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瑞香科狼毒屬植物]

狼毒[瑞香科狼毒屬植物]
狼毒[瑞香科狼毒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狼毒,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肥厚肉質。

基本信息

概述

狼毒瑞香狼毒
狼毒出自《神農本草經》。晉葛洪《抱朴子·雜應》:“或以狼毒冶葛,或以附子蔥涕,合內耳中。”《舊唐植物狼毒書·酷吏傳上·王弘義》:“我之文牒,有如狼毒野葛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狼毒》﹝集解﹞引馬志曰:“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喻指敵人的兇狠毒辣。明錢嶫《憫黎詠》之三:“殺氣乾層雲,狼師渡藤水……海避愁蛟蛇,山匿畏虎兕。蛇虎猶可虞,狼毒不可邇。”糾正:別稱沒有斷腸草,斷腸草是鉤吻!鉤吻也是一種有大毒的植物。
《本草》所載的狼毒,系瑞香科瑞香狼毒,故應以此為正品,但目前多數地區所用的狼毒,為大戟科白狼毒
狼毒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莖木質,粗壯,圓柱形,不分枝或分枝,表面棕色,內面淡黃色;莖直立,叢生,不分枝,纖細,綠色,有時帶紫色,無毛,草質,基部木質化,有時具棕色鱗片。葉散生,稀對生或近輪生,薄紙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稀長圓形,長12-28毫米,寬3-10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稀鈍形,基部圓形至鈍形或楔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至灰綠色,邊緣全緣,不反卷或微反卷,中脈在上面扁平,下面隆起,側脈4-6對,第2對直伸直達葉片的2/3,兩面均明顯;葉柄短,長約1.1毫米,基部具關節,上面扁平或微具淺溝。花白色、黃色至帶紫色,芳香,多花的頭狀花序,頂生,圓球形;具綠色葉狀總苞片;無花梗;花萼筒細瘦,長9-11毫米,具明顯縱脈,基部略膨大,無毛,裂片5,卵狀長圓形,長2-4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圓形,稀截形,常具紫紅色的網狀脈紋;雄蕊10,2輪,下輪著生花萼筒的中部以上,上輪著生於花萼筒的喉部,花葯微伸出,花絲極短,花葯黃色,線狀橢圓形,長約1.5毫米;花盤一側發達,線形,長約1.8毫米,寬約0.2毫米,頂端微2裂;子房橢圓形,幾無柄,長約2毫米,直徑1.2毫米,上部被淡黃色絲狀柔毛,花柱短,柱頭頭狀,頂端微被黃色柔毛。果實圓錐形,長5毫米,直徑約2毫米,上部或頂部有灰白色柔毛,為宿存的花萼筒所包圍;種皮膜質,淡紫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狼毒在工業用途:根還可提取工業用酒精,根及莖皮可造紙。

品種分類

狼毒月腺大戟

1、瑞香狼毒:又名:紅狼毒、斷腸草、打碗花、山丹花、悶頭花、一把香。為瑞香科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圓柱形。莖叢生,平滑無毛,下部幾木質,帶褐色或談紅色。單葉互生,較密;狹卵形至線形,長1~3厘米,寬2~10毫米,全緣,兩面無毛;老時略帶革質;葉柄極短。頭狀花序頂生,直徑約2.5厘米,花多數;萼常呈花冠狀,白色或黃色,帶紫紅色,萼筒呈細管狀,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圓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著生於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細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果卵形,為花被管基部所包。種子1枚。花期5~6月。生於高山及草原。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2、月腺大戟: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肥厚肉質,紡錘形至圓錐形,外皮黃竭色,有黃色乳汁。莖綠色,基部帶紫色。葉互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llcm,寬1~2.5cm,全緣。總花序多歧聚傘狀,頂生,5傘梗呈傘狀,每傘梗又生出3小傘梗或再抽第3回小傘梗;杯狀聚傘花序寬鐘形,總杯裂片先端有不規則淺裂;腺體半月形。蒴果三角狀扁球形,無毛。種子圓卵形,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生於山坡、草地或林下。主產安徽、河南、江蘇、山東、湖北。

