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是為紀念徐福的不朽功勳,中日兩國各自成立了徐福文化研討機構,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設在龍口市,定於每年的4月18日至19日(後改為5月18——5月19日)為徐福故里文化節。自1999年創辦第一屆徐福故里國際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至2003年共接待日本、韓國、德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400餘人,客商1000餘人,談成項目502個,實際利用外資6.87億美元,出口創匯1.36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第六屆和第七屆徐福故里文化節,有國內外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了節慶活動。共簽約外商投資項目41個,總投資3.5億美元;國內項目9個,總投資5.36億元。“文化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取得了良好效果。

人物介紹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秦時齊地(今山東龍口,即原黃縣)人,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縣、(月垂)縣,攀成山,登芝罘(今煙臺)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藥。徐福入海數年求藥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藥,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藥。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藥。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卻在熊野浦登入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藥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製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蹟。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谿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歷史傳說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秦始皇御狗與龍口狗山

玉皇大帝掌管乾坤,天上人間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並隨時聽取臣下的匯報,以便做出聖斷。一日早朝,太白金星奏曰:“臣近期察訪,人間膠東黃縣方士徐福以為秦始皇尋長生不老藥為名,正在籌集訓練幾千名童男童女,考察百工、桑農醫學釀酒等技術,準備東渡扶桑,開化列島很是寂寞辛苦,臣懇奏玉帝賜天狗給徐福與其作伴,幫其解難。”玉帝曰:“朕早有此意,將天狗賜給徐福先行幫忙,再讓天狗將來解嬴政歸天后事之謎。”於是天狗領旨下凡,直奔徐福故鄉——膠東半島黃縣(今龍口市)。

黃縣徐鄉人徐福從小志向遠大,在當地頗有威望,這天早上雞叫五更,他正要出門組織人員出海訓練,準備將來東渡瀛洲。徐福打開街門,一隻小狗蹲在門首,朝著他搖尾討好。徐福煞是喜歡,於是就收為已有,日夜相伴。豈知這就是天狗的化身。

徐福生活的時代,正是秦始皇當政的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四方巡視,八方招搖,於始皇二十八年,他東行郡縣過黃(黃縣,今龍口市)、(今福山一帶),窮成山、登之罘。此時徐福得知秦始皇巡行至黃縣,乃打扮一新,帶著心愛的小狗上書並晉見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童女求之。秦始皇聽說可以為其求得長生不老的仙藥,龍顏大喜,尤其看到徐福身邊那隻靈活可愛的狗,更是愛不釋手。為了博得始皇帝的歡心,徐福只好忍痛割愛,將狗贈送給了秦始皇。從此秦始皇對狗疼愛有加,封為御狗,緊隨左右。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大帝再次巡行天下,到處勒石立碑以示威武。徐福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秦始皇一聽,面露不悅之色,御狗一看要對故主人加責,忙搖尾乞憐討好秦始皇。秦始皇見此只好罷了,再看到御狗與故主人親熱倍至,更不忍心責怪,只好悶頭不語。晚上御狗施法託夢給秦始皇,讓其與海神戰。第二天秦始皇去占夢,御狗又做法讓解夢的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至。”於是秦始皇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玡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徐福馬上積極籌備渡海至瀛洲,名為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見狀心中高興,好不得意,其御狗也隨之意氣風發,更加通人性,懂人語,聰明可愛。始皇把它奉為掌上明珠,行同車,臥同床。

豈料,秦始皇回鹹陽,走到平原渡口染病,愈來愈重,自知仙藥不得,回生無望,於是修詔書一封,命大公子扶蘇速到鹹陽繼位。

哪裡知道詔書被奸臣趙高扣留不發。被蒙在鼓裡的秦始皇天天盼,時時盼,最終也沒盼回扶蘇,病死在回鹹陽的路上。

在秦始皇駕崩的當天,趙高的本來面目暴露出來,利誘左丞相李斯,秘密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世稱二世,令公子扶蘇自盡。趙高、李斯認為他們的陰謀天衣無縫,豈知這一切卻瞞不過秦始皇的那隻御狗。御狗聽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但一直不動聲色,每天借秦始皇的喪事流露出無限的悲哀,心裡卻在醞釀著乾一件大事。而趙高等人則毫無察覺。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在一個狂風大作的漆黑之夜,御狗憑著對秦始皇的忠誠,偷偷叼走了放在趙高枕邊的那封真的秦始皇的遺詔。豈料在慌忙逃脫之時,它碰倒了一個凳子,趙高被驚醒,伸手一摸枕邊的遺詔不見了,回頭一看,御狗正銜著件東西逃奔。趙高大驚失色,急命衛士追殺御狗。

