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

《遼河》雜誌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綜合性純文學期刊,原名《營口文藝》,於1978年創刊。2006年《遼河》雜誌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結束了27年雙月刊的歷史,《遼河》開始了新的篇章。1998年《遼河》雜誌辦刊質量不斷的提升,連續三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文學期刊。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遼河》 2008年4期《遼河》

《遼河》【Liaoriuer英文縮寫:L·H】《遼河》雜誌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綜合性純文學期刊,由營口市委宣傳部主管,營口市文聯主辦。統一刊號:CN21-1053/1。打16開,80個頁碼。印刷精美。(1978年-2008年)

1978年10月15日遼河》的前身《營口文藝》出版,八開4頁碼,有小說、散文、詩歌,連環畫及繪畫、攝影、鼓詞篆刻歌曲等等。開設創作趣談、名家簡介、藝術欣賞等欄目。截至1979年4月《營口市文藝》共辦了8期。《營口文藝》的誕生為《遼河》雜誌的創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1979年5月《營口文藝》正式改為《遼河》雜誌,雙月刊,16開本,有72頁碼。開設小說雜文散文詩歌戲劇評論音樂美術攝影等欄目。當年,以慶祝建國三十年為主題開展了徵文評獎活動。有42篇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陸續在遼河上發表。1980年《遼河》增設《曲藝》欄目,發表了全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的評書《哪吒鬧海》、陳杰的鼓詞《潔白的花》、田向福的山東快書《種子迷》。1981年《遼河》開辦了《創作漫談》欄目,先後發表了趙博的《評書的結構》、雁翎的《淡談詩的構思》等有關如何搞好文學創作的理論文章。1982年《遼河》開設了《閃爍在遼河上空的新星》、《文學之窗》、《沃土新苗》等欄目,專發青年作者的作品,有70名青年作者在《遼河》上發表處女作。1983年《遼河》首次開設了“小小說”專欄。同時,開設了“千字散文”、“微型散文”專欄。1984年《遼河》2期出版了小說專號,發表了11位作者的11篇小說,並請專家對作品做了點評。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遼河》雜誌的欄目也發生了變化,打破了以前的老四段,開設了“改革之聲”、“愛情小說”、“遼河詩群”“作家專訪”、“詩人詩論”、“短歌集”、“遼河論壇”及“攝影”等欄目。這年《遼河》的封底出現了黑白廣告宣傳欄。這是《遼河》探索經營化運作的最初嘗試。

1986年《遼河》第一期,首次出現《遼河》主編的名字:主編雁翎、副主編初學文;當年1月《遼河》舉辦了創刊五十期紀念會,近二百名作者參加會議。時仼市委書記王寶純、市委副書記王充閭為《遼河》創刊五十期題詞。

《遼河》副主編初學文退休,高作智任副主編。1987年《遼河》第1期刊發了《遼河》詩歌專號,集中刊發了96位詩歌作者的新作。

1988年《遼河》開闢了《青年小說》專號,刊發了19位青年作者的新作。《遼河》文學創作函授中心成立,並於11月開始,招收第一期學員。

《遼河》4、6期出版了報告文學專號,發表了營口市石油化工、複印機總廠等九個名企、名人事跡的報告文學。
1989年《遼河》堅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堅持嚴肅文學,培養新人,發現新人的辦刊宗旨,在全國書報整頓工作中,《遼河》做為遼寧省較好的六家市地級期刊,被保留下來。

1990年經全國書報刊整頓後,被保留下來的《遼河》,贏來了可喜的辦刊局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關心和重視,撥55000元專款,解決辦刊經費問題。文聯黨組專題研究《遼河》人員編制問題,經內部調整,編輯部增編5人,召開相關會議確定辦刊宗旨,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努力將《遼河》辦成健康、清新、明朗、具有地方特色、受讀者歡迎的刊物。

1991年1月召開了遼河1986-1990青年文學獎頒獎大會,王德林、鄭德庫、曲彥莉等17名作者獲獎。
1993年《遼河》主編高作智。第一期開設了“北京作家專號”,發表了鄭恩波、劉紹棠、方昉等8位北京作家的作品。本期《遼河》全部刊發同一地區作者的作品是前所未有的。同時《遼河》的封二、封三、封四刊發了北京作家們的照片。

1994年《遼河》第三期是遼河創刊100期。封二上發表了趙博、雁翎、高作智三位主編的彩色照片,並有顯赫的大標題——“一百次綻放,十七年收穫”熱烈慶祝本刊出版一百期。7月份召開了《遼河》出刊百期慶祝大會。原省政協常委、原市政協主席王寶純,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李鳳雲等領導送來賀詞。著名作家陸文夫、鄧友梅等也來營祝賀。