狼毒狼毒大戟

狼毒大戟
又名:白狼毒、貓眼草。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高達40cm,有白色乳汁。葉互生,葉片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1~3cm,全緣,葉狀苞片5,輪生。總狀花序多歧聚傘狀,通常5傘梗,每傘梗又生出3小傘梗或再抽第3回小傘梗;杯狀總苞裂片內面近無毛,外面有柔毛,邊緣有睫毛,腺體腎形。
蒴果密生短柔毛或無毛。
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乾草原、向陽山坡。主產東北、華北。

狼毒雞腸狼毒

雞腸狼毒
又名,金絲矮陀陀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高約20cm,含白色乳汁。根粗大,肥短,近圓錐狀,形如蘿蔔,外皮黑褐色,內面微黃白色,根頂部平截,有多數頂芽,陸續抽出地上莖。莖有的帶紅色。葉互生,常密集枝端,葉片條形,長2~3cm,寬約4mm,主脈突出。春末開黃綠色花,莖頂抽出5~8條花序,每枝有1~3分枝,分枝基部有4~5片葉狀苞片,分枝頂端各生一杯狀聚傘花序,總苞黃綠色,有4~5裂片,形如花瓣
生於向陽的山坡草地或灌叢中,主產雲南
狼毒大狼毒

大狼毒
又名,格枝糯、烏吐、五虎下西山、矮紅。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塊狀或圓錐狀,外皮褐色,內面黃白色。莖直立,紫棕色。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窄橢圓形或長方披針形,長1.5~6cm,寬8~15mm。
花序頂生及腋生,1~3回三出分枝,分枝處通常有3片葉狀卵圓形苞片,最終分枝頂端有小片2片,頂端著生一杯狀聚傘花序。花淺黃色,腺體棕紅色,扁寬橢圓形,蒴果卵圓形,有軟刺。
成熟時3室開裂。
生於高山岩石縫中或山坡草地。主產雲南。

藥品簡述

狼毒狼毒花
藥名:狼毒
漢語拼音:
英文名:RootofFischerEuphorbia,ChineseStelleraRoot,LangduRoo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功效分類:外用藥
科屬分類:大戟科
別名:續毒、綿大戟、山蘿蔔、悶花頭、熱加巴、一掃光、搜山虎、一把香、藥羅卜、生扯攏、紅火柴頭花、猴子根。
性味:味苦;辛;性平,有大毒。
歸經:歸肺經。
功能:瀉水逐飲;破積殺蟲。
主治: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症瘕積聚;結核;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醋磨汁塗;或取鮮根去皮搗爛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600-4200米的乾燥而向陽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灘台地。
資源分布:產于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藥材基源:
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PasserinachamaejasmeFisch.]的根。
註:《中藥大辭典》藥材來源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
採收儲藏:秋季挖根,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
1、生狼毒:用水洗淨,潤透,切片曬乾。
2、醋狼毒:取狼毒片加醋拌勻,稍悶,待醋吸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曬乾。(每50kg狼毒片,用米醋15-25kg)

用藥禁忌

狼毒狼毒

1、本品有毒,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2、《本草經集注》:大豆為之使。惡麥句姜。
3、《藥對》:畏占斯、密陀僧。
4、《本草匯言》:脾元不足,真氣日乏者,不可妄施
5、《得配本草》:畏醋。
6、《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孕婦忌用,慢性胃腸潰瘍慎用。
7、《全國中草藥彙編》有大毒,中毒則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孕婦可致流產。沖搗時需戴口罩,否則易引起過敏性皮炎等。