御狗見身後有燈籠火把,重兵追殺,慌忙順著來路往東狂奔,一口氣跑出幾十里路,它要回到故主人徐福身邊,將遺詔的真相告知天下。趙高立即給東邊各郡縣下達了捕殺御狗的命令。御狗只好偷食野物,晝伏夜行繼續往東跑去。

卻說,御狗跑到黃縣,這時徐福已經帶領三千童男童女離開黃河營港口,直赴東瀛了。御狗被當地衙役發現。縣令得信後,親自率領捕快追殺御狗,準備向趙高邀功請賞。御狗情急之中,只好往南面山上跑去,眼看後面追兵愈追愈急,便一口氣跑到山頂,前面是懸崖,後面是追兵,就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一道金光,一聲炸雷,震得天搖地晃,亂石橫飛,眾衙役死的死,傷的傷,抱頭鼠竄。御狗大叫一聲,秦始皇的遺詔飛下了山。御狗變成了一尊巨大的石狗了,狗頭朝南(今招遠市)狗尾朝北(今龍口市),仿佛向人們述說著秦始皇遺詔的真相。從此以後,當地的百姓稱那座山為狗山

秦始皇真正的遺詔掉下山後,被當地一老翁拾得。老翁不敢公開詔書的秘密,只告訴了幾個親近的人。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這才知道趙高篡權,扶胡亥繼皇位的真相。

那么那金光一閃,御狗變石狗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完全是玉皇大帝所為。玉皇大帝被御狗的赤誠之心感動了,在御狗進退無路的危急時刻,一揮巨手,使沙石飛滾,驅退追兵。御狗的肉身被玉帝點化成石狗,其靈魂被召上天庭封為天狗,專司看管月亮

人間的御狗雖變成石狗,但其忠於主人的本性不改。舊時每遇大旱,當地百姓就用柴木燒狗頭,直到狗頭上燒出了汗珠,石狗就顯靈下場大雨,以解百姓之苦。

徐福故里的遐思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當年秦始皇率師巡遊天下,從萊山月主祠(地處今龍口市東南10餘公里處)來到丹崖山(今蓬萊閣下)時,忽見輕紗般的雲氣從海天相接之處徐徐升起,擴展開的薄霧中浮現出亭台樓閣、山巒瀑布、玉樹茂叢,秦始皇頓生飄然成仙之感,聽信了前方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的獻言,於是派無數精兵強將求仙索藥,但都有去無回。這時,有人向秦始皇推薦了齊人徐福(今龍口市人)。徐福身負玉旨不得不冒險出行,他率五百童男童女乘十餘只船從龍口市的海岸線出發,尋找了八年也沒求到長生不老藥;怕秦始皇追究,便率船漂洋過海,航行了十多天來到一座大島即現在日本和歌山縣,與當地人一起開荒種地、共建家園,兩國人民也從此有了友好往來。

據說,中日友好使者徐福的故里即今天龍口市的徐福鎮。此地原稱鄉城鎮,數年前以徐福命名,並在鎮中心顯著位置興建起規模可觀的徐公祠,足可見當地人對徐福這位歷史文化人物的懷念和敬仰。南山集團東海開發區即位於徐福鎮之北,徐福出海時也許曾踏過這片海濱之地。如今,海濱新建起了學校、熱電廠、鋁業公司、礦業集團……更多的項目正在大幹快上,秦始皇當年所見的仙境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團結務實的東海人、南山人從不相信什麼長生不老仙丹,他們堅信只有艱苦奮鬥、勞動致富才能使人間仙境不再是神話,相信無私敬業、大膽創業才會永葆青春魅力,哪還用費盡心機去尋子虛烏有的仙藥?

徐福東渡無意間促成了中日交流,但秦始皇夢裡的長生藥卻迫使他背井離鄉。徐福後人如若知曉故里的滄桑巨變,能不恨始皇?