1995年9月19日至21日《遼河》雜誌社在熊岳鎮召開了轉型期小說創作研討會,法制文學研討會,紀念五·二三座談會等活動。

1996年《遼河》7月30日《遼河》第二屆(1991-1995)青年文學獎頒獎大會。馮偉的小說《鄉戲》、沙爽的詩歌《領袖》等30篇作品獲小說、詩歌、散文獎。

1998年《遼河》雜誌辦刊質量不斷的提升,連續三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文學期刊
1999年《遼河》封面刊頭,由著名書法家姜榮貴題寫。
2001年《遼河》主編吳秀英,副主編黃大為
2002年《遼河》主編白鳳德,副主編黃大為。

《遼河》由原來的小16開本變為大16開本,使《遼河》更大氣更亮麗。
 這一年正是遼河創刊第150期,為紀念遼河第150期,遼河開展了各種紀念活動,邀請省作協主席劉兆林、北京的高洪波、《人民文學》雜誌社寫來了寄語;開設了《我與遼河》專欄。我市部分作家發表了感言,如孫春平的《我是“遼河”一滴水》、王憲傑的《遼河的滋潤》、沙爽的《紅樓的追憶》等。讓人為感動的是《遼河》雜誌的三位老主編也在《我與遼河》這個欄目中用心寫下了他們對《遼河》 的深情厚意。第一任主編趙博(1979-1985)《祝遼河之花 艷》,第二任主編雁翎(1985-1992的《與時俱進越辦越好》,第三任主編高作智(1992-2000)的《我與“遼河”》。 當年《遼河》開辦了首頁寄語,“快速閱讀”欄目。

2003年《遼河》內文及欄目設定有了較大調整,開設了“小說地界”、“快速閱讀”、“走近名家”、“新銳之作”、“散板如歌”、“文學傾吧”、“營川雅韻”、“文苑評說”等較有特色的欄目。
為鞏固擴大《遼河》的作家群體,《遼河》建立並實施了簽約作家制度,與近六十位省內外作者簽約。

2004年10月,《遼河》舉辦了首屆“日新杯”遼河文學創作獎活動,鮁魚圈房地產有限公司孫日新總經理出資贊助該獎項。王憲傑、盧書寧等14名作者的作品獲獎。
配合市委反腐倡廉活動,《遼河》開辦了“激濁揚清”欄目,兩年共發表雜文64篇,獲獎作品8篇。

2005年《遼河》為宣傳營口人、營口事,開辦了“營口讀本”欄目,先後發表了《老常印象》、《漫話謎鎮山》、《歷史從這裡結晶》、《美麗的鮁魚圈》等作品。
《遼河》頭題欄目作了調整,將原來的“佳作推薦”改為“遼河有約”,本欄目邀請著名作家野莽為欄目主持人。本欄目以擂台賽形式出現,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的知名作家紛紛登埸亮相。
8月在熊岳鎮《遼河》雜誌召開了“第二屆日新杯遼河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有馮偉、金文吉等十名作者十篇作品獲獎。由鮁魚圈房地產有限公司孫日新總經理贊助。

2006年《遼河》實現了歷史性跨躍、《遼河》雜誌由雙月刊改為單月刊,終於結束了27年雙月刊的歷史,《遼河》開始了新的篇章。1月9日在格林大酒店召開了《遼河》雜誌雙改單慶祝廣大會,有六十多名作家、企業家、記者、領導參加會議。

《遼河》辦刊理念作了適當調整,即:以大文學為辦刊理念,面對大眾作者,打造平民喜愛的文學。倡導“好小說、好故事”,以“輕鬆、愉悅、動感、休閒”為主要特色,關注民生、民間、民學。

配合《遼河》雙改單,《遼河》成功地創辦了“遼河文學論壇” 網站。“遼河文學論壇”網站,現有註冊會員16000多人。實現了紙質媒體與網路的聯姻與融合,互動與雙贏。《遼河》於當年8月在鮁魚圈區舉行了遼河網站開通儀式。同時,召開了第三屆“日新杯”遼河文學獎頒獎大會,鄭德庫、馮正杰翟營文等12名作者的12篇作品獲獎。
2007年7月20日第四屆日新杯遼河文學創作獎頒獎會,在市天輔興酒店召開,李秀文、馬小平、邢瑜等作者的10篇作品獲獎。

