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土豆效應,把“土豆”看作廣義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詞。即經濟危機時,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價格也上漲。“土豆效應”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史中得到驗證。簡單地說,就是危機面前,人的需求滑向馬洛斯需求層次的較低層。同樣,經濟危機面前,吃比薩餅的人必然減少,作為替代,大餅需求量必然增加。
源起
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需求將減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這一名詞流傳下來。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這樣就可以解釋 “吉芬難題”了,也稱“土豆效應”。
經濟危機
當大蕭條來臨時,人們首先削減的,是奢侈品和高檔產品的需求;而廉價且能填飽肚子的土豆的需求,反倒上漲。這就是危機所帶來的機會。
經濟危機越嚴重,“土豆效應”越明顯。
在英國,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資產大幅縮水,他們的股票跌得傷筋斷骨,他們的股票期權化為泡影,他們沒有了獎金分紅,他們甚至會主動降低自己的基本工資,以免老闆破產、公司倒閉、使他們加入到失業大軍中去。 2008年,沃爾瑪宣稱其10月份零售增長占到全美除汽車和餐飲業外零售增長的一半,正是“土豆效應”在發揮作用。 除了經濟型酒店意外走強的出租率印證了“土豆效應”外,一些大眾化的平價小餐飲也意外受到市場的熱捧,再次論證了“土豆效應”的存在。 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資產大幅縮水,即使外出用餐,都儘量避免到高級餐廳消費。如今高級餐廳生意大不如前,麥當勞反倒人丁興旺。對此,英國麥當勞快餐店發言人表示:“漢堡包繁榮的時代重新來臨了。”在美國,據萬事達卡統計,2008年10月全美高端消費品(指1000美元以上商品)銷售出現明顯萎縮,奢侈品銷量更下滑20.1%,幾乎任何一種商品,只要售價超過1000美元,全都面臨巨大銷售壓力。
在國際經濟危機面前,民生成為第一要義,相對高端產品來說,中低端產品卻大行其道,不僅沒有受到影響,部分產品還出現了銷售上升趨勢。今年臨近春節,北京等地大眾時裝的熱賣、改衣店走俏、杭州等地重新開設並廣受歡迎的“年貨市場”,都是“土豆現象”的例證。 專家同時認為,在國際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土豆現象”並不代表高端產品在國內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因為中國的需求不同於已開發國家,如汽車住房等,中國面臨的是‘從無到有’,是較剛性的需求。” 於是,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賬單。下館子也變成一種奢侈,即使光顧,也不去高級餐廳。對此,英國“麥當勞”快餐店發言人喜形於色地說:“漢堡包繁榮的時代重臨了。”
廉價消費品成了最大贏家。
一些廉價超市,如來自德國的Aldi和LIDL兩家連鎖超市、英國本土的Costcutter等,都是削減消費支出情況下的贏家。 Aldi的平均售價,比大型連鎖超市如Tesco等便宜1/4 ,該店每日從大型超市手上搶走約100萬英鎊的生意。Aldi預計今年營業額,高達15億英鎊,比去年上升近2成,並準備在未來5年,投資10億英鎊開設新分店。 不少行業受惠於金融海嘯。油價高企令腳踏車銷量大增,銀行收緊信貸,當鋪成為人們“融資”的好去處,典當商H&T在上半年的盈利,大增4成至460萬英鎊。
那些有趣的經濟效應
透視金融危機下的經濟學名詞
金融風暴影響了世界的各個行業,政府以及民生大眾紛紛“自救”,一些有趣的經濟學相關的名詞開始走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