徐福東渡之迷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二千多年前,方士徐福打著為秦始皇求仙藥的旗號,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漂洋過海,從此杳無音信。二千多年後,徐福的那次東渡已經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海外航行活動,而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中、日、韓三國共同的文化財產。可惜迄今為止,仍有眾多有關徐福的疑謎無法作出結論:徐福到底為何東渡?他又去了哪裡……
兩千多年前的一次航海活動

龍口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永久享有這樣的權力,他妄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不斷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完後,東巡路過龍口——當時還叫作黃縣,在當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晉見了皇上,並隨團繼續考察。到了琅琊(今膠南)的時候,徐福正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裡面住著神仙,吃了山裡的仙藥,個個長生不老,他願意赴湯蹈火,為皇上取仙藥。秦始皇很高興,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命他入海求仙。但沒多久,徐福就回來了,說,他見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禮薄,需要美好的童男女和各種工匠用具作為獻禮,才能得到仙藥,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隨徐福再次出海。

第二年,泰始皇再次東巡,順便來找徐福,雖然路上遇到了刺客張良用大鐵錘襲擊,但躲過一劫的他仍按原計畫到達琅琊,可惜沒見到徐福。他再見到徐福的時候已經是十年後,他的第三次東巡。徐福依然沒有找到仙藥。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本來就要拿到仙藥了,但是海上有大魚護衛仙山,功敗垂成。這次,秦始皇親目率領弓箭手到海上與大蛟魚搏鬥,殺了條大鯊魚,興沖沖的回去了,想這下子可好了,徐福終於可以拿到仙藥了。但是,他還是沒有等到仙藥,在返回鹹陽的路上,就病死了,他的手下為了篡位,密不發喪,全國人民都不知道,沒有了藉口的徐福一時也騎虎難下,於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帶著浩浩蕩蕩的求仙團隊漂洋過海,尋找虛無縹緲的三神山和靈丹妙藥。從此,再未回到中原。

這個故事在龍口是家喻戶曉,但它到底是真還是假?徐福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么?

故里之爭

5月16日,離一年一度的龍口市徐福文化節還有兩天的時間,這次已經是第七屆了。屆時,將在徐福園廣場上為兩座徐福雕像舉行揭幕儀式,其中一座送給韓國濟洲島,立在徐福展示館。龍口人一直認為徐福的故鄉應該是龍口。

最早記錄徐福事跡的是《史記》,作為當時西漢武帝時太史令的司馬遷,距離徐福東渡的時間只有七八十年的時間,定是因為此事影響甚廣,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朽著作里記錄了當時求仙這一盛況:“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馬遷說徐是齊地人。

在龍口市西北部有個徐福鎮,鎮因秦方士徐福而名,鎮上有仿秦古祠——徐公祠。徐公祠不大,不過一個四合院,裡面有徐福的雕像,和中外因徐福而進行的文化交流展示。“這裡以前有個小廟,是當地人為紀念徐福建的。廟前就是徐格莊,據說就是徐福的老家。”徐公祠的管理人員李樹植說。平時來這裡參觀的人並不多,但是,每來一個,李樹植都會這樣熱情的告訴遊客,龍口就是徐福的故鄉。

司馬遷沒有說出徐福的籍貫。那龍口人為什麼認為徐福的故里是龍口呢?這源於《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東萊郡有縣十七……,徐鄉。”關於徐鄉的由來,元代研究齊國史地的學者於欽在《齊乘》中說:“徐鄉,蓋以徐福求仙而得名。”《齊乘》被史學界推為善本,是全國名志之一。“鄉”在秦代是一個行政區域單位,而徐鄉縣在漢代就是指黃縣,今龍口市,龍口市保存了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蹟。譬如,徐姓是黃縣的大姓;城東絳水河畔有一登瀛村,傳說徐福東渡瀛洲時,就是從這裡集結童男女開始啟航的;風景優美的屺島上立著徐福的雕像,屺島原叫寄島,因當年徐福東渡時,將母親暫時安置在這個島上而得名,當然,這也只是個傳說。

但是,有關徐福的故鄉還有另外一種說法。1982年6月,江蘇贛榆縣進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地方發現一個叫“徐阜”的自然村。據當地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另據出土文物可知,贛榆縣在戰國時屬齊地,秦時屬琅琊郡。由此,位於今江蘇贛榆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稱是徐福故里。

這兩種說法在目前史學界上爭論頗多,因為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一時爭論不止。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紀念徐福活動的展開。

耐人尋味的東渡活動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徐福像
徐福,古稱徐巿,以方士為業。古代的方士雖然在官方的正史中是以搞迷信為生的“三教九流”式的人物,但其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懂得諸如醫藥煉丹術占星術航海術等科學技術,他們的行業特色決定了上可以接觸帝王貴族,下可以聯繫平民百姓,在當時社會上是比較受矚目的一群。而徐福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戰國至漢初,山東沿海的方士入海求仙風盛,多是為了迎合統治者長生不老的願望。