化學成分

狼毒狼毒花
根含二萜、黃酮、木脂素、香豆精類成分。二萜類:格尼迪木任(gnidimacrin),河朔蕘花素(simplexin),瑞香狼毒任(stelleramacrin)A、B,18-去-(苯甲醯氧基)-28-去氧格尼迪木任(pimeleafactorP2),12-乙醯氧基赫雷毒素(subtoxinA),赭雷毒素(huratoxin)。黃酮類:狼毒素(chamaejasmin)A、B、C,狼毒素、異狼毒素(isochamaejasmin),7-甲氧基狼毒素(7-methoxychamaejasmin),新狼毒素(neochamaejasmin)A、B,狼毒色酮(chamaechromone)及二氫山柰酚(dihydrokaempferol)。木脂體:鵝掌揪樹脂酚B(lirioresinolB),松脂酚(pinoresinol)穗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揮髮油:有27種成分,已確定12種,主要為3,7,17-三甲基十二碳-反-2,順-6,10-三烯酸(3,7,17-trimethyl-trans-2,cis-6,10-dodecatrienol),10,13-十八碳二烯酸甲酯(methyl-10,13-oc-tadecadienoate),正十三烷(n-tridecane),正十二烷(n-dodecane),2,6-二甲基庚烷(2,6-dimethylheptane)及肉桂醇(cinnamicalcohol)等。狼毒還含茴芹香豆精(pimpinellin),異香柑內酯(isober-gapten),異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牛防風素(sphondin)及蔗糖(sucrose)。

藥理作用

抗腫瘤:狼毒水提取物作用10-40g(生藥)/kg、醇提取物2.5-20g/kg腹腔注射,連續10天,對小鼠肝癌、Lewis肺癌均有抑作用;水提取物10、20g(生藥)/kg、醇提取物2.5、5.0g/kg靜脈注射,連續6天,對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69.5g(生藥)/kg、醇提取物26.09g/kg灌胃,連續10天,對小鼠肝癌也有抑制作用。
毒性:狼毒(根)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75.9g(生藥)/kg及171.96g(生藥)/kg。

臨床套用

狼毒狼毒花
1、治療皮膚病:取月腺大戟洗淨,剝去老皮,切碎,加水煎煮,直至用手一捻即成粉末為止;然後用紗布過濾,藥液繼續煎煮濃縮至一定粘度,冷後塗布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或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18g,頭5天臨睡前內服1片,第6-10天早晚各1片,以後增至旱、中、晚備1片,一療程為20-30天,個別延長至35天,總劑量7-12g。曾用上述稠膏治牛皮癬30例,13例痊癒,16例好轉,1例無效;用片劑治牛皮癬22例,基本痊癒2例,顯著好轉11例,好轉7例,無效2例。稠膏亦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及慢性濕疹15例,均有較好療效,一般塗藥3-10次即可見效。本品有毒,口服片劑有胃腸道紊亂(如胃納減退、噁心、腸鳴、腹瀉、腹痛等),頭昏痛,乏力,體重減輕等反應,除1例因腹瀉次數較多而終止治療外,其餘病例暫停服藥或減少劑量,均自行好轉。另外發現部分病人治療後白細胞及血小板數略有下降,套用維生素B4或B6後均恢復正常。
2、治療結核病:先製成狼毒棗,其法取狼毒放入鍋內,加水煎煮,把大棗放入籠屜,約蒸二小時半即成;狼毒與大棗按3:4配製。成人每日3次,開始服狼毒棗每次10粒,視副作用有無,逐漸遞增或減少,每次最多20粒;或第一周每日130g(約30粒),第二周每日225g(約45粒),第3周以後每日300g(約60粒)分三次食後內服,連服三個月為一療程;間隔1-2周,視情況可再給第二療程。曾治療淋巴結結核、骨結核、皮膚結核、副睪結核、結核性角膜炎及肺結核,均有一定療效。30例肺結核服後症狀改善者22例,體重增加2-23市斤者28例,病灶進步18例,痰菌轉陰9例,血沉下降14例,惡化者僅1例;對其他肺外結核,凡能耐心服用者,均有不同療效。副作用有噁心、頭昏、便溏等,經減量或停藥後即消失。此外,蒸狼毒棗所剩在鍋內的狼毒液經過濾後,用文火濃縮成稀糊狀泥膏,可作局部治療劑,治療皮膚結核、癬疥、各種慢性皮炎、酒齄鼻、禿瘡及各種頑固性潰瘍等,均有一定效果。
狼毒狼毒
3、治療腫瘤:取狼毒1錢放入200ml水中煮後撈出,再打人雞蛋2隻煮熟質吃蛋喝湯。用於治療胃癌、肝癌、肺癌、甲狀腺乳頭狀腺癌等25例,治後症狀減輕,少數病例可見腫瘤縮小。也可用狼毒與雞血藤、苡米、半枝蓮等製成複方狼毒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行靜脈滴注;或製成複方狼毒片內服。治療20例晚期胃癌,在術前用藥可以緩解症狀,為手術治療創造條件;在末後用藥,可以鞏固療效,穩定病情。用藥後一般具有止痛、增進食慾等作用。常見副作用有噁心、嘔吐、頭暈、輕度腹瀉,未發觀對肝、腎及神經方面的毒性表現。
4、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狼毒大戟製成煎劑或丸劑,每次劑量相當於乾品0.5g,每日3次,飯後服。治療299例,觀察10天,顯效52例(17.39%),好轉170例(56.36%);具有較好的平喘、化痰及鎮咳、消炎作用,尤以平喘作用顯著;多數服藥後l、2天自覺出氣省勁,痰易咯出,5天后咳嗽次數和痰量減少,食慾明顯增加。但副作用較大,病人服水劑30分鐘後即出現胃不適,口腔咽部發麻,頭昏噁心,或腹瀉、腹痛,停藥後3-24小時,可自行好轉;丸劑均有腹瀉症狀,對久熱傷津、咽乾舌燥、聲啞、嘔吐、噁心者不宜用。用上述的狼毒棗也可治療本病,每次服3-5個,每日3次,副作用較水劑或丸劑明顯減少。對278例觀察1個月,基本治癒21例,占7.6%,顯效119例,占42.8%,僅個別有輕微口乾,極個別有輕微肝功能改變。

