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煙臺市芝罘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洋通商口岸之一,因其北部的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芝罘島而得名,世界權威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標稱煙臺即為“CHEFOO”。“芝”即靈芝。芝罘島的形狀,恰似一株巨大的靈芝;“罘”即屏障。芝罘島橫臥在黃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護衛著身後的沃土。也就是說這個島有“靈芝”一樣的形狀,有“罘”一樣的作用,因此稱之為“芝罘島”。
芝罘,古稱之罘。“罘”是古代的一種獵具,看島子的形勢,一線連陸,環島臨海,正是圍獵的好去處,它的得名,很可能與狩獵有關。這地方得名大大地早於煙臺。春秋戰國時,齊國曾修八主廟,其中的陽主廟就修在芝罘島上。到後來,秦始皇和漢武帝東巡,都到這島上來舉行過祭祀的儀式。
老煙臺是以三個基本點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第一是芝罘區所城裡,這是煙臺的城市基礎;第二是芝罘區大廟,圍繞他發展出市區的街道;第三是芝罘區煙臺山,在此煙臺開埠而成為“現代城市”。這三處各自有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明、傳說和掌故。
伴隨著1972年芝罘區白石村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煙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填補了膠東半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在一個城市的鬧市區發現7000年前的文化遺址,全國罕見。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被命名為“白石文化”,是中國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研究證明: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文化交流,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也有一定的影響。白石村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白石文化的遺址,2006年6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芝罘區土地面積為1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3005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下轄向陽、東山、毓璜頂、通伸、鳳凰台、奇山、白石、芝罘島、黃務、只楚、世回堯、幸福十二個街道和臥龍經濟園區。區政府駐地為市府街76號。
風土人情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生活在芝罘這方古老土地上的人們,由於文化歷史悠久,加上開埠較早,與外界交往頻繁,在長期的嬗遞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間習俗。新春佳節是最隆重最熱鬧的民間節日,俗稱“過年”。與全國城市相比,恐怕芝罘屬於“年味”最足的地方了。
每到農曆臘月初八,吃過“臘八粥”以後,就開始碾米磨麵,蒸大棗悖悖,做年糕,準備好過年的食品,以備合家歡聚和親朋團拜,慶豐收,賀有餘,祝願生活快樂。初一黎明,合家老小,衣裝煥然一新,放鞭炮,祀神祭祖,拜長老,探鄰里,訪朋友,個個喜笑顏開,互問“過年好”,滿口吉利話。大街小巷,拜年的人川流不息的,聯袂接踵,熙熙攘攘,匯成了花團錦簇的春潮。初二日,拜姥家,也是拜望舅、姨的日子,敘天倫之樂事,說親戚之情話,分外親熱。初三、六、九、拜“丈人”,“老泰山”要設宴款待“乘龍佳婿”,宴面豐盛,這是作女婿的一大快事。一般是從初四日開始,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請吃“年酒”,新春氣氛達到高潮。
到了正月初九,毓璜頂上趕廟會,“善男信女”登山入殿,頂禮膜拜,玉皇閣上煙雲繚繞,一片神秘氣氛,廟會同時也是物資交流大會,山上山下人如潮湧,各種物品一應俱全。正月十五,鬧元宵、看花燈。昔日以大廟天后宮的燈會最為著名。如今要數文化宮的燈會了。各種各樣的彩燈,燦爛輝煌,萬姿紛呈,既有古老的傳統意味,又具時代的特色,是老人和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3天為掃墓的日子。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一些有雅興的人要趁這個時候到郊外踏青、遠足,飽賞明媚的春光。放風箏更是民間一大樂事。人們扎制彩繪出各種樣式的紙鳶,在郊野放飛。芝罘民間風箏協會成立,一年一度的風箏盛會屆時舉行。當放飛比賽的時候,男女老少翹首藍天,鼓掌喝彩場面熱烈壯觀。