但關於徐福東渡的原因,歷來說法不一,他屢次出海,沒求到仙藥,卻依然能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安然無恙。為何他能逃脫,而和他同時代的其他方士卻因求藥末果而被驅逐呢?龍口市文化局副局長、龍口市徐福研究會辦公室主任曲玉維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徐福當時的才能卓著,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他的東渡之旅不僅僅是求仙藥這么簡單,還有其他政治目的。

求仙藥說。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藥,是可能的。

避禍說。“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於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於是表面上熱衷於尋找仙藥,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人海,求神採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

復仇說

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說。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秦始皇所嚮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於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藥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因此,“秦始皇東巡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東至扶桑的理想,而徐福探海東渡正是實觀始皇理想宏願的具體行動。直到後來,秦始皇老了,身體漸漸不行了,才更偏向於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曲玉維說。

東渡何處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但是,秦始皇最終沒有得到長生不老的丹藥,而他滿懷希望派出的求藥團也一去不回。徐福帶著三千人的隊伍,長途跋涉,尋找傳說中的三神山,最終,找到了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自立為王,再也不願意回家鄉了。《史記》中說,“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那徐福最終去了哪裡呢?

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蹟,如徐福登入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入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蹟。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採藥人的後代。

曲玉維認為,徐福歷經十年的準備,而且從小生活在沿海,一定會選擇一種安全可行的航海路線,一方面要保證淡水和糧食的供應,一方面要避免大的風浪,所以他決定沿島而行,最終的路線便是:從家鄉北海岸的黃河營古港啟航東渡,經遼東半島到朝鮮半島,最後到達日本的北九州

兩千多年來,徐福到底去了哪裡,依然爭論不休。因為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其他地方,他們都懷念徐福。感激徐福給當地帶來的變化。在這些地方,世代傳說著徐福教當地人種水稻、鑿水井、製造農具、傳播醫藥、紡織等知識的故事。尤其在日本,徐福集團的到來,給日本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日本從一直徘徊中的原始社會推向了奴隸社會。於是,兩千多年前徐福那次複雜的東渡,雖然讓他如履薄冰,但是今天卻讓人們永遠記住了他。“那次東渡成了中、日、韓友好交往的開端,徐福也成為三國人民友好的化身。”朱亞非說。

文化發展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徐福東渡
2007年5月18日,中國•龍口第九屆徐福故里文化節暨《徐福志》首發式在徐福故里山東省龍口市萬松浦書院隆重舉行,來自日本、韓國及國內外史學界和各地徐福研究組織的專家學者近50人出席,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張煒先生主持會議,中共龍口市委副書記孫為富致歡迎辭。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華夏徐福文化研究中心等20多個學術團體和個人發來了賀信、賀電。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謝華先生作了總結講話。

徐福是秦代著名方士、著名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經考證為今龍口市)。秦始皇時期,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至今已成為先秦史秦漢史中外關係史航海史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等綜合性多學科研究,有極為重要性的學術價值。同時,對徐福及其集團東渡的研究,對於擴大對外開放、發展中日韓人民之間的友誼、加快山東經濟文化建設及旅遊業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歷史記載的不詳,過去對徐福研究的開展尚不夠深入,但隨著中日韓三國有關徐福的文獻、考古文物和傳說材料的不斷發現與增多,對徐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為了促進對徐福研究更加深入的開展和擴大對外交往,有必要對徐福的生平和業績進行全面的認識、總結和宣傳。2004年初,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決定編纂一部《徐福志》,並委託協會秘書處和山東師範大學地方史研究所進行志書編纂的籌備工作。《徐福志》的編纂工作得到山東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韓寓群省長、蔡秋芳副省長曾給予大力支持。龍口市委、市政府及龍口市徐福研究會對《徐福志》的編纂工作也十分重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了積極的保障。