常用選方

狼毒狼毒花
1、治積聚,心腹脹如鼓者,狼毒四兩(銼碎,醋拌炒乾),附子三兩(炮裂,去皮臍),防葵三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五丸,以利為度。(《聖惠方》狼毒丸)
2、治卒心腹症堅,兩脅下有氣結者:狼毒二兩,鏇覆花一兩,附子二兩(炮)。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二丸,稍加至三丸。 3、治心腹相連脹痛:狼毒二兩,附子半兩。搗篩,蜜丸如梧子大。日一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後服三丸,再一丸,至六日,服三丸,自一至三以常服。
4、治陰疝,陰丸卒縮入腹,急痛欲死:狼毒四兩,防風二兩,附子三兩(燒)。蜜丸如桐子大,服三丸,日夜三度。(②方以下出《補缺肘後方》)
5、治水腫:綿大戟細末,每服五分,滾水服。忌鹽一百日,乃瀉去黃水,其腫自消,如瀉不止,冷粥補之。(《滇南本覓》)6、治一切食積、痰積、蟲積、氣積、痞塊疼痛,胸膈肚腹膨脹,飲食不消,麵皮黃瘦,單腹脹:綿大戟為末,米糊為丸。如馬豆子大,每服七丸,滾水送下,以利為度。(《滇南本草》)
7、治淋巴結結核:
一、未潰或已潰者:狼毒切片,用水煮爛,除渣取藥液,加熱濃縮成膏,洗淨傷口,外敷。
二、己潰者拔膿毒:狼毒一斤,蛇蛻八分,花椒一兩,松香五錢。將狼毒煎製成膏,其他藥研成細末,撒入並攪拌均勻。外敷。
三、癒合淋巴結結核傷口:狼毒一兩,蒲公英根一兩。煎成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8、治睪丸結核:狼毒、核桃、白礬各等量。燒存性,共研細末。每日一次,每次一錢三分,開水送服。(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9、治癘風癩瘡:狼毒,童便浸炒,研末。每早晚各服五分,溫酒下。(《張三豐仙傳方》)
10、治乾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狼毒,醋磨塗之。(《聖惠方》)
11、治久年乾疥乾癬及一切癩瘡:狼毒(微炒研細末),輕粉減半。和勻,乾疥癬癩瘡,搔破搽之;濕者乾摻,數次效(《永類鈴方》)
12、治臟腑內一切蟲病:川狼毒杵末,每服一大錢,用餳一皂子大,沙糖少許,以水同化,臨臥空腹服之,來日早取下蟲效。(《集效方》)
13、治外傷出血:綿大戟研末撒於傷口。(名雲南中草藥選》)
14、寄生蟲病。用狼毒研細,取一錢,加糖一塊,臨星時空腹服,水送下。次早即有蟲排出。
15、乾濕蟲疥。用狼毒(不拘多少)搗爛,以豬油、馬油調搽患處。睡時勿以被蒙頭,恐藥氣傷臉。
16、積年疥癩。用狼毒一兩,一半生研、一半炒研,加輕粉三合、水銀三錢,共為末,浸清油中三日(油中加茶末少許),蘸油塗患處。同時以口鼻在藥碗上吸氣以助藥效。
17、積年乾癬(抓破則出黃水,每逢陰雨即癢)。用狼毒末塗搽。
18、惡疾風瘡。用狼毒、秦艽,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溫酒送下,一天服一至二次。 

