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卓舞

玉樹卓舞

玉樹卓舞流傳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

概述 

玉樹卓瑪玉樹卓舞
玉樹卓舞流傳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民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
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歷史溯源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

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偉大河流的共同發源地,這裡蘊藏著豐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種類繁多,內容也包羅萬象,素有藏族“歌舞之鄉”的美譽。玉樹民間舞蹈主要由“卓”、“依”、“熱巴”、“熱依”和“國哇”等幾大類組成,風格迥然,神韻各異,其中的“卓”舞最負盛名。
在玉樹藏語里,“卓”是舞、跳的意思,有的藏區也稱“鍋莊”,它是一種種類繁多,自娛性很強的民間舞蹈。在眾多的“卓”舞中,最有影響的要數“求卓”。“求卓”亦稱“切卓”,原是玉樹地區民間求神、敬神、請神的舞蹈,因包含驅邪祈祥的寓意而被吸收到寺院舞蹈之中,並形成和延續到“羌姆”(藏傳佛教各派寺院舉行宗教祭祀活動即大法會上跳的宗教舞蹈)表演中。後來,它又從寺院流傳到民間,經過歷代傳承,發展至今。
在玉樹民間認為,“求卓”是藏族最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時就已經產生了。傳說,7世紀文成公主遠嫁西藏路過玉樹時,玉樹的百姓為公主的到來就舉行過隆重的賽馬和“依”、“卓”等舞的表演。

藝術特色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鍋莊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叨嘮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鍋莊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轉舞)兩大類。鍋莊邊舞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
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分布

玉樹卓舞流傳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一帶。卓舞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玉樹卓舞中至今還保留著很多遠古時代的痕跡,隨著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樹卓舞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  

種類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

玉樹卓舞種類繁多,其內容以對家鄉、自然風光等的歌頌為主,同時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現廣泛內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聲三個部分。玉樹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較強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濃的“法”卓(藏語稱“曲”卓)兩類,整體結構由從慢到快兩部分組成,以載歌載舞的形式進行表演。
玉樹卓舞的動作主要圍繞甩袖來進行,表演時常常有幾十人、上百人共同參與。舞者的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旋轉自如,運動路線變化多樣。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著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移動,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調配合。
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展現出來。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展現出女性柔美秀麗和溫柔端莊的特性。

影響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

玉樹地區歌舞的興起,年代十分久遠。結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著非凡的藝術天賦,他獨創的一百多種"多頂求卓",奠定了玉樹成為歌舞之鄉的基礎。加上玉樹毗鄰的地域優勢,不斷吸收這些地區藏族歌舞的優秀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藝術創作,日積月累,歌舞以成為玉樹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間歌舞中獨樹一幟,別具風采,有著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而玉樹地區的“卓”不同於其他以鼓為道具的“卓”,它是以袖子為主要道具來進行表演的一種舞蹈,動作主要圍繞著甩袖來進行。表演時氣氛熱烈,節奏多變,常常同時有幾十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每個舞蹈基本上是從慢到快漸進發展,慢時如鴻毛落地,無聲無息,舞姿持重平穩,舒展大方;快時則威風烈烈,氣勢澎湃,動作粗獷奔放,雄健慓悍,直至發展到極度狂熱而結束。玉樹卓的舞蹈服裝袖子很長,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動作優美瀟灑,手臂的運動路線變化多樣,旋轉自如。腿部的動作幅度也很大,配合著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轉身等大幅度的跳躍、移動動作,動作由慢到快,動作路線以弧線為主,周身協調配合,整個舞蹈節奏鮮明,氣勢磅礴,將男性舞蹈陽剛、帥氣之美充分的展現了出來;而女子舞蹈動作柔美、流暢,甩袖和腳下動作基本與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較小,整個舞蹈展現出了女性柔美秀麗的風格特點,體現出女性溫柔端莊的真我本色。
藏族舞蹈分為祭祀舞蹈和自娛性舞蹈兩大類。而《玉樹卓》舞是屬於自娛性舞蹈的典型代表。每逢節慶日裡,所有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子都穿上自己最美麗的服裝,帶上最漂亮的飾物來加入喜慶的隊伍,那時,眾多的舞者就在廣場和草原上表演《玉樹卓》,熱烈的氣氛將本來就喜慶的節日渲染的更加歡快,美好,所有人都在享受這種“狂歡”的儀式,分享其中的喜悅和幸福。我聽一個“玉樹卓”的舞者說他們認為“卓”的意思就是“狂舞”,瘋狂的跳舞,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舞蹈當中,讓他們“瘋狂”,也同時讓我們這些觀者為之傾倒,願這門美麗的民間舞蹈藝術永遠閃耀著它的光輝,帶給所有舞者和觀者幸福和吉祥。 

傳承意義

玉樹卓舞玉樹卓舞

卓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獨特的風貌、精湛的技藝、強烈的個性為廣大民眾所稱譽,在藏族歌舞藝術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顯著的典型性,顯示出很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卓舞蘊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價值。它所具備的凝聚力和激發力,在現代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能發揮積極作用。

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玉樹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