《徐福志》共分6篇21章,洋洋38萬言,翔實地記述了徐福及其東渡的整個過程,據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較強的權威性。全國著名史學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先生擔任該書的學術顧問。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馬儀先生為編委會主任。主編為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先生,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曲玉維、副秘書長史衍勤郝慧民先生擔任副主編,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徐福志》的出版發行,是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是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成立以來的一個重要成果。《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將為徐福文化研究、交流和旅遊業的發展創造更加寬泛的通道,成為中日韓人民世代友好往來新的紐帶和橋樑。《徐福志》的出版發行,必將有力地推動國內外徐福研究事業向更深層次發展,為促進世界和平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徐福東渡與東亞民間文化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徐福像
徐福東渡事件在東亞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不但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對外傳播、對外交流的先聲,而且也為東亞文明的共同發展與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隨著東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國際戰略地位的逐步提高,有關徐福問題的研究也開始日益興盛起來,特別是在中、日、韓等國中,有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投入了徐福問題的研究工作。他們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關徐福其人身份的考證(如徐福是否真有其人等)。2、有關徐福東渡去向的考證(如去向日本、韓國、台灣等)。3、有關徐福東渡路線的考證(如北路、中路、南路等)。較為遺憾的是,由於研究資料方面的不足,各國在對於徐福問題的研究上至今還存有許多的疑點與猜測,無法形成一些十分確定的結論。就中國的情況來看,當前有關徐福問題的研究所依賴的論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文獻資料,包括正史、方誌、筆記等;二是考古資料,包括對一些與徐福有關的歷史古蹟的發掘。但是這兩方面的論據目前還都處於相當薄弱的狀態。例如,在中國古籍《史記》、《淮南子》等書中,雖記載了徐福東渡之事,卻沒有記錄徐福所去的究竟為何處;在一些秦漢時期的考古遺址中,雖然發掘出許多徐福時代的器具與文物,但卻無法證明究竟哪些直接與徐福有關。

人們在有關徐福問題的研究上或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徐福其人其事與民間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就現有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徐福文化現象都以民間文化的姿態呈現的。有關徐福的其人其事雖然不在正史中占有很大位置,但是在民間生活與民間文化中卻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這樣的事實似乎是在提醒我們,在有關徐福問題的研究中,除了必須重視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以外,還必須重視至今依然以活生態的形式而存在的民間文化遺存現象,這些現象不象文獻與考古資料那樣完全脫離了現實中的民眾生活,而是與現實中的民眾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呈現了一種活動的,充滿生命力的姿態。當前,這種以活生態形式呈現的民間徐福文化現象在東亞地區各個國家中大量存在,它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東亞民間徐福文化圈,顯示了徐福文化在民間生活中的豐富內涵與強大活力。

充分重視和深入研究東亞地區以民間形態呈現的徐福文化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而且也在於可以避免正史中的某些拘泥。眾所周知,有關徐福究竟是否真有其人的問題,至今還未有定論,這一現實使得完全按照正史考證的方法難以收到良效。但是在民間文化形態中,徐福卻是一個象徵的人物,民間所流傳的大量有關徐福的傳說與故事,實際上都有可能只是借用徐福這一人名來敘述、演示某些歷史事實。民間文化的這種特點,使它在有關徐福問題的敘述上大大地擴展了想像空間,也使它的研究價值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正史。因為研究徐福東渡事件的重要意義,主要是在於運用一定的歷史事實來證明地處東亞的中、日、韓等國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建立了文化交流關係,至於這種關係是否真正是由徐福所開創的,其實並不重要,而在這方面,東亞地區大量存在的民間徐福文化現象正可顯示其獨特的作用。

以下,試從三個方面闡述有關東亞地區民間徐福文化圈的問題。

一、東亞民間徐福文化圈的範圍與地域

徐福東渡事件東亞地區民間的廣泛流傳,使得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間徐福文化圈,這個文化圈的中心,是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的沿岸地區,主要包括中國的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韓國的商洲里濟州島等南部沿海地區,以及日本的佐賀縣鹿兒島縣福岡縣和歌山縣等沿海地區。從地形圖上來看,徐福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分布格局呈現了一種“”字形態,這一形態的內端是海洋,沿線是徐福文化鏈條帶,外緣則是徐福文化的幅射區。這種“”字形態的生成特點和分布格局與徐福東渡事件的特點是完全吻合的。

東亞徐福文化圈中的一些地區在與徐福東渡事件的關係方面大致顯示了五種情況:1、徐福出生地;2、徐福啟航地;3、徐福駐留地;4、徐福登陸地;5、徐福墓葬地。這五種情況基本上可以涵蓋徐福生平和東渡事件的整個活動區城。總之,從中國東部的沿海地區,一直到日本、韓國的諸多城鎮,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徐福文化圈,它們以海洋作為依託,以徐福作為對象,敷演了一段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繪製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圖畫。