文獻論述 

狼毒狼毒花
1、《本經逢原》:狼毒大毒,非恆用之品。
2、《本經》主咳逆上氣,惟質實氣壯暴咳者宜之。
3、《藥性論》:狼毒殺鼠。
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狼毒與麻黃、橘皮、吳茱萸、半夏、枳實為六陳也。狼毒,葉似商陸及大黃,莖葉上有毛,根皮黃、肉白。以實重者為良,輕者力劣。
5、《綱目》:狼毒,出秦、晉地。今人往往以草茹為之,誤矣。
6、《本經》: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惡瘡,鼠瘺疽蝕,蠱毒。
7、《別錄》:療脅下積癖。
8、《藥性論》:'治痰飲,症瘕。
9、《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飲食結住,積久稠痰,狀粘如膠。攻蟲積,利水道,下氣,消水腫,吐痰涎。
10、《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蟲疽,瘰癧,結痰,驅心痛。
11、《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下氣殺蟲。治痰飲停留,骨膜發炎,結核頑瘡,酒齄鼻。
12、《中國植物志》:狼毒的毒性較大,可以殺蟲;根入藥,有祛痰、消積、止痛之功能,外敷可治疥癬。
11、《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結,逐水,止痛,殺蟲。用於水氣腫脹,淋巴結結核;外用治疥、癬,殺蠅、蛆。
12、《中藥大辭典》:逐水祛痰,破積殺蟲。治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淋巴結、皮膚、骨、副睪等結核,疥癬,痔瘺。

