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潰瘍病

獼猴桃潰瘍病

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嚴重威脅獼猴桃生產的毀滅性細菌性病害, 被列為全國森林植物檢疫對象。此病來勢兇猛, 流行年份致使全園瀕於毀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該病的發生危害, 不僅減低產量 ,而且導致果皮變厚 ,果味變酸,果實變小 , 果形不一 , 品質下降 , 商品價值降低。

基本信息

病害表現

黃褐色或銹紅色。病菌能夠侵染至木質部造成局部潰瘍腐爛,影響養分的輸送和吸收,造成樹勢衰弱,嚴重時可環繞莖桿引起樹體死亡。

(2)葉片:在新生葉片上呈現褪綠小點,水漬狀,後發展成不規則形或多角形、褐色斑點,病斑周圍有較寬的黃色暈圈。在連續低溫陰雨的條件下,因病斑擴展很快,有時也不產生黃色暈圈。

(3)花:花蕾受害後不能張開,變褐枯死後脫落。受害輕的花蕾雖能開放,但速度較慢或不能完全開放,這樣的花可能脫落也可能座果,但形成的果實較小,易脫落或成為畸形果。

疾病根源

獼猴桃潰瘍病發病原因比較複雜、只要是影響到樹體健康的因素都會引發潰瘍病。從多年來發病調查情況看,施肥偏氮、過量施用化學肥料及未經腐熟的生糞、使獼猴桃根系變色、根系衰弱,是獼猴桃潰瘍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其發病病程為:

首先,應該是根部先表現出根系變色、根系衰弱。

其次,地上表現出潰瘍病的症狀。

再次,樹體儲藏營養的後效在促進枝條生長,普遍認為根系還好,在上面怎么施藥都無濟於事,關鍵是根部問題沒有根除。 獼猴桃潰瘍病發病的十大根源為:

1、燒根:施肥部位離根系太近(或者就在根繫上)、施肥量偏大,燒根現象嚴重。

2、惡根:根際(水、肥、氣及固、液、氣三相)環境惡化,根弱、根腐現象嚴重。

3、漚根:地下水位較高,易發生積水的地塊,排水性不良;大水漫灌、低洼地積水,發生漚根。

4、弱根:土質黏重、建園時苗木栽植過深等,透氣性差、根系無氧呼吸,根系生長難以維繫。

5、病根:重茬病害,在已栽過蘋果、梨、桃等多年生果樹的重茬地,不注重土壤改良,養分失調、病菌積累,不髮根。

6、超載:負載過重,不根據樹體狀況確定留果量,過量消耗樹體營養,造成樹體營養虧缺,樹體衰弱。

7、蔭蔽:重疊枝多,造成採光不良,營養積累少、損失多,造成早期落葉現象嚴重。

8、病傷:凍傷、雹傷、擦傷、剪口傷、裂皮等傷口,及非正常落葉的芽眼,都易侵染。

9、枝幼:夏梢及秋梢,偏氮的情況下難以在落葉前木質化,凍害會普遍發生。

10、肥偏:由於偏施氮肥和高濃度複合肥,使土壤中有機質過量消耗、土壤團粒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土壤鹽漬化、土壤板結。 獼猴桃潰瘍病根治方法

主要症狀

獼猴桃潰瘍病主要危害獼猴桃的新梢 、枝蔓、 葉片和花蕾 ,以危害1-2年生枝梢為主, 一般不危害根和果實 。植株受害後 ,於 2月中下旬開始發病 ,在枝蔓上發生 1-3cm 長的縱裂縫, 並流出深綠色水漬狀粘液 ,高濕條件下, 在裂縫處分泌白色菌膿 ,最後流膠部位組織下陷變黑呈鐵鏽狀潰瘍斑,病部上端枝條發生龜裂,萎縮枯死 .葉片受害後出現1-3mm不規則形的暗 褐色病斑 ,病 斑外緣 2-5mm範圍變黃,重病葉向內捲曲 ,枯焦 、易脫落 , 花蕾受害後 ,在開花前變褐枯死 ,花器受害 ,花冠變褐呈水腐狀。