二、東亞民間徐福文化圈的主要內容

東亞民間徐福文化圈中,具有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徐福文化內容,它們生動地反映了徐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體而言,這些文化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與徐福有關的歷史文化遺蹟,它們主要是以遺址文物藝術品等物質文化的形式,展現徐福其人其事的某些方面。二是與徐福有關的民間傳說故事,它們主要是民間口頭文學的形式,敘述徐福的生平事跡、東渡經歷以及各種軼聞趣事。三是與徐福有關的民間祭祀活動,它們主要是以宗教祭祀的形式,表現民眾群體對於徐福其人其事的敬仰之情。下文試就對此三個方面分別作些具體闡述。

1、東亞民間的徐福文化遺蹟

東亞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徐福文化遺蹟,它們大多是以民間傳說為依託,與某些地名、物名、人名相對應,通過某些附會的方式,塑造出一個個真實可感、生動形象的文化實物形態。

日本作為徐福“止王不來”在地方,有關徐福文化方面的遺蹟分布範圍十分廣泛。據彭雙松先生的調查,有關徐福和千童的遺蹟多達56處。具體分布在日本的佐賀縣鹿兒島縣福崗縣山口縣和歌山縣愛知縣三重縣山梨縣等地。佐賀縣的諸富町是傳說中的徐福登入地,遺蹟比較集中,如:徐福最初登入處“伊萬里港”,那裡有一個古名為秦津的地名;“徐福上陸地”石碑,據傳徐福以浮杯為嚮導航抵有明海,現浮杯地方存有一隻朱紅色大酒杯,相傳是徐福用過的“寶物”,該地徐福信徒們輪流在家裡奉祀,珍視異常;在諸富町登入時,船體的磨擦使蘆葦變成僅單側有葉子,另一側被擦掉化為了鱭魚;有徐福登入後經過的黑髮山(上有“千童之岩”、山麓“山內町”又出土了“秦阿房宮朝硯”)、白鷺溫泉杵島山稻佐山龍王崎等都伴有生動傳說;諸富町寺井橋附近有一座“徐福洗手之井”,現存園田良秀氏宅,“神井”不遠處,供奉一“帆柱石”,相傳為昔日徐福大船所用;在九州北部海岸及有明海內陸,發現了33個碇石,相傳是徐福所用;諸富町搦東有一座美麗的神宮奉祀徐福,就是金立神社原來的“下宮”,立有“金立神社下宮舊跡”碑及“徐福上陸地”標示;在搦東還有一巨石,稱為“御腰掛石”,傳說是徐福的座椅。阿辰觀音,是與徐福相戀的當地女子,被尊為女神塑成觀音像祀奉;富士町有“鶴靈溫泉”,據傳,徐福隱居金立山,自稱“北山之翁”,一日,夢見泉水湧出,清徹見底,遂挖掘,果見此泉;有“千布”地名,傳說徐福向金立山進發途中,因道路異常險惡,遂將帶來的布鋪在道上,此地遂稱千布;其它還有如“玄藏”松銀土井投石掛鍾松原金立社、“八百平”水田金立道鳩峰弁財天蓬萊島船石掛旗桐木夫婦石雲上寺等等大量的與徐福活動相關的地名。

韓國也有許多徐福文化遺蹟,如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商洲里錦山中部山禁令綿面海岩石上,刻有“徐過此”和“徐起拜”的文字。刻面為1平方米。80年代中葉,在與此岩刻僅隔一山的一個石洞裡,發現了一幅壁面,上畫動物、船隻及人物,洞外還刻有腳印,另有濟州島的朝天浦岩石上,刻有“朝天石”三字,傳說與徐福到此有關。(參見周乃復《徐福東渡與日本彌生文化》)

2、東亞民間的徐福傳說故事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徐福像
徐福傳說故事是東亞民間徐福文化圈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內容,它們主要通過口頭傳承的形式,將徐福的事跡進行編制和敷演成一段段美麗動人、奇妙有趣的民間故事情節,塑造出一個個生動感人、栩栩如生的徐福人物形象。東亞地區廣泛流傳的徐福傳說故事中,包含著許多幻想的成分,它們表現了人們勇於抗爭,懲惡揚善,開拓進取的精神,反映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安定環境的渴望。東亞民間的徐福傳說雖然不能稱其為歷史,但它又的確包含著某些真實的成分。這些真實的成分,即是從現實生活眾多的原形和事實中提煉出來的。
流傳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民間徐福傳說故事,在表現內容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徐福東渡求仙故事,這類故事主要從《史記》等正史中有關秦始皇命徐福率童男童女東渡求仙的記載出發,從各方面加以延伸和拓展,敷演出一段段生動有趣的情節。