中藥材鑑定 

狼毒狼毒
性狀鑑別
根呈膨大的紡錘形、圓錐形或長圓柱形,稍彎曲,有的有分枝。根頭部有地上莖殘跡,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扭曲的縱溝及橫生隆起的皮孔和側根痕,栓皮剝落處露出白色柔軟纖維。體輕、質韌,不易折斷,斷面呈纖維狀。皮部類白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辛。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由十數層黃棕色木栓細胞組成;皮層菲薄,由薄壁細胞組成,韌皮部射線細胞2-3列,皮層及韌皮部均有多數纖維束群;形成層明顯,細胞作切向延長,約5-6層;木質部寬闊,導管呈放射狀排列。皮層及韌皮部的薄壁細胞內多含有澱粉粒。
粉末特徵
黃白色。
①木栓細胞黃棕色。
②韌皮部薄壁細胞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細胞間隙。
③網狀導管,偶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30-50μm。
④纖維無色,寬7-15μm。
⑤澱粉粒多為單位,類圓形,盔帽形,層紋不明顯,臍點點狀或裂縫狀,直徑3-15μm。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h。濾過,濾液濃縮至5ml供下述實驗:
(1)取供試液1ml,加鎂粉少許,鹽酸數滴,置水浴中加熱數分鐘,放置顯品紅色。
(2)取供試液1ml,置蒸發皿中蒸乾,加硼酸的飽和丙酮溶液及10%枸櫞酸丙酮試液各1ml,繼續蒸乾,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顯黃色螢光。
(3)取供試液1滴於濾紙上,噴1%三氯化鋁乙醇液烤乾,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顯黃色螢光。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狼毒對土壤要求不嚴,房前、屋後、邊地、山坡等處均可栽種。全墾,深耕碎土耙平,施入底肥,開排水溝,畦長不限。
分根繁殖
狼毒主要用分根繁殖。將地下根莖挖起,選粗壯帶芽者,剪成長根段備用。並噴施新高脂膜,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然後將根段橫向按在溝內,上蓋垃圾泥和焦泥灰,再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狼毒幼苗生長緩慢,應及時除草。定植返青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雨季注意排水,以免爛根。並適時噴施藥材根大靈,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
病蟲防治
狼毒蟲害可使樹體衰弱、抗病能力差、病毒易侵染,要根據植保措施噴灑藥劑滅蟲,並同時加施新高脂膜增強藥效;在秋末冬初,做好越冬抗寒準備,為來年豐產增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本經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張璐編著
《藥性論》:磐如玉書坊
《開寶本草》:公元973-974年,宋開寶6-7年。劉翰、馬志等編著
《綱目》:樓氏醫家系世傳,博學全善輯
《本經》:即《神農本草經》
《滇南本草》:蘭茂著 2004年
《本草通玄》:明.李中梓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若爾蓋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編 1971年
《本草經集注》:約公元480-498年前,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
《本草匯言》:倪朱漠編.公元1624年
《得配本草》:明.倪朱謨
《聖惠方》: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官修藥方百卷
《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衛生局科技局編
《永類鈐方》:李仲南撰
《雲南中草藥選》:昆明軍區後勤部衛生部編
《本經疏證》:清.鄒謝撰 公元1832年
《本草正義》:張山雷編著 公元1920年
《本草新編》:清.陳士鐸著
《經驗良方》:清.姚俊輯
《雷公炮炙論》:清末.張驥輯
《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已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人不詳

錦葵目(一)

