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玎

牛角玎

牛角玎即玎俄,傣族弓拉弦鳴樂器。傣語“玎”為琴,“俄”為黃牛角,“玎俄”意為用黃牛角製成的琴。漢族稱牛角琴、牛角玎或牛角胡琴。

牛角玎牛角玎,即玎俄,傣族弓拉弦鳴樂器。傣語“玎”為琴,“俄”為黃牛角,“玎俄”意為用黃牛角製成的琴。漢族稱牛角琴、牛角玎或牛角胡琴。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形制結構

琴桿木製,全長60厘米~70厘米(圖),上端為琴頭,呈圓錐形,雕刻為尖塔狀。弦槽後開,左側設有兩個木製弦軸。琴桿與琴頭之間設有骨制山口,此處琴桿並向後傾斜。桿的中部不設千斤,琴桿下半部開有一條縱向細縫,使琴桿成為前後兩部分,前面較薄,形似小提琴的指板,在近琴筒處去掉下段;後面的琴桿下端,穿過琴筒並外露一段。琴筒呈圓錐形,用黃牛角挖空製成,筒長20厘米左右,筒前口直徑7厘米~8厘米,角尖為筒尾,裝置多呈向上彎曲,筒前口蒙以筍殼、皮或蛙皮,筒身兩側各開一個或數個圓形音孔,其中一側還開一個長、寬各1厘米的方孔。皮面中央偏上置竹製或鉛絲製琴馬,張兩條琴弦,過去多用絲線合股製成,現多用絲弦或鋼絲弦,弦從弦槽下方弦孔中穿出。琴筒下方設有木製琴托。琴弓用金竹製作弓桿,彎曲度較大,兩端拴以馬尾為弓毛。

現存狀況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收藏有傣族玎俄一支,琴桿紅椿木製,全長63厘米,上端的琴頭呈方錐形,頂端為錐尖,弦槽後開,槽長5.6厘米、寬1.5厘米,左右兩側各置一軸。弦軸黃檀木旋制,圓錐形,軸長11.5厘米。琴桿圓柱形,上粗下細,上端設有弦孔,琴弦由此穿出,下端裝入琴筒部分修削成方柱形,並外露系弦。琴筒黃牛角制,角根齊平,角尖側向裝置,筒長21厘米,筒前口呈橢圓形,橫徑6.6厘米、縱徑4.4厘米,其上蒙以桐木薄板為面,角身兩側各開一個圓形出音孔。設有山口,無千斤,置竹製空心琴馬,張兩條絲弦。細竹拴馬尾為弓,弓長68厘米。此琴制於1984年,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玎俄常按五度定弦為d1、a1,音域d1—e2,只有九度。過去,弓毛置於弦外拉奏,可奏雙音;現在已把弓毛置於兩弦間演奏,可奏出顫音和滑音。音量較小,音色纖細柔和,與篳朗叨相似。可用於獨奏、與篳朗叨合奏或為歌唱伴奏。傣家小伙子夜間和姑娘約會時,常拉奏玎俄表達愛慕之情,或為姑娘的優美情歌伴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