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研究》

《邏輯學研究》雜誌(the journal of Studies in Logic)是中山大學和中國邏輯學會主辦,由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承辦的學術刊物。

基本信息

簡介自2008年6月正式創刊。目前為季刊,16開本。國內刊號為CN 44-1649/C,國際刊號為ISSN 1674-3202。誕生與成長1979年秋,國家百廢待興之時,中國邏輯學會在北京成立,金岳霖先生擔任首任會長。可是,金先生自己也沒有料到,從他倡議和試圖創辦一份中國學術界的邏輯學專業學術刊物開始,到這樣一份刊物真正面世,差不多經過了30年。其間雖有幾代邏輯學工作者孜孜努力,卻難獲其成。回顧往昔,《邏輯學研究》的誕生畢竟實現了學界的多年夙願,令人感慨。 儘管在國內現有學科體系下,邏輯學的學科歸屬只是哲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在不少大學的哲學系中處於邊緣位置,但邏輯學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人類文明七大基礎學科之一,對於所有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奠基作用從未受過質疑。從當代的眼光看,由於邏輯學是理論計算機科學的基本表達工具之一,它亦在數字高科技的演進中扮演著相當引人注目的角色。尤其就我國轉型社會的發展而言,推動國家在學術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表達,理應是構建和諧的公共社會空間的必然途徑。作為文理交叉的綜合基礎學科,邏輯學的研究人員主要集中在哲學、數學(特別是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領域)、計算機科學(特別是理論計算機和人工智慧領域)、法學(特別是法理學和法律推理領域)、語言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領域。過去20多年間,我國邏輯學總體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表現在學術專著和論文數量的大幅增長、學科隊伍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的穩步發展及學術交流活動的蓬勃開展。幾乎所有國內重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哲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法學院和心理學系等均有專門從事邏輯學的教學科研人員(單就哲學學科而言,全國已有邏輯學博士點12個,碩士點近18個)。
然而,多年來邏輯學專業雜誌的缺乏,至少在兩方面給中國邏輯學界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一方面,邏輯學各分支領域的論文只能分散地發表在不同學科的專業刊物上,這不僅不利於不同學科領域的邏輯學家之間表達觀點、傳遞動態和進行學術合作,而且非常不適應以合作研究為特點,以認知、決策和智慧型模擬為研究熱點的新世紀邏輯學發展現狀。另一方面,大量邏輯學專業論文在國內由於缺乏準確的期刊定位,導致無雜誌可刊載,只能散見於各相關學科的雜誌和文集,高水平的論文則不得不流向海外出版物。此外,當我國學者與外國邏輯學同行進行交流時,也無法通過我們自己的刊物傳達中國邏輯學界的整體學術成就和動態。與此相對,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英語出版物中,專門的邏輯學學術期刊就有近40種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在中國邏輯學會的協助下,在中山大學黃達人校長和廣東省新聞出版局的支持下,克服了種種困難,歷時兩年多,完成了雜誌的申辦和籌備過程。對此,中國邏輯學界同仁的興奮之情每每溢於言表。作為全國(乃至亞洲地區)唯一的邏輯學專業刊物,雜誌的首屆編委會陣容強大,不但集中了中國邏輯學界最有影響的20位學者,還邀請了世界著名哲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Stalnaker教授、澳洲科學院院士GrahamPriest教授和亞洲頂尖邏輯學家小野寬晰教授在內的10位國際著名學者。2008年6月22日,《邏輯學研究》的創刊儀式在中山大學高等學術中心舉行。《邏輯學研究》由中國邏輯學會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具體的編輯出版工作則由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下設的邏輯學研究編輯部負責。中山大學邏輯學科是全國重點學科,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是教育部唯一的邏輯學重點研究基地。
事實上,《邏輯學研究》從籌備之日起,就將雜誌定位立足於中國邏輯學界,同時與國際學術界展開對話,爭取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一流學術刊物。因此,雜誌的創刊風格,無論是內容選擇還是版式設計,都在自覺地對照國際同類學術刊物。就辦刊原則而言,編委會和編輯部要求雜誌從內容上一方面突出我國邏輯學學者的最新研究工作,代表我國邏輯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尤其要積極吸納國外學者的研究動態,成為國際學術同行展開交流的平台;從形式上則基本遵守國際化標準,即採用國際通行的雙盲審稿制度,由國內外資深邏輯學者擔任審稿人。除個別特邀的國際知名學者外,原則上所有稿件都經過2—3名匿名審稿人的詳細審閱並向作者返回審稿和修改意見。某種意義上,審稿人的選擇決定了雜誌的高度,審稿即是學術尺度。客觀而言,鑒於當前國內學界的總體研究水平,為高質量的論文尋求國內審稿人殊非易事。