阿爾泰瑞香
阿爾泰假狼毒
凹葉瑞香
安徽蕘花
半日花屬
半日花
白花重瓣木槿
白花單瓣木槿
白花生瓣木槿
白馬山蕘花
白結香
白花蕘花
北江蕘花
薄果猴歡喜
百色猴歡喜
苞葉藤
變色牽牛
白花葉
白花銀背藤
杯花菟絲子
白飛蛾藤
苞葉藤屬
白鶴藤
北魚黃草
白大花千斤藤
草木槿
刺芙蓉
長梗廬山芙蓉
長苞木槿
草瑞香
橙花瑞香
城口蕘花
長管瑞香
匙葉蕘花
沉香屬
藏東瑞香
長瓣瑞香
粗軸蕘花
長錐序蕘花
川西瑞香
長柱瑞香
長梗瑞香
草瑞香屬
長葉猴歡喜
長芒杜英
長柄杜英
長圓葉杜英
草坡鏇花
藏飛蛾藤
長梗山土瓜
刺鏇花
纏枝牡丹
川西金燈藤
車裡銀背藤
橙紅蔦蘿
長葉銀背藤
長裂鏇花
刺毛月光花
冬葵籽
吊燈芙蓉
短苞木槿
大麻槿
吊燈扶桑
滇南芙蓉
大花木槿
大葉木槿
德欽蕘花
短柄白瑞香
滇結香
短管瑞香
大花瑞香
倒卵葉蕘花
獨鱗蕘花
大花白瑞香
倒卵葉瑞香
滇越猴歡喜
大果杜英
滇南杜英
滇越杜英
短穗杜英
短葉水石榕
大葉杜英
杜英
滇藏杜英
多花杜英
多溝杜英
滇北杜英
多花丁公藤
丁香茄
大果飛蛾藤
丁公藤
打碗花屬
搭棚藤
大花千斤藤
單柱菟絲子
丁公藤屬
盾苞藤屬
大花菟絲子
東京銀背藤
單籽銀背藤
短柱頭菟絲子
大花飛蛾藤
多裂魚黃草
盾苞藤
大萼山土瓜
大籽魚黃草
大葉銀背藤
短萼飛蛾藤
峨眉瑞香
鄂北蕘花
鄂西瑞香
粉紫重瓣木槿
輻射刺芙蓉
芙蓉葵
仿栗
仿粟
飛蛾藤屬
飛蛾藤
番薯屬
粉綠丁公藤
光柱旱地木槿
光籽木槿
高紅槿
貴州芙蓉
革葉蕘花
甘肅瑞香
光葉蕘花
廣西杜英
管花薯
光葉丁公藤
灌木鏇花
海濱水槿
海槿
紅秋葵
黃槿
華木槿
旱地木槿
河朔蕘花
黑紫蕘花
華瑞香
喙果瑞香
互生葉蕘花
海南蕘花
會東蕘花
紅木屬
紅木
海南猴歡喜
猴歡喜屬
華南杜英
毛柱瑞香
灰毛杜英
黑腺杜英
紅花土瓜
虎掌藤
厚藤
灰毛白鶴藤
黃傘白鶴藤
盒果藤屬
黃毛金鐘藤
海南薯
紅薯
盒果藤
海南山豬菜
黃毛銀背藤
黃背藤
錦葵目
錦葵
絹毛蕘花
九龍瑞香
結香屬
結香
假狼毒屬
縉雲瑞香
金絲桃蕘花
金邊瑞香
尖瓣瑞香
金毛杜英
節柄杜英
絹毛杜英
寄生牽牛
金鐘藤
近無毛飛蛾藤
金背長葉藤
絹毛萼飛蛾藤
寄生牽牛屬
假厚藤
金魚花
九來龍
金魚花屬
金花魚黃草
聚花白鶴藤
巨菟絲子
尖萼魚黃草
近無毛藍花土瓜
金燈藤
闊葉杜英
葵葉蔦蘿
廬山芙蓉
落葉瑞香
柳狀蕘花
隆子蕘花
了哥王
狼毒屬
雷山瑞香
狼毒
輪葉蕘花
麗江蕘花
瀾滄蕘花
棱枝杜英
寮國杜英
瀾滄杜英
鱗蕊藤屬
藍花土瓜
亮葉銀背藤
裂葉鱗蕊藤
裂葉月光花
鱗蕊藤
籬欄網
裂葉牽牛
毛細花瑞香
美麗芙蓉
牡丹木槿
玫瑰茄
木槿
木槿屬
懋功蕘花
岷江瑞香
美脈杜英
毛猴歡喜
膜葉猴歡喜
毛杜英
蒙自飛蛾藤
密葉飛蛾藤
冕寧飛蛾藤
毛打碗花
美麗銀背藤
毛頭銀背藤
毛籽魚黃草
毛果飛蛾藤
馬蹄金
毛葉丁公藤
毛莖薯
勐臘銀背藤
毛葉飛蛾藤
馬蹄金屬
美飛蛾藤
麻栗坡銀背藤
帽苞薯藤
毛山豬菜
毛果薯
囊管草瑞香
齧蝕瓣瑞香
囊毛魚黃草
南方菟絲子
南沙薯藤
蔦蘿屬
歐瑞香屬
歐瑞香
歐洲菟絲子
披針葉蕘花
披針葉杜英
蘋婆猴歡喜
屏邊杜英
披針葉小牽牛
啤酒花菟絲子
苘麻
全葉美麗芙蓉
全葉猴歡喜
牽牛屬
七爪龍
牽牛花
日本黃槿
瑞香屬
瑞香
蕘花屬
瑞香花
蕘花
日本杜英
蜀葵
穗花瑞香
絲毛瑞香
瘦葉瑞香
山辣子皮
少花瑞香
鼠皮樹屬
少絲毛瑞香
鼠皮樹
大葉蕘花
短總序蕘花
大理瑞香
短細軸蕘花
滇瑞香
東北瑞香
多毛蕘花
杜英屬
毛花瑞香屬
毛管花
毛花蕘花
猴歡喜
華杜英
水石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