與北京的憶石網成功合作,創辦了“牽手憶石”欄目,全年共發表了120多篇作品。創辦《藝苑掠影》欄目,共刊發21位藝術家的彩色專頁,全面展現了我市藝術家的風采。

2008年8月1 日舉辦了“第五屆‘日新杯’遼河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暨“乘長風”文學創作懇談會。鄭德庫等9人分獲小說、散文、詩歌獎;並授予鮁魚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孫日新總經理為特別貢獻獎。白鳳德、許德彬、盧蘇寧、馮偉、董琦被增補為營口市作協副主席,白鳳德為市作協常務副主席。

編輯隊伍

編      委:王立光 許桂芬 董萬軍 薛濤 許德彬 李秀文

主編:白鳳德

責任編輯:沙爽   楊曉華  孫玉英 李亞賢

藝術設計:嵐婷工作室

刊頭題字:姜榮貴

法律顧問:趙麗

刊物信息

雜誌是面向國內外發行的綜合性純文學期刊。統一刊號:CN21-1053/1。打16開,80個頁碼。印刷精美。
主辦單位:營口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編輯出版:遼河雜誌
國際刊號:ISSN 1003-2525
國內刊號:CN 21-1053/I
郵發代號:8-121

發行範圍

國內外公開發行(郵局代發)
定價:6元

相關評論

《遼河》 《遼河三十年》

遼河雜誌創刊三十周年作品典藏——《遼河三十年》 正式出版《遼河》30年(代序) 王立光

《遼河》已經走過了30年路程,她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腳步一路走來的。一本摘選《遼河》雜誌30年來所刊發的部分作品文集——《遼河三十年》在《遼河》30年時與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遼河》在而立之年奉獻給大家的生日禮物。

我在想:一座城市,與一本文學期刊,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淵藪。就像大遼河,靜靜地穿過濱城匯入大海。一本不起眼的《遼河》,自1978至2008年,默默地陪伴著這座城市整整三十年。
我知道,這座城市不缺乏歷史,無論是28萬年前金牛山人的刀耕火種,還是百年前我國東北第一商埠的車水馬龍,直到當下現代港城美不勝收。和她相比,30年只是一瞬。然而,30年對於《遼河》卻也充滿了跌宕起伏。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特拉菲爾斯的觀點:都市(現代化城市)是一個生態系統。而在這個生態系統中,作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的文學期刊,將占有它自己的一個重要位置,即“生態棲位”。在這個位置上,它的意義與作用,就是本雅明所說的顯示出這座城市的“總體的語言”的一種,即它以“精神實體”的存在方式,顯示出“語言的實體”的表達——城市的文化精神與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期刊,是它所在城市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

這其實是一種對心靈的感召,是一種對精神的路標。期刊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載體,應該說是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區域特色的。從文化意義講,如果提到某種文學期刊,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她伴隨的那座城市。《人民文學》使人想起北京;《小說月報》使人想起天津;《收穫》使人想起上海……這些文學期刊像城市的標識一樣,帶著它所獨有的城市語言與表情,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吸引著一批批作家和讀者,鼓涌起本雅明所說的“文化潮流”或“文化小溪”,把自己的文化信仰與精神,輻射開去。比起當下的城市電視廣告,似乎它更有信心,更有公信力。特別是,在傳媒、媒介如此發達的當下,在圖片、影像這種更直觀的語言訴求的背景下,文學期刊所載負的文化含量、審美意蘊、想像空間以及特有的藝術境界(文學性)、品格、性情和它所具有的容量、深度、廣度——為這座城市所滋養所賦予的,便顯得尤為重要。

30年來,《遼河》園丁以其對文學事業的摯愛與追求,歷經艱辛開墾,勤奮耕耘,默默地守候著《遼河》這塊文學園地,培植文學新秀,收穫精品力作,為人民大眾奉獻精美的文化食糧,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沿。滋養和哺育她的這個地方這條遼河,所給予它的那種獨有的精神文化資源。作為遼河文明的興盛地以及關內外文化的交匯地,以及構築文化氣象的氣度與能力,都體現在這樣一本小小的《遼河》之中了。