五月初五端陽節,七月初七乞巧節,八月十五仲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以及婚喪嫁娶等習俗,也大有講究,各具特色。芝罘的習俗,經過了漫長的歷史,不斷地朝著文明的方向發展,那些封建迷信、愚昧落後的東西正在隨著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科學的進步而逐步成為歷史的陳跡。
地理位置
芝罘區是“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之一煙臺市的中心區,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6'—121°25',北緯37°24'—37°38'。東北和北部瀕臨黃海,北與遼寧省大連市隔海相對,系渤海之門戶,東和東南與煙臺市萊山區接壤,西、西南與福山區、西北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內與山東腹地相聯,外與韓國、朝鮮和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線長55公里。
地形地貌
芝罘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境內屬低山丘陵區,呈現低山、丘陵、準平原、平原和海岸等多種地貌類型。西北部的芝罘島丘陵起伏;中部奇山山脈橫亘,境內最高峰大王山海拔401.70米;南、西部地勢較為平坦;北部沿海地帶屬山地港灣型海岸,岸線曲折,山與灣相間,形成較大自然港灣4個。陸地北端的芝罘島為全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北部海域島嶼如屏,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16個。島岸與陸岸北南對峙,中間水面廣闊、波流緩穩的淺海區,灘涂廣闊。整個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呈輻射流向。
氣候氣溫
芝罘區處北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氣候區,全年溫度適中,氣候溫和,季風進退有序,四季變化分明,大陸度為53.80%,同大連、秦皇島、青島等北方沿海城市相比,受大陸影響程度輕,更接近海洋性氣候特點。因瀕臨北黃海,受海洋調節和影響,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春季溫暖,秋季涼爽。年平均氣溫為12.6℃,年平均降雨量737毫米,相對濕度64%,空氣濕潤,陽光充足,氣候宜人。
地方特產
芝罘區自然資源豐富,沿海有廣闊的漁場,是中國著名的海珍品基地,沿海盛產海參、對蝦、鮑魚、扇貝等海產珍品;同時也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果產地,盛產中國大櫻桃和煙臺蘋果,素以中國“果鄉”著稱芝罘區把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結合起來,著力發展特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形成了名優果品、花卉生產、珍禽畜牧、海珍品養殖和特色蔬菜五大農副產品基地。
1、煙臺大櫻桃
素以“北方春果第一枝”聞名遐邇的煙臺大櫻桃,以其嬌艷欲滴、晶瑩剔透的風韻,香甜可口的美味,富含營養,無農藥殘留的特點,被譽為“果中珍品”、“水果之冠”,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商品價值。據測定每百克大櫻桃鮮果中含糖17.1克,蛋白質1.6克,脂肪0.3克,鈣磷各25毫克,鐵1.4毫克,以及多種維生素。果實性味甘溫,有調中益脾之功,對調氣活血、平肝去熱有較好療效,並有促進血紅蛋白的再生作用,對貧血患者、老年人骨質疏鬆、兒童缺鈣、缺鐵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深受消費者青睞。煙臺大櫻桃又是名符其實的綠色食品,這是因為大櫻桃成熟期早,一般在每年5月中下旬即採摘上市,而這時春末夏初,不少蟲類尚未開始活動,故不用除蟲,就沒有了農藥可能對果實造成的污染。芝罘區有大櫻桃品種70餘種,產品暢銷全國個大、中城市,在歷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果蔬加工研討會和APEC果蔬加工研討會上屢獲名牌產品稱號和名優產品稱號,有20多個品種榮獲國家級金、銀、銅獎。
2、芝罘 刺參
芝罘灣海參----刺參,因背部有4-6行肉刺而得名,是海參中的上品,名列海味八珍之首,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刺參是蛋白質含量高、糖類豐富而不含膽固醇的珍貴海產品,具有滋補強身的功能。水浸海參每百克含水分76克、蛋白質21.5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克、灰分1.1克、鈣118毫克、磷22毫克、鐵1.4毫克。芝罘刺參的烹調很有講究,以大扒、紅燒、拌丁和燴海參等方法最為著名。芝罘區所屬海域是海參生長的最佳天然場所。近幾年,全區加大投入,投石造礁,大力發展海參增養殖業,取得顯著效果。全區海參底播增養殖面積達到10000畝,港堰、池塘以及造礁養參面積達到5000畝,海參產量逐年增加。預計到“十五”末,全區海參(乾參)產量將達到40噸,產值過億元。
3、芝罘對蝦
