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枝枯病分布於四川、廣西等地。主要侵害營養枝和結果枝(棗吊)。發病嚴重者可造成枝條枯死。
概述
(1)症狀
當年生營養枝發病後先出現變色病斑,6-7月份新生枝條感病後出現長圓形或紡錘形乳白色的小突起(疣點),後逐漸變褐色,疣點中間裂開,可見乳白色物。翌年春天疣點增大,直徑約1毫米,遇雨或環境潮濕的情況下,從中擠出乳白色卷絲狀分生孢子角。
(2)病原
半知菌亞門、殼囊孢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色;分生孢子呈梭形或紡綞形,單孢,無色,長7-9微米,寬2-4微米。
(3)病害循環及流行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皮內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和昆蟲等傳播,經傷口侵入。通過枝條上的皮孔或傷口侵入寄生,該病的發生與樹齡、樹勢關係密切。一般大樹發病重,小樹發病輕;樹勢愈弱,發病癒重。因此,凡是不利於棗樹生長的因素,如土壤瘠薄、土壤積水、管理粗放及破壞性間作的棗園,病害發生較重。此病的發生還與棗樹枝葉蟲害及其他病害密切相關,龜蠟介殼蟲和煤污病為害嚴重的棗園,該病的發生嚴重。
防治
①剪除病蟲枝、枯枝,可減少發病。
②加強水肥管理,深翻擴穴,增施有機肥、磷鉀肥料,穴施土壤免深耕處理劑200克/畝,撒施保得土壤生物菌接種劑250克/畝,改良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樹休的抗病能力。
③科學使用“天達2116”,結合噴灑其他農藥每10-15天噴灑1次1000倍果樹專用型“天達2116”,提高棗樹抗病性。
④注意雨季排澇,避免積水,認真防治好其他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