疾病病原

該病於 198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日本靜岡縣首次發現後 , 美國 、紐西蘭 、日本 、中國的專家學者先後開展了獼猴桃潰瘍病菌鑑定 ,多數認為獼猴桃潰瘍病菌屬於丁香假單胞桿菌,其病 原 為 獼 猴 桃 致 病 變 種 ,也 有 人 認 為 是 丁 香 致 病 變 種,也有人認為是死李 致 病變種,前對於該致病變種的歸屬尚無定論 ,據推測可能與其地理分布有關 。

發病條件

獼猴桃潰瘍病菌對高溫適應性差 ,在氣溫 5℃時開始繁殖,15-25℃是生長最適宜溫度,在感病後 7d即可見明顯病症 ,30℃時短時間也可繁殖,但經過39h即死亡,感染病菌葉片在5℃可以發病,15℃條件下病菌迅速擴大,在獼猴桃病株樹體溢出液中該菌生長旺盛,28℃時病斑擴大不明顯,30℃以上則不發病。病原菌具有寄生性弱,腐生性強的特點。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潛伏2年以上,在植株上病原菌主要在枝幹的剪口等受傷部位發病或潛伏,當展葉時向新梢及葉片傳染。發病組織不管是皮層、木質部,還是中心髓都可以潛伏病原菌,其中皮層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躍,並最先開始進行活動。

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低溫、高濕性病害,容易在冷涼、濕潤地區發生並造成大的危害。但這類地區又是發展優質獼猴桃且生產成本低的理想生態環境。

獼猴桃潰瘍病菌致病力較弱。因此,其發生必須首先要有傷口的出現,如凍傷、雹傷、擦傷、剪口傷、裂皮等,潰瘍病病菌才能從傷口侵入發病。

傳播途徑

潰瘍病菌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借風、雨、嫁接等活動進行近距離傳播,並通過苗木。接穗的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病菌主要是侵染樹體營養較差的枝蔓、葉片和花蕾,引起花腐葉枯,嚴重時地上部分全部枯死。一般是從枝幹傳染到新稍、葉片、再從葉片傳染到枝幹。乾枯落葉及土壤不具傳染性。發病期風有利於傳染和蔓延,一般可使病菌分散100-300m。

侵染循環

2月初在多年枝幹上出現菌膿白點,自粗皮、皮孔、剪口、裂皮等傷口溢出,並迅速擴散變乳白色,自後變紅褐色。3月末以後,溢出的菌膿增多,病部組織軟腐變黑,枝幹出現潰瘍斑或整株枯死,成熟新葉出現褐色病斑,周圍組織有黃色暈圈。6月後發病減輕,夏、秋、冬季處於潛伏狀態。

發病規律

成年樹發病重於幼年樹,粗放管理區重於精耕細作區,衰老樹重於健壯樹,多雨年份重於少雨年份,成片種植區重於隔離種植區,迎風帶重於避風帶,高寒區重於溫暖區。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加強苗木檢查,嚴禁從病區調運苗木、接穗和插條,防止遠距離傳播。

生物防治

獼猴桃潰瘍病多因樹勢老、弱、衰以及抗病能力差病菌易侵染而發,病菌隨樹液流動,加大危害程度。防治方案如下:

1、冬季把帶病菌的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早春結合修剪除去病蟲枝、病葉、徒長枝、下垂枝等,以減少傳染病源。有條件的地方宜摘除夏梢。

2、施用完全腐熟的堆肥,消除堆肥中病原菌以及蟲卵,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可自行發酵堆肥。

3、使用微生物製劑及果園種草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與獼猴桃根系環境,增強樹勢。

獼猴桃、核桃潰瘍病具有作物皮層較厚、病原隱蔽性強的特點,上述方案包括物理手段與多種用藥手段互相支持,起到減少病原、使藥液接觸病菌進而殺死的特點,解除病害。使用微生物製劑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樹體對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發病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