二是將徐福事跡融入地名物產故事。這一類故事在東亞地區民間流傳最為廣泛。它們大多是將徐福事跡附會在當地的某一地名或物產之中,從而組成一些具有徐福文化特色的地物故事。

其三是徐福生平故事。這一類故事主要是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生活軼事,來描述徐福的生平事跡,塑造徐福這一人物形象。這些故事中有些與東渡事跡有關,有些則與東渡事跡沒有什麼關係。例如:徐福收徒、徐福施醫、徐福捉妖等等。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日本與韓國也存在著大量的有關徐福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據彭雙松先生的調查,當前在日本國土中流傳的形形色 色的徐福故事,它們分布於日本的20多個縣市中,主要有:佐賀縣武雄市、佐賀市、諸富町,福岡縣八女市,鹿兒島縣串木野市、坊津町,宮崎縣延岡市,山口縣祝島,廣島縣佐伯郡宮島町,京都府伊根町,和歌山縣新宮市,三重縣熊野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神宮、寶飯郡小坂井町,靜岡縣清水市,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秋田縣男鹿市,青森縣北津輕郡小泊村東京都八丈島等等。這些故事與傳說緊接著中國的傳說故事進一步展開,主要描述徐福移民集團登入日本以後的種種經歷與遭遇,如船遇到沼澤地時用布匹鋪地克服困難,以至掘井洗手,與原住民戀愛,教原住民稻作蠶桑、行醫用藥,秦姓族人的繁衍定居,直到徐福及其隨從的死亡、死後的安葬和建神社祭祀、徐福及其隨從遺物的神化等等。內容幾乎無所不包,且逐漸增加神話色彩。流傳在日本的這些徐福故事在情節上與中國的民間相聯結,在徐福形象方面,也與中國傳說所塑造的形象相當一致,在故事中,徐福成了一個才智出眾、普惠眾生、道術通神的人物,最終被供入神社,受萬人敬仰,有的故事,也追述東渡前的情節,它們大都是中國史書記載的複述。

日本的徐福民間故事在流傳時間上要晚於中國,它們基本上都是十四世紀以後才見於文獻記載。另外,就故事的內容而言,日本徐福故事的傳奇色彩和神話色彩要勝過中國。

3、東亞民間的徐福祭祀活動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除了歷史遺蹟和民間故事以外,東亞民間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徐福文化現象——徐福祭祀活動。每逢一些特殊的時日,當地民眾就要舉行盛大的徐福祭祀集會,進行各種儀仗音樂舞隊台閣戲劇火花等等表演。這些祭祀活動有的是當地某些宗教組織發起舉辦的,有些則是完全出自民間自發行為。這種以徐福名義舉辦的祭祀活動之所以在東亞地區民間十分盛行,與當地民眾對於徐福的崇拜心理有著密切關係。在中國河北省千童鎮,徐福的形象則連同眾多的童子一起受到民眾的崇拜。在當地,“千童”被看作是自己的兒女,徐福則被看作是帶領著自己的兒女入海探險的偉人。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敬慕與懷念,人們便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列隊巡遊、表演,這種活動就叫做“信子節”。

在日本,徐福是作為日本先民的引導者和日本文化的開拓者的形象出現的,因此日本各地對於徐福的崇敬程度更要超過中國,由這種崇敬心理而引發的祭祀活動,也更是層出不窮,熱鬧紅火。例如:每年收穫季節之後日本新宮地區有豐收祭、收穫祭、御粥祭,熊野灘一帶有御船祭、三輪崎祭,特別是佐賀地區50年一度的徐福祭,參加人數多達數千人,持續時間三天。日本流行的祭祀徐福活動,大部分是自發組織,自覺參加的,這樣的活動經過世代相傳,現已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節日盛典,並從民間發展到官方,從國內到國外,規模越來越大,形式越來越多,所表現的對於徐福的尊崇之情也越來越強烈。

