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寺及鐵塔
正文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在湖北省當陽縣城西南15公里的堆藍山(又名覆船山)山麓。據《玉泉志》載,寺創建於隋開皇十二年(592),唐宋之間迭經修葺擴建。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面東。現存大雄寶殿、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禪堂、齋舍數百間。寺外有鐵塔一座,寺內尚有隋大業十一年(615)鑄造的重達1.5噸的鐵鑊和元代的鐵鐘、鐵釜等附屬文物。
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周圍廊。通面闊40.26米,通進深 28.16米(均包括廊間),連台明在內面積為1253 平方米,通高 21米多。單層重檐歇山筒板布瓦頂,外觀莊嚴凝重。大殿平面的柱網排列整齊,共用柱72根,金柱、檐柱和廊柱各24根,全部用上等的金絲楠木製作。金柱直徑65~67厘米,長 10.88米。大殿上下檐及殿身內槽,均施用斗栱,計有 9種共 154攢。梁架結構下架為抬梁式,其上架的九步脊檁、金檁等全部由置於承重樑上的童柱直接支承,各童柱之間串以扁枋,系穿逗式。這種抬梁和穿逗共用的結構在實物中並不多見。大殿兩山及前後檐的盡間砌築磚牆。前後檐明、次、梢間均裝六抹頭正方格眼格門 6扇。金柱所形成的內外槽斗栱之上共裝方形大天花板91塊,上繪行龍、蓮荷等圖案。
關於大殿建造年代沒有明確記載,80年代大修中在一塊磉墩石的底面發現有元至元的題刻;上檐斗栱的下昂做法雖反映了宋元的特點,但風格上卻是明以後的;根據碳14 的測定,柱、梁、檻框的年代均在 500 年上下,只有廊柱的年代為 275±80年。因此,大殿的建造年代應在明初,而周圍廊則是崇禎十五年(1642)修葺時添建的。
鐵塔全稱“如來舍利寶塔”,全部由鐵鑄成,矗立在寺前方的丘台上。鑄造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鐵塔造型通體仿木結構,樓閣式,八角十三層。全塔由41塊預鑄好的構件分層疊壘而成,總重量7.6萬斤。總高18米多。外觀峻秀挺拔。塔底部為滿鐫海浪紋的基座,其上為須彌座,各角鑄金剛力士,束腰每面鐫一坐佛,上枋每面鐫二龍戲珠。塔身每面鑄出柱額等構件,其四正面的奇數層和四斜面的偶數層,正中均劈券門,自底層至頂層均有明顯的收殺。2層以上施平座及勾欄。各層檐部及平座均施斗栱;各層檐部下有椽飛,上有勾滴,檐角處伸出似套獸的長頸龍首。各層塔身每一面都鐫有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或鐫二弟子或二菩薩。斗栱的栱眼壁及闌額上檻之間滿鐫小坐佛,故有“千佛塔”之稱。所有佛像等的鑄造工藝雖然顯得比較粗獷,但其形象卻生動傳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立文物保管所,70~80年代先後對大殿蛀空的58根木柱進行了化學材料灌注加固;進而又徹底翻修。1984年劃歸宗教部門管理使用後,重塑了3尊大佛及十八羅漢。鐵塔第7層以上向東北方向傾斜,部分構件殘損,急待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