抗日戰爭期間被大火燒毀,現僅存遺址。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吞珠閣,在毗盧殿之後。觀音殿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十八年(1679),川湖總督蔡毓榮、守備劉漢臣捐造觀世音菩薩泥金大像供奉於殿內。殿前平台上,放置元代大鐵釜二口,鐵香爐一隻,四周植有桃、杏、石榴、柚子、羅漢松等果木樹和觀賞樹。觀音殿面寬五間,共兩進,中隔天井,兩側有圍屋,殿外築有封閉的圍牆,十分幽靜。觀音殿及圍牆1960年後倒塌,現遺址處僅存元代鐵釜一口,重3000斤。
天上天
天上天在觀音殿之後,有台階50步通天上天大門。天上天面寬五間,五底三樓,屋面為硬山小青瓦頂。1966年自然塌毀。玉皇頂
玉皇頂又名玉皇閣,在天上天之後,面寬五間,共兩進,兩進之間有天井。第一進單檐歇山小青瓦頂,第二進重檐硬山小青瓦頂。第二進樓下供奉佛、菩薩像,樓上供奉民間信奉的雷公和閃母娘娘造像。玉皇頂南側在清代末年尚有小泉,祖印和尚曾於泉畔築石室閉關。抗日戰爭時期,玉皇頂建築塌毀,泉眼枯竭。人文景觀
玉泉鐵塔
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有玉泉鐵塔一座。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稱“棱金鐵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鉤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龍頭以懸風鐸;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跡,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副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玉泉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鐵塔,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顯烈祠
玉泉寺北側顯烈山下有中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祠前有一泓珍珠泉水,俗名“金龍池”,相傳為三國蜀將關羽死後顯靈之處。珍珠泉為全國三大間歇名泉之一,宋朝蘇軾稱之為“漱玉噴珠”,明朝袁宏道贊之為“珠泉跳玉”。遊人若臨岸靜觀,則清碧如玉,泡如珍珠,若擊掌跺石,則泉沸水涌,迭如貫珠,其水質甘冽醇香。泉南山腳豎有明萬曆所立石望表,上刻“漢雲長顯聖處”;望表西有清阮元念唐碑書“最先顯聖之地”石碑一通。泉上珍珠橋為1949後增建。循寺北向西,有溪水湛天、千年銀杏、獅子崖、梅花井、智者洞、宋敕修傳燈錄院遺址、金霞洞、一線天;向南有退居、紫柴庵、幻霞洞等人文景觀、名勝古蹟深藏幽谷。
玉泉八景
明朝末年,玉泉寺有十處風景點,分別為智者洞、朝陽閣,金龍池,珍珠泉,楞枷峰,講經台,松風亭,石乳窟,行宮台,古郵亭。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重修山志,改為八景:珍珠跳玉、鐵塔棱金、妝檯鏡月、溪水湛天、知識禪關、唐賢碑碣、郵亭夕照、畫閣朝陽。
文化傳播
宗教地位
天台宗祖庭
玉泉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祖庭之一。智顗大師在此創立天台宗,其重要代表著作《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均在玉泉講演結集,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東土釋迦”,“九旬談妙”等佳話。北禪宗祖庭
