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缺乏版塊效應
也許沒有高度的曝光率,沒有足夠的市場化,但這不影響信息化專家團隊在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他們聯動著供應商與企業用戶,直接推動著製造業信息化的發展成熟。 訪暨南大學ERP中心副主任王惠芬也許沒有高度的曝光率,沒有足夠的市場化,但這不影響信息化專家團隊在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他們聯動著供應商與企業用戶,直接推動著製造業信息化的發展成熟
要理論更要實際
記者:現在很多人有著這樣的質疑:設立在高校的信息化專業研究機構,如何能保證針對企業進行第一現場的調研工作?在行業研究中,如何保證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統一?王惠芬(以下簡稱王):目前,我們主要採取實驗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模式。實驗研究在暨南大學的實驗室進行,主要研究各廠商的系統產品;實證研究部分,就是到企業做實際調查,了解各種不同的信息化案例。從1990年到1998年期間,ERP中心與IT供應商合作,走訪了很多企業用戶。事實上,這一模式遠比調查問卷有效,因為問卷設計的面往往比較單一,而且數據容易偏頗。記者:結合工作的體會,您怎么理解類似暨大ERP中心這樣的專業機構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通過那些方式更有機具體地促進制造企業信息化發展?王:高校的信息化研究工作一般在幕後,主要分為這幾種模式:一是幫助系統供應商分析其客戶,並將相關結果提交給對方;二是與廠商合作進行產品研發工作;三是面向企業用戶,分析各種產品特點並告知對方如何選型。此外,中心還會通過教學培養人才,因為在製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中,一直缺乏既懂企業流程又懂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政府需要加強智慧型轉變
記者:無論哪個信息化案例,業界往往會首先以成功和失敗的標準來衡量。從過去到現在,並且還會持續到將來,這對製造業信息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王:這兩種都屬於比較絕對,或者極端的論調,不利於產業的發展,事實上也很容易給企業帶來壓力,因為在市場上企業必須儘量保證自己的生產成本,各種悲觀的聲音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和投入的勇氣。關於成功或失敗率,國內外都有不同的核算標準。而在用戶、企業等層面對信息化建設和套用的理解也不盡一樣,一般的衡量都帶有自己的情感色彩,並不是非常合理。
記者:相比其他行業,廣東製造業信息化有什麼特點?在樂觀的論調中,我們怎么理性地看待廣東製造業信息化還存在的問題?
王:目前,廣東製造業信息化不足之處體現在幾方面:一是投入不足;二是宣傳不到位;三是培訓機制欠缺,意識需要突破;四是企業用戶害怕失敗,心理門檻過高。此外,當前政府有關部門還是管制性的比較多,但現實是其信息化水平甚至還低於社會平均水平。所以,要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政府必須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智慧型轉變,加強宣傳引導,做好配套工作,真正發揮生產機構中心等部門的功能。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國內PDM、供應鏈管理太缺乏品牌,與國外相比真是螞蟻與大象的差距,因此,這需要上游廠商加強產品研發,以產品體現管理思想。不過,相比物流、諮詢服務等行業,我個人覺得製造業的信息化建設是最有希望的,因為企業具備很強的打拚能力,他們願意進行更多的嘗試。在將來,也許很多行業的信息化都要走製造業的模式。從能力和資源提升建設水平
記者:雖然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並已走在其他地方前面,但廣東要實現從傳統製造到現在“智造”的轉變,、還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應該看到,目前製造業信息化缺少版塊效應,這點從區域和企業個體都可以體現,而且供應商也缺少這方面的運營能力。比如,在廣東,很少見到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信息化案例,即使是在華為、TCL等大企業內部,其PDM、ERP和電子商務等各種系統的搭建也是有前有後,並不統一,集成效應不能發揮出來。要切實提高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在能力方面,一要供應商加強產品研發和數據管理,形成有核心能力的PDM和PAM產品品牌;二要使PDM、ERP和電子商務等集成系統實現上下游整合。在資源層面,則需要建設好物流、諮詢等服務性平台;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打造信息化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