對蝦俗名大蝦、青蝦(雌)、黃蝦(雄),一年生大型蝦類、雄蝦平均體長155毫米,體重30-40克;雌蝦平均體長190毫米,體重75-80克,最大體長26厘米,重150克。對蝦屬節肢動物甲殼綱,體軀肥厚,長而側扁,晶瑩閃亮略帶透明。雌蝦個體大,微呈褐色和藍色;雄蝦個體小,色微褐而黃。對蝦肉質細嫩,滋味鮮明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20.6%,脂肪0.7%,糖類0.02%,灰分1.5%,是我國北方特有的海珍品。對蝦肉可烹製各種名貴菜餚,自古以來為席上珍品,特別是近幾年,由於人工養殖產量大增,對蝦也上了百姓餐桌。
4、芝罘鮑魚
鮑魚,為軟體動物,號稱“八珍”之一,是極為名貴的海珍品。有盤大鮑、黑鮑、紫鮑、鄒紋鮑之分。芝罘沿海的皺紋鮑,是鮑中上品。鮑魚生長在淺海石礁上,由一面堅厚的盤狀硬殼長在背上,以保護肉體,發達的足部牢牢附著於岩礁之上。殼外深綠色,一側邊凸起一楞,有一串小孔,裡面灰白色,具有珠光,晶瑩潤滑,此殼為中藥材,稱“石決明”,也可作鑲嵌鈿及貝雕藝術品。鮑魚肉質柔軟細嫩,味道鮮美,可烹調各種佳肴。乾製品須經漲發後,再行烹調。此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灰分等營養物質,是筵席上的珍品。1982年7月,在地留星、豆卵島海底采捕大鮑5個,最大的殼高12厘米。
經濟概況
綜合
201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9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69.9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321.7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比例為1.03:17.67:8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2億元,增長14.5%。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0億元,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06億元,增長19.7%。
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47億元,增長3.8%。農業增加值1.43億元,增長4%。肉類總產1400噸,禽蛋總產1400噸,奶類總產5000噸。水產品總產3.02萬噸,增長0.3%。全年造林4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0%。
工業
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7.36億元,比上年增長45.6%。產品銷售率達99.27%,比上年提高2.5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1.42億元,增長35%;實現利潤1.91億元,增長87.68%;實現利稅6.27億元,增長68%?。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00.48,比上年提高42.05個百分點。
建設環保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3.95億元,比上年增長9.7%;更新改造投資3.12億元,增長4.8%;房地產開發投資8300萬元,增長34.7%。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築企業72家,實現增加值42119萬元,增長?8.5%?;實現利稅10439萬元,增長34.4%。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85個,完成投資額1037.6萬元,增長368%。
貿易旅遊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44?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城鄉商品交易市場37處,同比增加5處;成交額18.7億元,同比增長54.5%。實現進出口總額604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2%,其中出口40601萬美元,增長42.2%。新簽利用外資項目159項,增長6.7%;契約外資額54560萬美元,增長62.4%;實際利用外資20476萬美元,增長95%。主要旅遊景點有塔山風景區和芝罘島、崆峒島、東炮台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2%?;實現旅遊總收入2.8億元,增長16.7%,其中外匯收入1400萬美元。
教科文衛
高等學校4所,在校生3.037萬人,比上年增加2884人;中等專業學校13所, 在校生2.437萬人;普通中學19所,在校生4.265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2.69萬人;國小57所,在校生3.455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2萬人。共取得市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7項。專利申請量386件,比上年增長13%;授權專利220件。擁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擁有衛生機構82所,其中,醫院14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637張,衛生技術人員1085人。有體育館1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26枚,其中金牌11枚。