玉泉寺也是禪宗北宗祖庭唐國師神秀的道場。唐儀風年間(公元676-678年),神秀自黃梅五祖來到玉泉寺,在寺東開闢道場駐錫傳禪20餘年,朝野欽重。圓寂後,靈骨歸葬於玉泉寺東楞伽峰。自唐以來,玉泉寺教、律、密、禪、淨兼修,諸宗競秀,各派流光,高僧輩出,見諸記載的有一百二十多位大德高僧,其中被歷代帝王封為“大師”和“國師”稱號的就有十人之多。自智顗開始,下傳章安灌頂,再傳道素、弘景、惠真、彌陀承遠、法照等,以次傳燈,延及後世。弘景律師兼通天台與南山律,在此出家、弘法、圓寂。他從章安的門人道素學天台,從道宣律祖學南山律,協助實叉難陀翻譯八十卷《華嚴經》,景龍二年(708)三月為鑑真授具足戒。弘景法嗣有惠真、鑒真、普寂、懷讓等。鑒真奉大唐皇帝之命東渡日本傳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始締者,千古流芳。普寂後承神秀法脈,稱北禪七祖。懷讓禪師於玉泉寺皈依弘景禪師出家,後接曹溪惠能法脈,世稱“南嶽懷讓”。一行本普寂弟子,再隨惠真研習天台教觀與戒律,後受敕命輔助善無畏,為我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和密宗一代宗師。承遠,24歲禮惠真出家,後受命住錫南嶽衡山,為淨土宗三祖,其弟子有淨土宗四祖法照等。荷澤宗創始人神會於(967—701年)在此從神秀學習禪法,神秀赴京前勸其到曹溪惠能處學習,頗受惠能器重,系南禪立派重要人物。後有唐末五代詩僧齊已,宋慕榮、道源、務本、承皓,元藏山、鐘山,明正誨,清恆河、蓮月、亮山,近現代有祖印、塵空等。北宋天禧年間,道源於玉泉山傳燈錄院編撰完成我國禪宗重要歷史文獻——《景德傳燈錄》。
伽藍菩薩道場、關公信仰的發源地
玉泉寺也是伽藍菩薩道場、關公信仰的發源地。唐《重修玉泉關廟記》載:“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於神遇(關公),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又據載,當年智者大師至覆船山一喬木下趺坐入定,見一人前致敬曰:“予即關某,死有餘烈,故王此山。禪師何枉法足?”。又言:“弟子願與子平建寺。”寺成,關公向大師乞受歸戒。由此,關公成為保護伽藍、護正祛邪的護法神,並為後人尊為“武財神”。現玉泉寺山麓尚有“漢雲長顯聖處”石望表(明代),全國最早之關廟“顯烈祠”(始建於南北朝前)。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派官專程到玉泉寺祭祀關公,是見於史籍最早的官祀記載。
歷代詩作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唐代·李白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文,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玉泉道中作
唐代·元稹
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
早農半華實,夕水含風涼。
遐思雲外寺,峰巒渺相望。
松門接官路,泉脈連僧房。
微露上弦月,暗焚初夜香。
谷深煙靄淨,山虛鐘磬長。
念此清境遠,復憂塵事忙。
行行且前路,勿滯分寸光。
紫蓋山還經玉泉寺
唐代·張九齡
指途登楚望,策馬傍荊嶺。
稍稍松篁入。冷冷澗谷深。
觀奇逐幽渺,歷險忘嶇嵌。
上界投佛影,中天揚梵音。
焚香懺在昔,禮足誓來今。
靈異若有對,聖仙其可尋。
高僧聞逝者,遠俗是初心。
蘚駁經行處,猿啼宴坐林。
歸真已寂滅,留跡豈湮沉。
法施自此廣,何雲千萬金。
送慧雅法師歸玉泉寺
唐代·賈島
只到瀟湘地,洞庭湖未游。
飲泉看月白,下峽聽猿愁。
講不停雷雨,吟當近海流。
降霜歸楚夕,星冷玉泉秋。
次張曲江
元代·衛應宸
先賢碑碣在,遠寓白雲嶺。
閱歷於戈久,消磨歲月深。
時欣逢大運,誰挽過崎嵌。
寺復追前世,人今嗣好音。
宏辭傳自昔,美事見於今。
殊跡幾磨滅,高人重討尋。
重新誠盛德,廢舊是何心。
麗藻輝禪剎,神機邁少林。
斯文無泯絕,萬事有升沉。
屹立招提境,尤勝布地金。
玉泉寺同黃平倩賦
明代·袁宏道
藍堆翠撲幾千年,銀浦何人也覆船。
龍伯徙來方闢地,蠶叢緣此遂登天。
紅霞抹額將軍拜,白石橫煙幼婦眠。
間與敵人池上語,摘將仙掌試清泉。
寺廟活動
玉泉寺常見的佛事有水陸、焰口、盂蘭盆會等。1987年之後,每年一度的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是重要佛事活動之一。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又叫水陸會,水陸道場,全名“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現在通行的水陸法會分內壇、外壇。內壇依照儀文行事,外壇修《梁皇懺》及誦諸經。