因此,30年來,在《遼河》,它的意義、作用和影響,至少我看重的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本土文學的現代形態的確定,經過30多年的風風雨雨的經營,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二是在城市的現代化的構建過程中,它的鼓與呼,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三是它在城市精神的培育、內蘊並推廣出去,以自己的文化精神與品格濡養和涵蓋四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遼河》雜誌一路走過30個春秋的時候,我更多地看見了文學期刊生存的尷尬以及成長的挑戰。
用“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來描述文學期刊在鼎盛時期的境況,似乎並不過分。而今天,城市文學期刊在困境和窘況中愈陷愈深同樣也是不爭的事實。有意思的是文學的“困境”竟是一個作品數量空前繁榮的“困境”。近幾年營口作者以各種方式出版發表的長中短篇小說以及散文、詩歌等各類文學體裁的作品數量之多,幾乎等於過去幾十年的總和。但是,正如一些老作家所說,真正有分量的佳作力作太少。淺顯、媚俗、浮華、枯燥的東西太多……文學期刊市場低迷、銷量萎縮不能說與此一點關係沒有。讀者嚴重分流,象牙塔成了十字街,是在文學域內頑強堅守,還是向文學邊緣自我拓展,各方面的運作都已經被嘗試,也都被證明未必是最佳取向。作為文學的載體,文學期刊究竟應該如何走進何方?

遼河》嘗試著做了回答:堅守文學,回歸讀者,走向市場。堅持這一宗旨,初步見到亮點。近幾年,《遼河》作者群、讀者群像滾雪球越滾越大,《遼河》發行量不斷增加,自費訂閱量成倍增長。《遼河》在頑強地成長。

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的猛烈衝擊,網路文學日趨熱鬧,讀者的閱讀取向日趨多元,文化產品超級豐富的今天,文學期刊的成長仍處於探索之中。但是,一個景況似乎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文學期刊,它所背負的重任,在作為精神產品這個問題上解決得還不夠徹底,常常是頭探在市場這邊,腳卻還陷在傳統的窠臼里。《遼河》開始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只知道期期艾艾地一味抱怨讀者、迴避市場是無濟於事的。面對市場,適應市場,曾經是文學期刊經營者很少談論的話題,今天,大家已經能夠以平和的心態談論和面對它,這應該說是關鍵性的進步。但文學期刊,無論以怎樣的經營方式改變,以何種面貌出現,都不應該因此而質疑文學本身。

嘗試走向市場是艱難的。《遼河》亦如是。讀者的閱讀欲望,是文學期刊發展無可迴避地面臨的經濟基礎,讀者直接影響著刊物的興衰存亡。發展市場經濟是文學期刊鼎故革新的一個大好契機。

有人說:如今文學的熱鬧似乎只是圈子裡的熱鬧,而文學的寂寞只有文學工作者自己知道。殊不知,文學總是寂寞之道,需要文學工作者毫不猶豫地推開身邊的嘈雜和誘惑,耐得住清修和寂寞,必須堅持幾十年,到頭來也許從事的是一個終生看不到名利的事業。

一個民族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在什麼樣的高度上給自己的經歷打上永恆的印記,而文學正是這種永恆印記的記錄者。事實上,文學暗示的東西遠比它可以充分傳達的東西要多得多,文學本身為人類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是幫助我們對付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一個人在少年時曾經擁有過的文學情結,曾經閱讀過的文學期刊,對其一生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格構建、生活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正常有序的社會應該是非常尊重文學和文學家和文學期刊的,這種尊重絕對不是施捨。

新文學運動喚醒了整整一代人對舊的社會的認識,以魯迅為主將的一大批作家的作品打開了舊中國“鐵屋子”的門窗。這是文學功能最優秀的典範。在此,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文學家是一個社會的良知,承擔著直面現實、維護信仰、創造理想、熔鑄靈魂的重任。

對於文學,我們依然保持著沉實而永久的冀望和期待。應該承認,無論人的審美追求和社會背景怎樣改變,文學的進步最終依賴的惟有自身的警醒和自覺,而文學期刊最終還是要用文本說話,要用作品來面對讀者。

《遼河》在躍動、在聚集、在努力。2006年《遼河》實現了雙月刊改為單月刊的歷史性跨越,創辦並擁有16000多作者網友的遼河文學論壇,紙質媒介與網路的聯姻與融合,為今天《遼河》的生存與發展,拓展出一片殷實豐美的園地,結集成一座花團錦繡的百草園,為她所鍾愛的讀者的閱讀與鑑賞,為她所傾心的作者的才華展示,提供了更為適宜的空間。《遼河》將與文學界諸多的朋友們一起,在文學火炬與號角引領下,繼續開拓進取,永遠不會停歇。
就在《遼河》雙改單之時,我採納有關同志的創意提出了“芳草工程”計畫,原意實為《遼河》尋求定位。