《邏輯學研究》是季刊,雜誌的版式設計力求簡潔而統一,服從於學術的嚴謹性。每期只刊登7—8篇研究性論文,要求論文不能太短(通常在8—30頁16開本之間)。論文必須是原創性的工作,一般不刊登綜述性或介紹性的文章。事實上,通過雜誌風格的設定,特別是審稿環節,發稿論文的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
《邏輯學研究》是一份雙語刊物,這無疑也是雜誌定位的體現。在已出的6期雜誌中,一共發表了44篇學術論文,1篇訪談,2篇書評,4篇會議報導。其中英文論文17篇,中文27篇,英文論文的篇幅占到了40%以上。英文論文中,包括12篇海外學者和5篇國內學者的論文。為了讓國外學者能大致了解中國的邏輯學研究現狀,要求所有的中文論文都以專頁附有300字以上的英文提要。不止一位外國學者對編輯說到,看到中國學者寫的邏輯學論文,覺得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真希望自己也能懂得中文。
從這6期海外作者的分布來看,包括來自6個不同國家的歐洲學者的論文6篇,美國學者2篇,澳洲學者2篇,新加坡學者1篇。從中國作者的單位來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山大學各4篇,南開大學和復旦大學各3篇,清華大學2篇,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各1篇,其他單位共7篇,還有台灣地區學者2篇(上述數據只計算研究論文,不包含書評、訪談和會議報導;作者有多個署名單位按作者實際工作單位計算)。
《邏輯學研究》覆蓋了與邏輯學相關的各研究領域,從徵稿範圍和實際發稿看,主要集中在五個領域:一是數理邏輯和數學基礎;二是哲學邏輯的各分支領域;三是邏輯學在其他學科中的套用,尤其是在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套用;四是邏輯哲學和分析哲學;五是中西邏輯史,尤其是從比較思維方式、邏輯與文化的角度看邏輯史。1—6期雜誌的44篇論文中,上述第一領域有9篇,第二領域有17篇,第三領域有5篇,第四領域有6篇,第五領域有7篇。論文作者大部分來自國內外大學的哲學系,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數學系和計算機系。
《邏輯學研究》是一份跨越文理的刊物。由於邏輯學論文的符號化因素,雜誌採用了數學界通用的Latex軟體來排版,這在國內哲學社會科學刊物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如上所述,符號邏輯也只是雜誌刊載的各種邏輯學工作的一部分,推動中西對話、闡釋共識和差異,在多樣共生的文化樣態中堅持深入純粹的學術探究,始終是這份雜誌積極努力的方向。
《邏輯學研究》已經編輯發行了一年多,某種意義上還處在試水階段。《邏輯學研究》的目標是在5—10年內,使該雜誌成為在邏輯學及其套用方面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重要學術刊物。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九)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遼河》
《綠洲》
《籃球》
《籃球俱樂部》
《理工高教研究》
《歷史檔案》
《連環畫報》
《蘭台內外》
《鹿鳴》
《蘭台世界》
《滿族文學》
《漫畫月刊》
《芒種》
《莽原》
《美術》
《民國檔案》
《民間故事選刊》
《民間文學》
《留學生》
《龍門陣》
《隴東學院學報》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美術觀察》
《美術界》
《美術研究》
《美文》
《魅力》
《民辦教育研究》
《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民間故事》
《遼寧教育研究》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遼寧教育》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
《麗水學院學報》
《茂名學院學報》
《煤炭高等教育》
《綠葉》
《遼寧高職學報》
《邏輯學研究》
《柳州師專學報》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理科愛好者》
《龍巖學院學報》
《理科考試研究》
《理論與創作》
《快樂閱讀·開心詞典》
《綠風》
《快樂閱讀·可愛女生》
《昆明學院學報》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連雲港文學》
《滿語研究》
《連雲港文學·校園美文》
《漫畫大王》
《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良師低版》
《良師高版》
《涼山大學學報》
《媒介》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
《美拉斯》
《樂府新聲》
《美術大觀》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美術教育研究》
《樂器》
《美術啟蒙》
《美術史論》
《美術嚮導》
《美術學報》
《快樂語文》
《灕江》
《美苑》
《遼寧散文通訊》
《蒙古語文》
《蒙古語言文學》
《咪咪畫報》
《遼寧體育科技》
《民辦教育新觀察》
《遼寧招生考試》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民間傳奇故事》
《民間對聯故事》
《靈水》
《嶺南音樂》
《民間文化》
《快樂閱讀·經典教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