社會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785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0.3%;人均消費性支出為7479元,增長4.3%;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5.22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7952元,增長24.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201元,比上年增長13.5%;生活消費支出3878元,增長25.3%;人均居住面積33.86平方米。全區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4068人,比上年增長65.7%;其中城鎮3741人,增長73.5%;農村327人,增長9.36%。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5個,床位628張,收養557人。社會福利企業12個,安置殘疾人員231人。
多個民族
區內共有2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為2425人,其中包括滿族、回族、朝鮮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蒙古族、佤族、壯族、布衣族、畲族、高山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錫伯族、藏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
風景名勝
一、煙臺山
煙臺山,位於市區北端,三面環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山下,怪礁錯落,碧波蕩漾,海天一色,廣闊舒展。這裡,山海合壁,水陸相連,是獨具特色的風景遊覽地。煙臺山是明代狼煙墩台的所在地。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即由此而得名,煙臺也因此而得名。煙臺開埠以後,海上往來頻繁,遂於1905年在煙臺山上設定了燈塔。每當夜幕降臨,燈火明滅,劃破遼闊的海域,指引著夜航的船隻。燈塔原建在龍王祠內,據說可以借天佑神護,以求吉祥。龍王祠巳不復見,當年的狼煙墩台處尚存—塊基石。這塊基石風風雨雨數百年,至今仍然傲立於山之巔,人稱之為煙臺的“象徵石”。如今.這兒新建起一座高達40餘米的“墩檯燈塔”。這是一座古典城堡式的群體建築,給人以深沉久遠的歷史感。
二、芝罘島
芝罘島又稱芝罘山,坐落於煙臺市芝罘區西北9公里處,其形若靈芝,是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全島東西長約9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主峰老爺山,海拔298米。芝罘島以悠久的歷史、秀麗的景色和諸多名勝古蹟聞名於世。 芝罘灣水深浪緩,嚴冬不凍,是一優良港灣。老爺山主峰西側有康公墓,是戰國時齊國最後一代“姜”姓君主齊康公姜貸之墓。芝罘島陽坡有陽主廟,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國君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歷經擴建修葺,始成規模。陽主廟背山面海,由山門、門殿、大殿、後殿及兩廊房組成,為典型的封閉式……
三、煙臺大廟
(一)“大廟”的來歷
老煙臺的大廟,其實不是單一的神廟,更不是“天后宮”或“媽祖廟”,而是個一廟三殿的“多神廟”。大廟是“龍王廟”、“海神廟”和“天后宮”的三廟合一,故稱為“大廟”,其“大”不是指規模而言的。這種一廟多殿或多神的現象在煙臺地區並不少見,甚至有佛、道、儒供奉於一廟的情況。
大廟的北牆外,最早就是一個碼頭(太平灣碼頭),後來為了擴建和新建更多碼頭,不斷填海,海岸線北移,到三十年代後期基本定型,修建成道路、蓋房屋。老煙臺人把大廟北的海岸地帶統稱為“後海沿”。
(二)“大廟”的來由及傳說
自古以來,煙臺地區有較發達的鹽業和漁業,由芝罘島和煙臺山所環抱的一片海域(芝罘灣)又是天然避風港,因此從煙臺山西南側到西南河入海口的海岸就成為早期的漁船碼頭。大約是在南宋時代,芝罘的漁民在西南河入海口的東邊修建了簡易的龍王廟,以祈求出海平安(近岸的海灣也稱為太平灣)。
在元代時,由於道教的關係,膠東地區得到特殊關顧,漢人的生產和生活沒有受多大損害,促使煙臺成為北方漁業的中心。原來的龍王廟得到擴建,在重要節日或打魚季節還有道士來主持(據說都來自崑嵛山)。
到了明代設立“奇山所”之後,原來的龍王廟有兩次擴建,一是在龍王廟裡增加了“蝦元帥”和“龜元帥”的塑像,因為有個“煙臺港的守護神是蝦龜二帥”的傳說。另外在龍王廟旁邊加修了一個“海神殿”。