芳草之芳,出自天然,出於本性。絕非稻田裡的雜草,沒有香味為害稼禾;也非廣場路旁草坪中的小草,根基太淺不經霜寒。它是廣袤草原上的百草,深深紮根於泥土之中,得天縱之,常懷陽光雨露滋養;得地利之,屢經寒暑風霜摧枯。然而它雖絕無“有朝一日”變靈芝之妄想,卻常存“絕處逢生”之壯志。年年有新綠,歲歲展新姿。《遼河》即是芳草之原。活潑,決不媚俗;真實,絕非克隆;樸實,常存高貴。 

《遼河三十年》是《遼河》創刊30年成果的展示性驗證,同樣也是《遼河》繼續下一輪輝煌的起始點。《遼河三十年》以《遼河》辦刊三十年來所刊發的各類文學作品為依託,截選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作品匯集而成。全書由序、小說、小小說、散文、詩歌、《遼河》三十年大事記等六個部分組成。遴選的文學作品分別截取不同歷史時期,以近十年的文學作品為重點選項,考慮到《遼河》文學網站的創辦,使《遼河》雜誌進入全新的網路時代等因素,對這一階段的文學作品的摘選有所側重,對《遼河》雜誌刊發的網路文學作品的摘選有所增加。為此,文集還增設了小小說專輯。這次遴選作品的審美標準性取向,以現實主義創作為主線,兼顧其他文學樣式藝術樣式的作品。根據時代社會人們的閱讀需求,遴選的文學作品力求短而精、好而特。較長篇幅的作品、連載類的作品,考慮容量因素均未編入。
《遼河》雜誌在其行走的路途中,不覺中平添了三十華美的年輪。儘管時間可以把它裁定為一截,定格於歷史的某個書架,僅供後來人去翻閱與品味,還會留有幽香於案頭。《遼河》要以其三十年的厚重與成熟,敢於去擔當三十而立所託付於她的重託與責任,憑赤誠之心,施拼搏之力,去繼寫新的華章。 

作為《遼河》人:編者、作者與讀者,想引用聶魯達的一句話獻給《遼河》

——我愛過你,歌唱過你。所以,你得繼續絢麗地如花開放。

2004

欄目設定

《遼河》雜誌主要開設以下欄目:“遼河有約”、“大聲小說”、“輕鬆閱讀”、“長篇連載”、“作品點評”、“散人散文”、“牽手憶石”、“詩路花語”、“民間故事”等。倡導“好小說”,好故事”,以“輕鬆、愉悅、動感、休閒”為主要特色。是廣大讀者喜聞樂見的純文學休閒期刊。

通訊地址

地址:營口市遼河大街西三號遼河雜誌社

郵編:115000

參考資料

http://cn.qikan.com/JournalSearch.aspx?f=1&k=%u8FBD%u6CB3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九)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遼河》
《綠洲》
《籃球》
《籃球俱樂部》
《理工高教研究》
《歷史檔案》
《連環畫報》
《蘭台內外》
《鹿鳴》
《蘭台世界》
《滿族文學》
《漫畫月刊》
《芒種》
《莽原》
《美術》
《民國檔案》
《民間故事選刊》
《民間文學》
《留學生》
《龍門陣》
《隴東學院學報》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美術觀察》
《美術界》
《美術研究》
《美文》
《魅力》
《民辦教育研究》
《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民間故事》
《遼寧教育研究》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遼寧教育》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
《麗水學院學報》
《茂名學院學報》
《煤炭高等教育》
《綠葉》
《遼寧高職學報》
《邏輯學研究》
《柳州師專學報》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理科愛好者》
《龍巖學院學報》  
《理科考試研究》
《理論與創作》
《快樂閱讀·開心詞典》
《綠風》
《快樂閱讀·可愛女生》
《昆明學院學報》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連雲港文學》
《滿語研究》
《連雲港文學·校園美文》
《漫畫大王》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良師低版》
《良師高版》
《涼山大學學報》
《媒介》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
《美拉斯》
《樂府新聲》
《美術大觀》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美術教育研究》
《樂器》
《美術啟蒙》
《美術史論》
《美術嚮導》
《美術學報》
《快樂語文》 
《灕江》
《美苑》
《遼寧散文通訊》
《蒙古語文》
《蒙古語言文學》
《咪咪畫報》
《遼寧體育科技》
《民辦教育新觀察》
《遼寧招生考試》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民間傳奇故事》
《民間對聯故事》
《靈水》
《嶺南音樂》
《民間文化》
《快樂閱讀·經典教學》 

純文學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