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止血和血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近1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臨床各科幾乎無一不步及止血一血栓問題,除了對出血性疾病的篩選與確診外,還用於對各種血栓性疾病與血栓前檢查和預測,易拴症的評價,DIC的實驗診斷以及對各種抗凝治療患者的用藥指導和預後估計等。例如,內科領域中由於肝細胞損害造成肝臟的廣泛出血,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栓形成嚴重的心肌梗塞;由於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引起多發性血栓形成等等。異常出血和血栓形成是外科手術中常見的併發症,異常出血在外科手術中的發生率為0.05—4%,而在心臟手術中則高達12%,嚴重時可導致手術失敗,病人傷殘,甚至死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總之,在血液病、糖尿病、高血脂血症、心腦血管病、心胸外科手術治療等領域的研究,診斷與治療方面,止血與血栓檢驗無一不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有關凝血,抗凝及纖溶的檢驗,在臨床實驗室越來越普及,檢驗項目也越來越多。
下面就有關試驗給予簡單介紹。
一、凝血部分
(一)凝血酶原時間(PT)
功用:1.PT延長見於先天性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獲得性見於肝臟疾病、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症等,是監察口服抗凝治療作為口服抗凝藥的可靠指標。
2.PT縮短見於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長期口服避孕藥,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
(二)纖維蛋白原(FIB)
臨床上主要用於先天性纖維蛋白原異常,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嚴重肝臟疾病,以觀察纖維蛋白原減少程度,在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燒傷、手術後和某些急性傳染病,血漿纖維蛋白耗可能增高,血漿凝固性有增強的傾向。
功用:1.監察凝血功能,用於手術前和血栓的溶拴,抗凝治療。
2.診斷局部缺血心臟疾病的危險性。
3.預防血栓形成(獨立因素)。
4.腫瘤病人的化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功用:1.手術前檢查內源性途徑凝血因子-Ⅷ、Ⅸ、Ⅹ、Ⅻ。
2.檢查是否存在某因子有特殊抑制物。
3.是肝素治療(監測肝素的首選指標),凝血因子治療以及檢測狼瘡抗凝物的主要手段。
(四)凝血酶時間(TT)
肝素或類肝素物質增多(如肝素治療中,SLE和肝臟疾病等),AT-Ⅲ活性增高,血中FDP增高(DIC);低纖維蛋白原病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時TT延長。
功用:1.監察纖維蛋白形成過程。
2.推測纖維蛋白原的濃度(質、量)。
3.檢查凝血抑制物是否存在(如肝素、AT-Ⅲ等)。
4.檢查纖維蛋白分解物是否存在。
(五)凝血因子(Factor)
Ⅱ、Ⅴ、Ⅶ、Ⅹ、Ⅸ、Ⅺ、Ⅻ因子等,可測定單一因子的缺乏和缺乏程度.用於先天性或獲得性因子缺乏疾病的檢查。
具體介紹如下:
因子Ⅷ:
活性增高:見於劇烈運動後,妊娠中後期,應激狀態,靜脈血栓形成,肺部疾患,妊高症,外科大手術後等。
活性減低:見於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其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A明顯,DIC時也減少。
因子Ⅸ:
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和血栓栓塞疾病,如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妊高症,手術後,口服避孕藥,心瓣膜手術,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等。
減低:見於血友病B。
因子Ⅻ:
增高:見於外科大手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腎病綜合症等。
減低:見於遺傳性因子XK缺乏症,獲得性見於肝硬化,重症肝炎,DIC等。
因子Ⅸ:
減低:見於先天性因子30缺乏症或固子Ⅺ分子結構異常。
因子Ⅱ:
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DIC高凝血期,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後期及妊娠高血壓綜合症,肺拴塞,外科大手術等。
減低:見於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後者見於維生素K缺乏症,嚴重肝病,某些藥物中毒以及DIC等。
因子V:
增高:見於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高凝狀態和血栓栓塞疾病。
減低:見於先天性及獲得性因子v缺乏症,後者見於DIC,肝臟病,大手術後,腎功能不全,白血病,惡性腫瘤及骨髓增生症等。
因子Ⅶ:
增高:見於高凝狀態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肺栓塞,外科大手術後,DIC高凝血期,妊娠後朗及妊高症等,因子忱是除纖維蛋白原濃度升高之外容易導致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又一高危因素。
減低:見於先天性和獲得性因子Ⅶ缺乏症,後者發生於肝臟疾病,DIC,維生素K缺乏症,惡性腫瘤,骨髓增生症等。
因子Ⅹ:
增高:見於血栓前或高凝狀態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靜脈血栓形成,妊娠中後期,腎小球病變,糖尿病,口服避孕藥等。
減低:見於先天性和獲得性因子Ⅹ缺乏症,後者見於維生素K缺乏症,肝臟疾病.DIC,惡性腫瘤,原發性的繼發性澱粉佯變等。
二、抗凝部分
(一)肝素(HEP)
生理性抗凝物質,是一種酸性粘多糖,正常血漿含量極少,但具有權強的抗凝作用,主要表現在抗凝血酶原作用,抗Ⅹa、Ⅸa、Ⅻa。阻止血小板釋放ADP、PF3,阻止血小板聚集,有增強肝素輔因子功能和促進纖溶作用,從而阻止和延緩纖維蛋白的形成。
意義:用於肝素治療前後的監測。
(二)抗凝血酶—Ⅲ(AT—Ⅲ)
最重要的一種生理性抗凝物質,AT-Ⅲ是肝臟合成的一種單鏈糖蛋白,屬於n2球蛋白,是一種多功能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與肝素可形成複合物,滅活已經活化的凝血因子,如Ⅶa、Ⅸa、Ⅹa、Ⅺ、Ⅻa和凝血酶等,從而阻止血液凝固,AT-Ⅲ的抗凝作用占血漿總抗凝活性的50-70%,肝素可使其抗凝活性增強1000倍。
意義:AT-Ⅲ活性減低見於先天性與獲得性AT—Ⅲ缺乏,見於肝臟疾病,外科手術後.DIC及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AT—Ⅲ增高見於血友病,口服抗凝劑,套用黃體酮等。
(三)蛋白C(PC)
蛋白C為兩條肽鏈組成的蛋白質,分子量62000,肝臟中合成,為維生素K依賴性因子.PC是一種絲氨酸蛋白的酶原,被血管內表面凝血酶及血栓調節蛋白結合成的複合物激活PCI→APC滅活Ⅷa,Ⅴa,激活纖溶酶原,占全身抗凝活力的20%—30%。
意義:PC減少見於DIC,成人型呼吸窘迫綜合症,肝功能不全,手術後及口服雙香豆素抗凝劑等;PC增高見於冠心病、糖尿病、腎病綜合症、妊娠後期等血栓性疾病。
(四)蛋白S(PS)
單鏈糖蛋白,由肝臟產生的維生意K依賴因子,分子量69000-84000,促進PC滅活Va,Ⅷa因子,對補體激活起調節作用。
PS作為PC的輔因子,對Ⅴ8,Ⅷ有滅活作用,先天性PS缺陷者常伴發嚴重深靜脈血栓,獲得性PS降低見於肝臟功能障礙,口服雙香豆素抗凝藥物等。
(五)活化蛋白C抵抗性試驗(APC—R)
活化蛋白抵抗系V因子發生突變,致使APC失去了分解Va的功能,因而發生血栓形成臨床上常用此試驗來判斷某些持發性血栓病人是否由於APC具有抵抗性而引發的血栓。
(六)狼瘡抗凝物(LA)
是一種與血栓形成,血小板減少和周期性流產相關的免疫球蛋白。
是在某些病理情況下產生的,此種物質屬於IgG或18M,可抑制因子Ⅻa和Ⅹa,干擾基於磷脂的凝血試驗,包括PT和APTT,在這些試驗中狼瘡抗凝物起抑制作用,APTT是過篩這種抗凝物質的最常用試驗。
狼瘡抗凝物質存在,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自發性流產,多發性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減少症等。
三、纖溶部分
(一)D—二聚體(D—DIMER)
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後才會在血漿中增高。所以它是診斷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標誌物,如果交聯纖維蛋白已經形成(提示已發生血液凝固),那么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FDP片斷,就是D—Dimer,它的存在確定纖維蛋白形成,並且在不斷地被分解,還可分解纖維蛋白原形成FDP,叫做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所以FDP有兩種不同的來源,而D—Dimer對DIC診斷的特異性要強於FDP檢測。
DIC時,血漿D-二聚體明顯升高,呈陽性反應,是診斷DIC的重要依據。D-二聚體在原發性纖溶症時正常,繼發性纖溶亢進則顯著增高,是二者鑑別的重要指標,此外,各型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疾病、肺臟疾病、外科手術等均可見血漿D-二聚體水平增高。
(二)PLG(纖溶酶原)
增高:表示纖溶活性低下,見於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
減低:表示纖溶活性增強,見於原發性與繼發性纖溶亢進(DIC),先天性溶酶原缺乏症等。
(三)α-2-APL(α-2-抗纖溶酶)
由肝細胞合成的單鏈糖蛋白,是纖溶酶的主要抑制物。
意義:
增高見於:1.動、靜脈血栓形成
2.惡性腫瘤(如前列腺癌)
3.急性心肌梗塞
減少見於:1.先天性缺乏症
2.肝病
3.DIC
4.溶栓治療
(四)(PAL)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增高:見於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
減低:見於原發性和繼發性纖溶性
凝血和纖溶有關的因子檢測,是近幾年來臨床極其關注的內容,在診斷疾病,治療尤其是重危病人的搶救成功以及疾病程度的判斷和預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業已證明其套用範圍不僅在於血液病、心血管和手術病人,而且還廣泛套用於老年病科、神經內科、腦外科、內分泌科、腎內科、呼吸內科及ICU等病人,其臨床套用廣泛性和重要性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注視。進行有關因子的檢測,將會收穫甚厚,我科對出凝血疾病實驗室的發展以及各種因子包括細胞因於的檢測旨在與臨床一起研究,服務於臨床,必將能得到臨床各科的支持和配合,淘汰落後不正確的方法,推薦新的技術和方法,改變觀念,跟上現代醫療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要求,綜上所述,集我們學習的體會,介紹給讀者,旨在拋磚引玉,多點進行研究和探討,鑒於目前我科可以開展的項目除常規檢測PT、APTT、TT、FIB……外還可以檢測各種凝血因子,蛋白C、蛋白ATⅢ等,請臨床各科能及時與我們聯繫(門診北三樓檢科出凝血疾病實驗室碩衛星、吳茅等同志),我們將攜手共研,服務於病人和自然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