關於海神的來歷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道士提出的海神是專門管海面風浪和船舶行駛的神(龍王是管理海里各種生靈的);一種說法是由遠洋船隊帶來的西方海神(或許是波塞冬的本土化?)。前者還有一個傳說:煙臺附近的海上有許多神仙居住,如三仙、八仙、麻姑等,同時還有不少兇惡的海妖海怪之類,單憑龍王爺也管不了他們,於是玉皇大帝派了一個高於四海龍王且能管住所有神仙及妖怪的神來,即本地人所謂的海神。
到清朝時期,媽祖文化傳到北方,由南方船隊在原龍王廟旁邊修建了“媽祖廟”。當媽祖被封為“天后”之後,南方船幫要把“媽祖廟”連同供奉龍王、海神的小廟,一起改建為“天后宮”,但受到當地人士的反對,後經協定共同出資建一“大廟”,正殿供奉“天后聖母”,後殿(二層)為“天后寢宮”,左右兩殿(東西跨院)分別供奉海龍王和海神。故而南方船幫稱為“天后宮”,當地人則稱為“大廟”,且把媽祖稱呼為“海神娘娘”。
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勝利,三十餘年戰事頻乃,“大廟”失修,西配殿已破損不堪。抗戰勝利後,修葺時把東配殿改成二層結構,下層供奉龍王,上層供奉海神。但不知何故,1950年以後東配殿完全封閉,不再開放了。
(三)“大廟”的建築格局(1948年)
廟門向南,包括山門、鐘鼓樓、香火鼎、正殿、後殿、東跨院、西跨院。後殿和東跨院的東殿是二層小樓。正對廟門有一個座南面北的戲台,戲台前豎立兩個很高的旗桿。
“大廟”正殿為天后宮,供奉的是“海神娘娘”(天后媽祖)的金身塑像,莊嚴肅穆。
正面後殿二樓上為天后寢宮,有居室(床、櫃、箱籠、被褥、繡花鞋)、梳妝室(梳妝檯、椅子),每年只正月十五開放一次,人們均可前來瞻仰。後殿兩邊有上下的樓梯,但很窄,只能勉強容兩人並行。人們參觀時只能從一邊上去、從另一邊下去,單方向前行,且不允許中途逗留,有人指揮人流的上下、移動。據說有一次人太多把樓梯擠壞了,1950年以後,後殿不再對外公開開放。
後殿的樓下據說存放著敬獻給海神娘娘的禮品,不對外公開開放。
東殿樓下供奉的是四海龍王,神像前有供桌香案,兩邊有配神(大約是龜蝦二元帥);殿內東西牆上有壁畫,一邊是雷公風婆,一邊是雨神電神……但院子裡沒有香爐。
東殿樓上供奉有一尊神像,不知是否就是“海神”,由於只見過一次,已記不清楚了。
此外好象有個西跨院,但對外不開放,且另有進出門戶,大概是廟祝住所吧。
(四)“大廟”的廟會
很早開始,在大廟周圍就出現了各種集市,後來逐漸演變為商業街。但有一個集市卻一直保留著,那就是出賣苦力的人臨時聚集的工夫市。
此外,平時漁船或商船出海之前,人們先到大廟進香、祈禱、許願;歸來後再來此進香、還願;外地漁船到煙臺時往往也要到“大廟”來進香或捐獻財物等。直到五十年代初還時有所見。
“大廟”的例行廟會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實際上,從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共有三天,這期間一方面在大廟正門對面的戲台上演出戲劇;另外在大廟周邊聚集起許多臨時商販攤點,自發地形成廟會。一般正月十三白天(主要是上午)由幾個小的戲班子,演出一些京戲折子戲,晚上大廟對民眾開放;正月十四白天的演出大多是呂劇,正月十五白天是專門邀請的專業劇團演出的大戲(正戲),而且從上午一直演到上燈。
正月十五旁晚天將黑時,大廟內外掛起各式各色的燈籠,輝映成趣。廟內以宮燈為主,廟外是各家扎的燈籠。整晚上人們到大門內進香、頂禮膜拜、默默訴說各自心愿……因為本地商家店鋪都在正月十五日後開市,所以正月十五“大廟”的廟會就成為煙臺過年的最後高潮。
1948年春節,我曾連續三天去大廟“逛廟會”,印象最深的是正月十五那天傍晚,我和一個同學一起“逛大廟”。我們沒有燒香,只是在正殿拜了“天后聖母”金身,到後殿的二樓上瞻仰了“海神娘娘”的素裝儀容,參觀了寢室和梳妝室;在東殿看望“北海龍王”和風雨雷電四神的壁畫,而後沿著一條不足一米寬的木質樓梯到二層一個不大的小屋中,見識了“海神”,現在唯一的印象是它的長頭髮和大鬍子。因為當時我很奇怪,海神和海神娘娘不是一家人嗎,海神為何不和海神娘娘在一起(我不敢問)?由於在以後的幾年東殿沒再開放,無法進一步求證了(後來知道媽祖與海神無關)。
(五)“大廟”的消失
到1951年以後,大廟只對船家漁戶開放正殿,後殿和東西跨院被關閉。
約1952年,東殿拆除二樓、翻修成平房,海神和龍王神像也被拆除,房間改成陳列室對外開放。我曾參觀過,記得裡面陳列著許多各式各樣的船舶模型,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約1953年(那年大肆拆廟),“大廟”改為“煙臺第二文化館”。正殿保留但不開放,其餘所有神像全被清除,原來的房間分別改成了閱覽室、陳列室、桌球室等。
或是1956年(那年大規模城市改造),大廟的東殿全被拆除,原地蓋成商業用房,只留下天后宮,以至於有些後來人以為大廟就是天后宮呢。
到文革期間整個大廟全被拆除,只有戲台因為被“紅衛兵”占用,從而保存了下來。好在還有一個建在“福建會館”內的“天后行宮”,基本較完整地被保留下來,只是比“大廟”的歷史晚了許多,也從不對外開放。
四、煙臺西炮台國防公園
煙臺西炮台國防公園位於芝罘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最高海拔106米,面積10.7公頃,在西炮台公園的西側垛山頂上,於1985年建有烈士紀念碑。園中建築面積0.3公頃,城牆0.1公頃,喬灌木10萬株,因山上建有護衛煙臺的海防炮台,並與東炮台相對峙,所以得名為西炮台。
(一)始建