焰口
焰口是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事。放焰口時間是在黃昏或晚上,每台約需三小時,施主及兩序大眾均得參加。水陸法會期間,每夜放焰口1台,第6夜放5台,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眾都參與法事,為法會最隆重的時刻。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孟蘭盆會是玉泉寺每年重要佛事之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自從1985年僧眾進寺之後,每年都舉行盂蘭盆會,施主樂捐淨資,供養眾僧。
祈禱世界和平法會
這是近代興起的一種佛事活動,旨在追悼為國捐軀的陣亡將士,超度在歷代戰爭中死亡的無辜冤魂。法會由方丈主持,兩序大眾誦經回向,灑淨薦食。抗日戰爭勝利後,寺僧曾於1946年秋天舉辦一次和平祈禱會,並派法師到遠安鹿苑寺主持了類似的法會。1986年6月27日,寺僧在大雄寶殿內舉行第一屆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有百餘名外地僧眾參加祈禱。此後每年八九月舉行一次,已成慣例。1995年的祈禱會最為隆重,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意義十分重大。
特色物產
玉泉寺仙人掌茶,源遠流長。其形扁平似掌,茸毛披露,湯色淡綠,香味持久。自唐李白為之命名以來,廣為世人所珍愛,是為“玉泉山珍”。
歷史地位
玉泉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朝時為天台宗祖庭之一,智者大師在此宣講《法華玄義》、《摩訶止觀》,首創天台宗道場;唐為禪宗北宗祖庭,弘景、神秀、普寂、一行等高僧在寺創倡漸悟禪法;宋釋道源、宋綬、宋祁編撰《景德傳燈錄》於此寺;張九齡、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等歷代文人墨客為之留下許多詩詞、碑刻;中國關公文化也淵源於此。名山、高僧、英雄三位一體與玉泉古剎相得益彰。玉泉寺著名的祖師有智頭、神秀等,著名方丈有弘景、一行、齋己、慕容、務本、廣鑄等。已故方丈釋明玉,84歲,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湖北省佛協會長,宜昌市、當陽市政協委員。現任監院寬一,57歲。
旅遊貼士
位置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玉泉村230縣道當陽玉泉風景區內。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
交通信息
1、在宜昌長途汽車站乘坐前往當陽的車,在長坂坡下車即到。
2、宜昌東站乘坐開往當陽的火車,下車後乘坐當地的麵包車或者摩的到景區。
宜昌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宜昌古稱“夷陵”,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歷來被稱作“川鄂咽喉,鄂西重鎮”、“三峽門戶”。宜昌是一個始於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城,悠久的歷史和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工程使宜昌聞名於世。 |
景點 | 葛洲壩|長坂坡|曉峰風景區(野人谷)|夷陵長江大橋|宋山森林公園|關陵|長陽清江畫廊|三峽大壩|白馬洞|濱江公園|猇亭古戰場|昭君故里(明妃村)|古潮音洞風景區|高嵐風景區|金獅洞|興文塔|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下牢溪|後河原始生態旅遊區|九畹溪|夷陵廣場|罈子嶺|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車溪| 屈原故里|柴埠溪大峽谷|黃牛峽| 黃陵廟|玉泉寺| 長陽蘭草谷|白果樹瀑布| 滴水岩瀑布| 紫陽龍洞| 西陵峽 |瞿塘峽 |巫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