日本徐福祭祀活動,大多是由當地的民間宗教組織——神社發起舉行的。這些神社的產生與神道教有很大的關係,古代時期,日本國土上存在著成千上百個神社組織。據記載日本神武天皇曾對神社機構進行過改革,在高天原的阿祖山大御社,在各地分設高座大神寒川大神等7個神社,再在全國設250個攝社、350個本社,除此之外還有數百個民間自設的神社,可見日本神社的普遍程度。其中祭祀徐福的神社,幾乎遍及全國,分別祭祀著徐福及其7名子孫和有關人士帶到各地的神靈及遺物。一些著名的神社組織,如新宮市阿須賀神社神倉神社熊野市波田須神社佐賀縣金立山神社等等,都有專門的徐福廟、徐福宮,尤其是佐賀縣的金立山神社。社內的主神為“金立大權觀”,就是公元前210年由秦國東渡日本的首領人物徐福的金身,距此不遠的另一座廟宇供的女神阿辰。長久以來,佐賀一帶一直流行著徐福春、秋祭和每50年舉行一次的“徐福大祭”。雖然歷史變遷朝代更替,祭祀徐福的活動卻盛行不衰。參加祭典的多為“氏子”。所謂“氏子”,是指氏神後裔和在同一地區信奉同一氏神的人們。在佐賀縣,有據可查的徐福氏子有一萬餘人。祭典開始,由主持人帶領行祭隊伍首先在金福神輿出廟進行游察。他們身穿白色衣裳,頭戴烏紗僧帽,腳穿特製的童履,精神莊嚴肅穆如負重任一樣,步伐堅實整齊地虔誠行進。神輿前,排列著手持旌、旗、幡、傘、戈、戟、矛等威武雄壯的儀仗隊開道。這支隊付款行進的第一站就是阿辰觀音廟。阿辰觀音由一美妙女子扮演,坐上早已備好的神輿,由挑選的眾童女蜂擁隨徐福神輿串街過市至海邊,面向西方行祭拜禮。然後沿原路返回,將徐福神輿放歸神位。因為參加祭典隊伍的多是氏子,又稱“氏子節”。這種隔海向徐福的故里和祖先行祭拜之禮的典儀,意在不忘祖先,表達思念家鄉之情。

煙臺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龍口國際徐福文化節
除了金立山神社的“徐福大祭”以外,日本新宮市、熊野市的“徐福萬燈祭”、“火花大會”、“徐福傳養祭”等祭祀活動,也各有特色。例如徐福萬燈祭是一種集燈火、文藝表演為一體的祭典徐福的文藝形式,日期不盡相同。有人撰文這樣描述1992年8月12日的新宮市徐福萬燈祭的盛況云:“排在前面的鼓樂隊,樂器是中國的三大件:鼓、鑼、釵,演奏者是著中國旗袍的少女,演奏的是中國最簡單的打擊樂調:‘咚咚嗆,咚咚嗆,咚嗆,嗆咚嗆。’樂隊後面是天狗隊、徐福立像和龍燈隊。徐福像安裝在特別的方桌似的機動車上,由兩根粗麻繩牽引著徐徐前行,牽繩的都是經過挑選的童男童女,一律著日式短衫褲,頭上扎一根寫著日文的白帶子。現代化的燈光設備,使徐福像周身通明,照得四周如同白晝。一位少婦扮演的丹鶴姬,端坐在敞蓬車上,一動不動,好象雕塑一般。再往後是身著和服的少婦,隨著音樂節拍盡情地舞蹈。整個表演隊伍250多人,按計畫沿街表演,所經之處,張燈結彩,萬頭攢動。徐福像經過時,有的合掌鞠躬,有的熱烈鼓掌,人們以各種方式虔誠地向自己的恩人徐福表示崇高的敬意。”

火花大會是利用火花施放祭祀徐福的活動,在日本流行的地區甚廣,尤其是在新宮、熊野比較普遍。有文描述這種火花大會的盛況是:僧人誦經後,60響高空禮炮拉開了火花大會的序幕。隨著一陣低沉的炮響,新宮川面上變戲法似地燃出了10個五光十色的大字。之後,幾分鐘放一組,一組數十發。五彩焰花顯示的廣告、標語,屢屢出現,也屢屢引起陣陣歡快的掌聲。雨雖說下得很大,仍是人山人海。民眾們相信,冒雨祭典徐福,更顯示出對徐福的忠誠。火花會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最後,以一組中國式的禮花結束了大會。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存在著大量的民間徐福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或是以實物的形態,或是以文學的形態,或是以宗教信仰的形態,表現了人們對徐福其人的觀念與心理,反映了人們對徐福事件的態度與評價。如果把這些紛繁多樣、豐富有趣的民間徐福文化現象組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徐福文化圈全形,這個文化圈記錄著中、日、韓各國民族文化交往、文化傳播的歷史,這個文化圈體現了中、日、韓民族對於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迫切願望。

相關條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