西炮台建於清末。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為加強海防,在此修築圩圍、望樓,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又增修炮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在軍事上引進西方先進設施,遂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聘請德國技師監修炮台,擴而建之,並引進德國弗里德里希.克魯勃炮裝備炮台,始成今日之規模。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 “......拆毀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於是清政府下令將西炮台的炮機拆除,炮身與炮座於1938年被日軍侵煙時拆毀。
(二)結構
西炮台由瓮城、炮台、指揮所、演兵場、彈藥庫、城牆等組成。進西炮台,首先要入瓮城。它是用土石堆積而成的保護城門之牆。瓮城之里便是西炮台的南大門,門高 3.5米,厚6米。大門上額鐫刻著“東藩”兩個燙金大字,意為這裡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屏障,保衛京津的門戶。進入大門,7000平方米的演兵場豁然開朗。當年守衛炮台的愛國將士就在這裡砥刀礪劍,苦練殺敵本領。現在這裡陳列著有累累戰功的坦克、火炮等兵器,使人們又聯想到往日那硝煙瀰漫的戰場,愛國將士盡忠報國浴血奮戰的衝殺景象。
穿過演兵場,沿著青石鋪就的的台階拾級而上,迎面便是一座半地下指揮所。它占地580平方米,整體建築用淡紅色石島石砌成,莊重古樸,具有突出的建築特色。指揮所外中門上額橫書“威振罘山”四個金字(煙臺古稱芝罘,因其芝罘島而得名),這四個字,充分表現了愛國將士保家衛國,志在必勝的赤膽忠心。指揮所內中門頂上橫書“鞏金湯”三個字。意為西炮台堅不可摧,固若金湯。該建築有三門四室,通道兩側為指揮室、官兵營房及彈藥庫。指揮所頂端兩側雕刻著陰陽八卦圖案。
西炮台各炮位之間用城牆聯接,總長約700餘米,依山就勢,蜿蜒而建。牆上設射擊孔200餘個。牆的內側設有跑馬道,供傳遞信息用。傳說城牆及炮位是大黃米湯汁與三合土調和而夯成的,雖歷經風侵雨蝕,仍堅固如初。1990年,國家級專家、國務院文物委員鄭孝*、羅哲文先生來煙,專門到西炮台考察,對西炮台的建築特點讚不絕口。
(三)歷史價值
西炮台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既具古代城堡特點,又具近代先進軍事設施的封閉式古炮台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西炮台地勢突兀,位置險要,面對海疆,視野開闊,在發生戰爭時,進可攻,退可守,軍事位置十分重要。1979年這裡被闢為“西炮台山公園”,1992年定名為“西炮台山國防公園”。
五、東炮台濱海風景旅遊區
煙臺東炮台海東炮台為清末所建,位於濱海北路,西與煙臺山呼應,北與芝罘島遙望,東可看崆峒島,南可見玉岱山,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景觀資源。景區三面臨海占地9.86公頃,岸線蜿蜒、水質清澈、礁石奇異、風光旖旎,是集海濱自然風光、古蹟遺址、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新興大型海濱旅遊景區,曾被世界旅遊組織譽為“可與地中海沿岸相媲美的海域”。珍貴的歷史遺蹟,古炮台是我國北方罕見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海防設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前,北洋大臣李鴻章經過考證,發現這裡是難得的海防重地,於是奏請光緒帝在此興建炮台,並請德國技師督造安裝了當時技術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這裡有面積多達600平方米的展室,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銅像、最近出土的文物、歷史照片以及首次面向社會展出的珍貴文獻。正面拱門上方為清末著名新派人物馬建忠的題額“表海風雄”。
古炮台不但可供人們觀賞,還可以進行軍事炮火演習,重現當年歷史,激發人們的緬懷之情,同時也是煙臺近代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此外,景區還擁有兩艘長達21米的豪華觀光遊船,乘坐舒適、安全的遊船在海上觀光是您最好的享受。 漫步東炮台,每一處景點都閃耀著迷人的光環,每一個景色都抒散著大海的豪情。山光、海色、人文、遺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增添了東炮台的無限魅力;陽光、沙灘、碧海藍天、美景神韻展現出東炮台詩情畫意的風景線。
景區三面臨海占地10.7公頃,分為古炮台區、海豹灣區、海景苑區、揀拾灘區,另有月亮灣、環太平洋公園、冰心紀念展廳、環海棧道、“神五”火箭模型等景區。
已有百年歷史的古炮台由德國技師設計督造,耗銀達100萬兩,炮台建築風格中西合璧、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海防設施之一,也是煙臺近代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遊人在此還有機會親手操作修復後的“克虜伯”巨炮和觀賞大型“清兵炮火演練”。
依天然海灣圍建而成的生態海豹灣美觀大氣,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利用自然潮汐進行水循環,分為親水區、散養區、表演區等幾部分,養殖海豹、海獅等海獸達一百多頭。遊人在觀賞這些海洋貴族們自由嬉戲生活畫面的同時,還可與它們親密接觸並或欣賞到趣味橫生的表演。
另外,無論是煙臺城市魅力象徵和情侶們視為浪漫聖地的月亮灣,小巧精緻象徵著太平洋沿岸城市國際友誼的“環太平洋”公園,還是可海岸奇特風光的棧道,有著獨特文化韻味的冰心紀念廳以及可心情品味“漁家”樂趣的揀拾灘,景區的各個景點既獨具魅力,又和諧統一,堪稱國內罕見孤貫穿百年歷史,融匯自然人文,集濱海風光古蹟遺址、生態旅遊,國防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濱海旅遊景區。
六、崆峒島旅遊風景區
崆峒島位於煙臺市芝罘區的東北部,與煙臺市區隔海相望,距離為10.08公里,狀若“丁”字,主島面積為0.84平方公里,是山東黃金海岸線上的旅遊觀光勝地,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其中“龜鶴雙壽”被列為“煙臺八大自然景觀”之一;2003年3月,崆峒列島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崆峒島旅遊開發被列入了全市十大重點項目之一。崆峒島周圍散落著十幾處小島礁,形狀各異,錯落有致,如眾星捧月般簇擁著主島。
七、塔山旅遊風景區
塔山旅遊風景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塔山懷抱之中,它東攜岱山,西牽南山,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有著濃厚的宗教、民俗文化底蘊。自1993年開始,塔山企業集團總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了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塔山風景區。現已成為一處集風光遊覽、競技娛樂及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塔山風景區分為山上太平庵風景區和山下娛樂區兩大部分。擁有30多個遊樂觀光景點。主要景點有:太平庵、三和塔、龍王殿、太平晨鐘觀音峰、競技館、國防教育館、熱帶雨林館、兒童遊樂場、奇能滑道、小動物村等。景區內有豐富的娛樂表演活動,如動物競技、雜技表演等。
太平庵宗教文化:太平庵是一座始建於元朝初期三教合一的全真道庵,三合塔、觀音峰及道教禮樂、舞蹈、茶道表演等營造了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動物競技:具有較強的刺激性和趣味性,格調獨特,有鬥雞、鬥狗、斗羊等。國防教育館:有兵器展覽,包括手搶、步槍、戰鬥機、坦克等;有彩彈射擊、室內狩獵等項目,是一座具有國際標準的大型射擊場。休閒娛樂:遊樂城自然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景,有亭,結合多種娛樂項目,豐富多彩,趣味無窮。
在山巒起伏的景區內,有古色古香的廟宇樓閣、別具一格的歐式建築、錯落有致的小品雕塑、匠心獨具的園林景色等,讓遊客流連忘返,有“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塔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動植物物種,使其成為北方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館,被命名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綠色健康活動基地”。
八、煙臺市博物館
煙臺市博物館,亦即福建會館,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座具有閩南風格的天后宮,也是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二處天后宮之一。該建築建於1884-1906年,其建築構件在福建泉州製成,通過遙遙3500裏海路運至煙臺總裝,用時22載,耗銀無計,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蹟。建築結構融合南北之長,雕飾精美華麗,內容豐富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和研究價值。藝術大師劉海粟偕夫人游賞之後,雙雙題寫了“斯為美”,“關於斯”的讚辭,嘆賞之情溢於言表。宮內開設宮內開設了《媽祖文化陳列館》,幫助遊客深入了解天后聖跡與文化精髓。一九五八年煙臺市博物館設此後,加強了文物陳列的內容,現已開闢歷史文物、書畫、古幣等眾多展室,更加吸引著熱心探求文化奧秘的中外遊客。
九、芝罘區陽主廟
陽主廟位於我國最大的陸連島芝罘島陽坡。大約建於春秋時期,是齊國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陽主廟有四進院落,殿房136間,呈“工”字形排列,建築雄偉壯觀,是一典型的東方古建築布局。
陽主廟是我國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廟宇之一。“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罘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芝罘島和陽主廟以其悠久歷史和秀麗風光,吸引了無數遊人來此尋幽探勝。
十、竹林寺
竹林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勝古剎,位於芝罘區福臨夼岱王山陽坡上。寺院內竹林蔥蘢,文物薈萃。據史志記載,北宋金大定二年有名僧在此創建竹林寺,由山門、正殿、後殿和東院側殿組成古剎。寺後為岱王山,山石嶙峋,下覽大海,名山秀水,景色宜人。佛教僧侶到此謁拜視為聖地,來旅遊者絡繹不絕,香火繚繞不斷。
竹林寺在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年間兩次重修,“文革”期間遭到徹底破壞。1996年由哈爾濱北晨國際貿易集團投資與煙臺善德發展總公司恢復重建,於1997年10月開光,使千年古剎再展新顏。重建的竹林寺仍在古寺舊址,整個建築廟群由山門、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東西配殿組成,按古代帝王建築特色進行設計,充分顯示了寺院的氣勢非凡和豪華氣派。山門上鑲嵌的“竹林寺”三字和“大雄寶殿”四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趙朴初所書。
十一、煙臺濱海景區廣場
煙臺濱海景區廣場是煙臺規劃中的城市標誌性工程,以區域中部穿過的大馬路以北至濱海北路為規劃廣場,用地20公頃;大馬路以南至二馬路為規劃中心商務區,用地12.8公頃,總建築面積約44萬m2,容積率3.7,其設計有11座樓,以高層建築為主,集合了高級公寓、五星級酒店及金融、商貿、辦公等功能,堪稱煙臺市的黃金地段,招徠投資的巨寶盆。
十二、煙臺第一海水浴場
煙臺有千裏海岸線。分布著十幾個細沙微浪的海水浴場,都有“沙軟、灘緩、浪平、水淨”的特色,位於中心市區東部的第一海水浴場,設備齊全,有出租泳裝、安全圈、氣閥、淡水沖洗間以及休閒房、太陽傘等服務。 早上有沙灘書法愛好者在這裡“揮毫潑墨”,一年四季都會看到冬遊愛好者在這裡博擊海浪,茶餘飯後來海邊散步的市民更是絡繹不絕,這裡是嬉水者的首選之地。
十三、濱海觀光路
濱海觀光路是煙臺的“香格里榭大街“,猶如“上海的外灘”。這裡是煙臺的”眼睛”。從市區北端煙臺凶開始,緊貼海岸,貫穿市區,直至養馬島。
沿途風光旖旎,一路都是“藍色的祝福”。看海中的白帆點點,黛島聳峙,聽海鳥啁啾,波濤細語,那種愜意己不可名狀,再見一路繁花似錦,名樹如翠,更是心曠神怡。
沿途有不少旅遊景點,如東炮台、黃海娛樂城,更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沿途還有不少特色建築。如瑞典領事館、國際會展館,組成一個“歷史的長廊”,這裡濃縮了煙臺的歷史,啟迪你在歷史與未來的交會點上遐想。
入夜,這條大道璀燦奪目。它的路面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材料,它的路燈也運用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夜幕垂掛,花燈齊放,火樹銀花,爭光奪彩。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曲無限浪漫的合奏。真的是目不遐接,美不勝收。
濱海觀光路十分“耐讀”。乘車漫遊,一目十行,可把山光水色盡收眼底;舉步漫遊,沐浴海風,可將恬靜情懷全揉心中。累了,可在海岸,即道邊的石凳上小憩,跟大海對話,做寧靜的幽思,在這裡你可以充分地感受“海洋文化”。
十四、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建於張裕公司原址百年地下大酒窖上方。張裕酒文化博物館,是全球葡萄酒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專業博物館,坐落於煙臺市芝罘區大馬路張裕公司原址,1992年由張裕公司在百年大慶前夕投資450萬元建成。館內設酒文化廣場、百年地下大酒窖、綜合大廳、歷史廳、影視廳等多個大廳,較為系統、全面的介紹了張裕公司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企業文化及酒文化知識,是中國葡萄酒業和中國民族企業崛起的艱辛縮影。於2002年9月8日,張裕公司110年大慶的時候正式對外開放,以張裕公司一百一十年的歷史為主線,講述酒文化知識,介紹中國葡萄酒業及中國民族企業崛起的艱辛歷程。
之罘刻石
芝罘,古稱之罘。《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登之罘,刻石。其辭曰: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文獻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即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辭曰: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其東觀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鏇,遂之琅邪(即琅琊),道上黨入。……
三十七年,……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